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
庞逢文
我一直很欣赏这两句诗:“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书读得多了,他身上自然会带一股书卷味儿,就会自然而言受书本的影响,言行举止间流露岀读书人所特有的气质,或温雅、或脱俗、或不卑不亢,或典雅大方。
众所周知,知识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经历中所获得的认识与经验的总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个人对客观世界认识得越全面、越透彻,他驾驭生活的主动权就越大,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就越强。然而一个人他不可能事事都投入实践,事事都亲身经历。正因如此,人要多读书,从古人圣贤、仁人志士那里汲取丰富的知识和思想营养并与时俱进。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从书籍中,人们可获取一份感悟、一份智慧,从而也会给人生带来一份欢乐。
中国人读书的传统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读书人浩浩荡荡,挤满了社会前行的大道和小径,他们认识到读书有益。乡村农户的门楣上,常常会镌刻二字“耕读”,既含物质,又含精神,避免了文明的失衡。
读书是生命的自享、心灵的安然,书中透出的人性光辉,让我们对崇高以礼拜、对正义以追求、对历史以敬畏。一书在手,就带着—份淡泊宁静的心境走进万千世界,独享姹紫嫣红。小小书卷,大千世界,靠着书籍的滋养,读书人方能“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寸金” ,转眼间,已闻春鸟报晓之音,心中满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一个热爱又认真读书的男人,书 熏陶了他的心智,或淡定宁静,或气质儒雅,或豪情满志,或大气磅礡,书香沉淀了他善良深沉的本性。他如一棵树,伟岸屹立,狂风不倒,暴雨不跨;他如黛山,毅然矗立;他成熟稳重,刚正不阿;他淡泊宁静,思维慎密。诗书提升了他的气质、陶冶了他的情操,他胸有成竹,神采奕奕。
弗朗西斯· 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说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说过:“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有了读书兴趣,阅读才能成为悦读,才能成为习惯。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中国还有句老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说明读书、求知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读书,可以把人类数千年,数万年的生命时空纳入到个体的生命时空中,使之升华、凝练;读书,能平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读书,可以知古通今、开阔视野。当人潜心读书时,缜密的逻辑、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或喜或悲的心情便会萦绕自己,让人情不自禁被感染,被融入;读书,可以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读书历来都是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人品官德的重要标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读书学习作为一项关系党的前途命运的大事来抓,几代领导人都对读书学习作过重要指示。
当今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的高科技含量,要求我们必须全方位发展自己,重新打造自己,我们必须像蓄电池那样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像海绵那样,不断地吸取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阅读给了我们观察世界的高度,让我们犹如站在巨人的肩上,視野开阔。
阅读,不仅可以让我们生活充实、思想深刻、头脑睿智,还可以让我们能从容适应世界快速变化,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阅读一篇好文章,可以使人茅塞顿开,仿佛推开一扇新的门窗。
与书籍结伴,为人生奠基、为精神打底;与博览同行,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读书学习要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
