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用诗歌书写生命
雷平阳——用诗歌书写生命
amey amey 2011-05-27 20:00:17
这篇文章是和一位老师一起采访的,算是合作完成,因为是为了某个大牌公司是需要,加入了很多关于公司理念本身的东西,但是还是觉得这篇文章真的很精彩,文章已经出版,发上了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到,这段话写在这里算是前言……
雷平阳,著名作家、诗人,1966年生于云南昭通。现居昆明,任职于云南省文联。出版过专著散文集《风中的群山》《云南黄昏的秩序》和《画卷》、《普洱茶记》。
2004年5月获第二届华文青年诗歌奖。2005年11月获第三届"茅台杯"人民文学诗歌奖。2006年获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2006年年度青年作家奖。2010年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诗集《云南记》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年12月)。
2006年,他的第一本诗集《雷平阳诗选》出版,首印五千册,销售一空。 因为这本诗集,他获得“华语传媒2006年年度大奖”,组委会给他的授奖词是:“以一贯之地记录日常生活中凸起的部分,关怀细小事物对灵魂的微妙影响,并以赤子之心的温润,描绘了大地质朴的容颜以及他对生命正直的理解。雷平阳的写作,已经成为新一代诗人走向成熟的象征。”
2010年,汇集他的主要诗歌作品的《云南记》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发行,一经面世就在文坛引起轰动,许多人自发在论坛上进行热烈讨论。因为《云南记》,他获得了中国文学界最高奖项——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鲁迅先生是雷平阳最崇拜的作家之一,他的道德力量、精神人格和继往开来的文学品质,奠定和护持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尊严。当雷平阳获得以鲁迅的名字命名的文学奖,他想说的是:“谢谢,谢谢诗歌!” 评委会认为他是中国青年诗人的希望。
雷平阳,这个来自云南大地的儿子,在他的诗歌中和生命里无限缩小和放大着他的故乡。他在作品里以山水、密林、寺庙、虫鸣、父亲、墓地、疼痛和敬畏等等一些“关键词”塑造了一个苍凉的旷野,安顿着自己,安顿着自己的亲人,也安顿着所有正在远离故乡的人们。
雷平阳,这个生于60年代的诗人,正像全球通“做人生赢家”的理念一样,他倾听周围的声音,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着当下与未来,不断挑战自我,让自己人生的价值最大化的体现出来。他用诗歌书写生命,影响当代人,当之无愧地成为人生的赢家,他给这个年代的诗人下的定义是:“这个年代的诗人都还有什么文体比诗歌的叙事更古老,更有力量?还有什么文化比诗歌所提供的自由和想象,更辽阔,更有持续性?还有什么人比诗人更无法模拟,更孤独,更通灵? ”
小时候游过江借书看
雷平阳出生于云南昭通一户普通人家,自小家里穷,买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他最大的快乐就是,春节了,大人给两毛压岁钱,自己可以到新华书店买本连环画看。那时,一条河流把他所在的村庄一分为二,河的对面是乡卫生院,里面有一个医生家里有很多书。雷平阳就经常过河去借书。有一年,大水冲毁了桥,雷平阳推着一个木盆游过去借书,居然借到了一套《三国演义》,人民文学版的,分上中下三本。雷平阳至今记忆犹新。
后来上了师专,家里不再给钱了,雷平阳就去图书馆当管理员,一面勤工俭学,一面刻苦读书。毕业后,雷平阳到云南盐津县委当秘书,刚工作时,每月工资40多块钱,也买不起多少书。于是他就想办法认识了县新华书店一个经理,一来新书,那个经理就会给他打电话,他立刻就赶过去,没钱就赊账,经理专门用一笔记本,登记雷平阳的“欠债”账目。雷平阳还自己花钱订了《中华读书报》、《世界文学》和《外国文学》等报刊,一看上面介绍新书,他都去找来读。对于从前读书如此辛苦,雷平阳写诗自嘲:“大胆文章拼命酒,坎坷生活断肠诗。”
渴望做一个像王维那样的人
走上诗歌创作之路,对雷平阳来说纯属偶然。师专上学时,他读过不少诗,除中国古典诗歌外,叶芝的、博尔赫斯的诗,他都读过,早期对叶芝很佩服,他现在书柜里还放着叶芝的照片。当时学校举行征文比赛,他随手写了一篇献给母亲的诗,拿了二等奖,被学校文学社看中,拉他入社,后来还当上社长,从此踏上了诗歌这条路。
中国传统文化对雷平阳的影响颇大。他说“这是归属”。《酉阳杂俎》、《世说新语》、《夜航船》这些中国古代笔记文章,常常能激起他的创作冲动;半夜三更读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书》,那种空灵的境界,能突然把雷平阳“唤醒”,他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想做一个像王维那样的人。”当然西方的现代派诗歌他也看了不少,他的案头,就放着韩少功翻译的佩索阿的《惶然录》,他认为“那只是打开了我看世界的一些方法,给我的诗歌形式提供一些借鉴,但我的诗骨里,还是东方的、中国的”。
抄书和手写
生活在当下的社会,雷平阳注定躲不过很多东西,但是也不去一味迎合,特别是网络。他在《生活》一诗中写道:“我始终跑不出自己的生活/谁能跑出这落在地上的生活,我就/羡慕他;如果谁还能从埋在土里的生活中/跑出,我会寂然一笑,满脸成灰……”雷平阳坦言自己对网络世界缺乏了解,也不会迎头赶上。网上发生的事情他一概不问,更没有写个博客什么的,尽管他的作品在网上广为流传。他说,人的一生,到不了的地方太多了,网络,也无非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失之,不为过。如果非要探究其原因,雷平阳说,一个用汉语写作的人,面对美仑美奂的汉字,实在不忍心让机器写出。于是坚持手写,成为雷平阳写作的惯性。他常常用信件与朋友交流,毛笔、八行筏、墨、砚台、印章……他觉得这些适合自己。
现在,雷平阳读书更多是“以抄为读”,他认为,抄书是很好的阅读,抄的过程,能让自己安静下来,祛除尘嚣,全身心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敛魅力。一本《杜工部集李太白集》是最常抄读的,当然,也抄《诗经》、王维诗等。他不用电脑、不上网,媒体约他写诗写文章,他用钢笔甚至毛笔,写完扫描,传真过去。
寄身于滇南山中
近年来,雷平阳常常寄身于滇南山中,在一次次行走中完成对自己生活并热爱的云南的书写。对他来说,在风尘仆仆的行走中,可以不断测量大地的胸怀和灵魂的重量。他在诗歌中写道:“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他省/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因为其他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因为其他乡我都不爱/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雷平阳将云南视其为世界的灵魂。他认为,云南的天空住满神灵,让他知道敬畏;生活在这个有寺庙的地方并写作,他感到谦卑、知足并感恩。
雷平阳植埋在心里的那种根深蒂固的乡情,不因为外界的任何变化而改变,他的这份执着、这份坚守、甚至这份顽固,却也正是他独树一帜,成为他自己原因。在全球通关于做人生赢家的理念阐述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生如何才能面面出色?不因为激情,就不懂得温情;不因为掌声,就听不到心声”。雷平阳不断遵从和倾听来自自己心灵的声音,他希望能看见一种以乡愁为核心的诗歌,它具有秋风与月亮的品质。他乐意成为一个茧人,缩身于乡愁。正是这样的诗歌,扎根故土,充满乡愁情结,感动了无数读者。很多人从雷平阳的文字中,感受到大地的体温和对自然、神灵的敬畏,还有深沉的悲悯情怀。殊不知这也是雷平阳正在沉淀的基因,当他走在云南的布朗山、南糯山、基诺山等地,从中找出“敬畏”、“良知”、“菩萨”之类的词条,他不断问自己:“是挽歌还是颂歌?是悲悯还是义务?”他意识到:有些流落山野的文明,再不记录,马上就没有了。于是他不再是单纯的歌者或诗人,而是对文化人类学,对山地人民的精神史,对环保,都怀有了一份使命和责任。
写作是灵肉的炼金术
2011年刚过,雷平阳做了一件事,他带领云南众多作家聚在昆明文林街夏沫莲花酒吧,追思已故的作家史铁生。在这个不寻常的夜晚,雷平阳聊起史铁生对他的影响,并说:“这是对一个伟大灵魂的敬仰。他以一种卑贱的方式去表达崇高,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个作家的死去,带走了很多个作家;而还活着的作家身上还有无数死去的作家存在着。”
媒体称雷平阳为“草根诗人”,雷平阳觉得自己是一个缺少万丈雄心的写作者,多年来,自己所做的事,就是尽力的去记录触及自己灵肉的事件或自己的细碎的思想。写作,他视之为灵肉的炼金术。用雷平阳的话来说:“人们之所以看见我为低层人歌唱,乃是因为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人们之所以为我的某些诗句所打动,乃是因为我在尽可能的说出生活与情感的真相。”他只想让自己写下的汉字,干净、朴素,贴着土地,可成花草;搭上白云的船,可成雨滴;贴着心窝,可成血。
每一个时代,每一位作家或诗人,都在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史以及这个时代的心灵史,无论是史铁生还是雷平阳,都在文字的高天厚土之间,寻找那些失落的或正在失落的词语,并借以构架他们灵肉的居住地,唤醒这个时代正在失落或消亡的精神,给民众提供一个严肃、纯粹的精神家园。这是我的理解,他们都是人生的赢家,赢在精神高度,赢在思想境界,赢在生命价值。
岛静:走进心灵之作202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