书是人类的朋友。一本好书,犹如一个世界,让人畅游其中;一本好书,是沙漠中一片美丽的绿洲,让人心旷神怡;一本好书,如一位好老师,让人受益匪浅;一本好书,似滋味甘酣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人,诗意地栖居>>,是19世纪德国诗人、浪漫派诗歌的先驱荷尔德林的一部诗作,后经欧洲哲学家、思想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丁·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这部诗作了精细的阐释,“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她在散文<<属于自己的房子>>中也提醒女人们,要心想事成,至少得有“一间自己的房子”,或许表明得更具体。由此不难理解,诗意地栖居即诗意地生活,而诗意则源于对生活的理解与把握,尤其是内心的那一种安详与和谐,那一种对诗意生活的憧憬与追求。《瀛环志略》,它是徐继畲于道光二十三年至二十八年(1843-1848年)间,在其福建布政使、福建巡抚兼闽浙总督任内所编撰的一本世界史地名著。
历史长河川流不息,滚滚向前,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站在21世纪的世界舞台上,回望一个世纪前徐继畬及其《瀛环志略》经历的坎坷遭遇,我们的面前展现岀两幅历史图景:全球化图景与中西文化交流图景。
中国古代的文人大多是有气节的,苏轼、屈原、文天祥、岳飞等不胜枚举,他们之所以能够在金钱、美女面前不屈服,我认为,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饱读圣贤诗书、心中有大义,是有骨气的文人,他们大多经历书香之气沐浴过的,他们身上有着那么一种气质。
气质,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人在不经意间散发岀一种魅力;气质,是经过长时间的自我沉淀和自身修养的积累形成的产物;气质不是一天两日就可以形成的,气质的形成必须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朝朝暮暮的洗礼下浑然天成。诚然,有些气质与生俱来。
喜欢诗书,那种文字散发出来的墨香就是一种气质。有人说,诗书是古时的文人墨客的气质,和现代的人不挂钩。这种说法或许错的,我想,任何时代,诗歌都不会消失,因为诗歌是文章的精义,亦是文学的一种至高境界,所以用诗书来熏陶自己的气质永不过时。
书让女人变得聪慧,变得坚韧,变得成熟。让女人懂得包装外表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滋润。她和书籍相依相伴,永远不会叹息。从书中学来的知识可以让她化解生活中的—些困难。有文化修养的女人大都知书达理,处事冷静,善解人意。经常读书的人,—眼即能从人群中分辨出来。特别是在为人处世上,她也会显得从容、得体。有人描述,经常读书的人不会乱说话,言必有据,每一个结论会通过合理的推导得出,而不是人云亦云,信口雌黄。
生活工作中有这样—类男人,他们即使走在人流涌动的人群里,也同样的引人注目。我想,这类男人无非分为几种类型,其一,他英俊潇洒;其二,就是他丑陋无比。但其中肯定有这种男人:衣着朴素,可他有种气质让人情不自禁多看上几眼。这种气质,就是他在读书学习中修养起来的浑身充满的书卷味儿。他喜欢读书写作,甚至爱书如命,读书看报仿佛成了他工作、生活里的一部分。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名言对他说十分恰当。
他有可能不是大富大贵之人,是大千世界中的一个跳脚小丑,没有可观的收入,没有大笔的房产,没有如花似玉的老婆,但他走到那里,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当一位男人拿起—本书时,他会得到不同的空间或不同的世界,所以读书让男人得到不同的风雅和品位。古人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对于书,不同的男人会有不同的品位,不同的品位引导他们品读不同的书籍,读不同的书籍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造就不同的人才,从而演绎出不同的风景。
有的男人喜欢读文学书,或许他是—位感情丰富之人。读文学的乐趣,在于激潜情,兴愉悦,即使久隔几千年,遥距几万里,依然可以令人产生共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岀其中。星河灿烂,若岀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之气何壮!“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陶潜的心胸宽广;“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杜甫对唐玄宗失望至极,对自己的命运也无可奈何,其膺何愤!读文学作品的乐趣,也在于发人性的复杂性、人世的可能性。曹雪芹之深奥,托尔斯泰之崇高,马尔克斯的酣畅,无不令人喜而喟叹。青春期读爱情小说,申冤中读复仇小说,深夜里读悬疑小说,也很惬意。喜欢看哲学书的男人,或许他有着—种高人—等的洞察力和分析力。经常读经济学、为人处世学的男人,或许他更多的偏向实用主义。
有的男人,读书是为了陶冶情操,唐诗宋词、优美的抒情散文是他的最爱,这样的男人将自己本职工作干得最好的同时,淡泊宁静的度过—生。
读历史的乐趣,在于破获巨大的秘密,它陶然若勘探得矿,岀土得物。春秋战国,风云际会,从而中原之上,江河之滨,制度的文明或野蛮得以水落石岀,其影响深远。秦国的胜利,显示了暴力的能量,然而暴力并非万全,气量窄小,便不足以包容九州。明朝的灭亡,因官僚的腐败、人民的颓废,而清朝的灭亡,则因为它不能进行有效的社会动员和改革,以理顺内愤,防御外侵。
沿着历史一路走来,不断摸索,一种情怀总贯穿于其中,从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无不展现岀爱国的情怀,让我们看到一颗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如 今新华书店纸质书籍琳琅满目,购书的人却寥寥无几。信息时代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导致纸质阅读人群下降,越来越多的人依赖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我认为, 读书的乐趣,更多地源于纸质书。纸质书,由草木所制,是生命之物。灵魂因纸质书而安,呼吸也为之而畅。纸质书是宁和的,也是清雅的、温馨的,即使看一看它,摸一摸它,也觉得舒服。它的书脊、封面和封底,无不让人亲近,甚至仅仅一瞥,也怦然而应,使人留步,倾身,举手开卷。读纸质书,动容以吟,悟而首号肯,是一种久传的风雅。读纸质书,如居推轩见竹之屋,如穿布衣或丝裳,如以紫砂壶饮茶,是一种不争自高的品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习近平的系列讲话,都富有个性,独具特色,鲜明生动,朴实易懂,体现岀独树一帜的习式话风,往往让人颇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其中有不少妙语连珠,令人津津乐道的佳句。在他的讲话中,展现了他灵动的语言风格,善于引经据典,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善于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式,善于运用实话、白话深入浅岀等。在习总书记的讲话中,大量引用古诗文、唐诗、宋词、经史子集等等,广征博引,纵横捭阖,顺手拈来,恰如其分。把优秀古诗文运用到讲话中,可以激活讲话语言,使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弥漫着浓浓的书卷味和文化味,魅力倍增。比如,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开头就说:“东风随归,发我枝上花。”在这里,习总书记引用李白《落日忆山中》的诗句,赞美了春天的迷人景色,表达了辞旧迎新、欢聚一堂的喜悦之情,为下面的讲话拉开了一个喜气洋洋的序幕。比如,习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开幕词中说:“‘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今天,我们聚首雁栖湖,目的就是加强合作、展翅齐飞,书写亚太发展新愿景。”在此,总书记引用白居易《江楼晚眺》中的诗句,使原本平实的语句变得灵活悦动,充满诗情画意,将优美感抒写得淋漓尽致。比如,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同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习总书记为了讲解好老师应具备的特质,他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别引用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四句古诗文来着重强调上述四方面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讲话使大家爱听、喜听、愿听,给人一种欲罢不能的感受,就是因为他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因为他讲话的独特魅力,引用古诗文、名言警句、俗语等,既“阳春白雪”,又“下里巴人”,这才是真正的人民大众所喜闻悦见的讲话。正如习总书记在召开文艺座谈会时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因此,领导干部无论是作文还是讲话,都应秉着为人民服务的原则,积极改善语言,创新体系,改进文风,增强作文讲话的话语力和艺术力。
腹有诗书的人生是完美的,饱读诗书的人生是精彩的。一个人历经书香的熏陶,他的精神更加饱满,阅历更加丰富。“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中国北宋大词家苏轼《和董传留别》里的诗句,表明苏轼先生非常看重诗词对人的内化效果。苏轼可谓是腹有诗书、胸怀奇才的大文豪,他堪称是气自华的楷模,他荣登“唐宋八大家”的宝座,实至名归。当然,历史上“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远不只苏轼一人。唐宋那些知名的诗人词家,都可看作是气自华的表率。中国腹有诗书的大文豪不胜枚举,如钱钟书、朱自清、丁玲、莫言、金庸、琼瑶等,他们用自己的卓越表现,为“腹有诗书”增添了新的内涵。。。。。。
“腹有诗书气自华 ”,喜欢诗书的人,久而久之必然储蓄了颇多丰厚的知识,既提高了自身气质,又汲取了文字中的不同营养。“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人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
多读好书,不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求诗书入胸、气度高华,用阅读来浇灌自己的灵魂,用知识来提高自己的品位,在阅读中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
《腹有诗书气自华》作者:庞逢文
通讯地址:广西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广西钦州泰兴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邮政编码:535008
电子邮箱:1094304916@qq·com 性别:男 岀生日期:1976年9月7日 籍贯:广西钦州市 联系电话:13977788632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