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追赶式发展系列之十:端州文化文化复兴之路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6-10-08 09:38 阅读量:85 日记本:《三下乡专题》

肇庆追赶式发展系列之十:

端州文化文化复兴之路在哪里?

文/彭加勉 转自微信公众号:有温度的肇庆

2016年10月1日国庆节期间,肇庆市委书记赖泽华在端州调研时提出:随着肇庆新区的开发建设,城市发展重心东移是必然趋势,端州老城区必须进行提质,通过实施府城复兴和打通“瓶颈路”等项目,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的文化承载力,才不会被边缘化。

赖泽华书记所强调的端州文化承载力,与本公众号推出的端州作为肇庆文化中心遥相呼应。文化,才是端州未来发展的唯一出路。端州文化,完全能够代表肇庆文化的正宗与厚重位置。

古韵端城,作为一个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历史文化名城,滚滚西江水浸染了秦汉自明清千年文化的底蕴,沉淀出一个历史浑厚,人文荟萃的岭南名郡,使端州成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中国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交汇较早的地区之一。身居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致相融相衬的端州古城多年,每天品尝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大餐,我们都会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爱上这个城市的一草一木和每一个文化符号。

打造宋文化之都,是端州的使命。

端城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闻名,端城历史文化中最集中,最有价值的首当宋文化,素有岭南“宋文化之都”美誉。宋文化是端州最辉煌、最有历史价值的一张名片。而宋文化中最有代表的当是宋城墙和包公文化。“小万里长城”宋城墙,是广东唯一的主体基本完整的古城墙,宋朝在这里设郡置府,使端城成为宋朝以来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汇点。面对着气度不凡的宋城墙,不禁追忆起几百年前端城人民为保护家乡而英勇杀敌的悲壮景象。城墙上的每一块砖头、每一段颓壁残垣都记载了端城作为岭南重镇,无数仁人志士在此指点江山的厚重历史。而宋文化的另一个代表——包公文化,更能显示宋文化的深刻内涵。(微信公众号:有温度的肇庆)宋代清官包拯在任端州知郡事的三年间,关心民困,兴修水利,开挖水井,兴办书院,造福一方百姓,离任时坚持“不持一砚归”,成千古佳话。包括包公府衙、包公祠、包公井、包公传说在内的包公文化,清晰地勾勒出包公“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高大形象。我们之所以仰望包拯,是因为包公文化代表的是公正廉明的文化。以民为本,想民众所想,急民众所急,不光是过去,更是现在和将来的永恒追求。

当前,肇庆市委市政府正在大力推进府城复兴工程,以“两广总督府”为切入点,重现端城作为明清时期岭南政治、经济、文化重镇长达182年之久的历史意义。可以将此与府城复兴工程与宋文化之都建设衔接起来,重现肇庆作为宋、明、清时期南方重要城市的文化意义。

申办中国文房四宝博览会永久驻地,是端砚的机会。

在众多的历史文物中,文房四宝之一,贵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最为出名。端砚因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可“呵气成墨”,在严寒的冬天磨出的墨也不会结冰,且有不损毫、拒虫蛀之功效而闻名天下。端砚曾两次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送给日本友人,端砚也因此成为了中日友好使者。目前,收藏端砚,已成为收藏家的一大喜好,端砚的价值也急剧上升。端砚受到古今文化名人的喜爱,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端砚而衍生的大量赞美端砚的诗词歌赋、书画传说等一整套端砚文化体系,端砚也因此成为雕刻、绘画、书法等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品。据端砚研究专家统计,历史上共有60多为皇帝与端砚结缘,文人雅士更是不计其数。武士爱剑,文人爱砚。(微信公众号:有温度的肇庆)一方端砚,承载了无数文人雅士追求艺术之美的高尚情操。端砚成就了艺术家书写笔墨春秋的宏伟心愿,艺术家赋以了端砚的厚重的文化价值。

同时,端砚是目前为止肇庆地区最有艺术、文化和学术价值的载体,肇庆学院成立了砚文化学术中心,肇庆地区初步形成了以邱瑞祥、骆礼刚、欧忠荣、王正光等为代表的一批端砚文化研究专家,形成了以刘演良、黎铿等为代表的国家级工艺大师,形成了专家、学人、收藏、鉴赏等为一体的完整性艺术体系,是肇庆地区乃至广东地区为数不多的具有如此完整的链条工艺品。

举办大型博览会已经成为地方重要竞争力的体现,广州的广交会、中博会,深圳高交会,惠州云博会,湛江的海洋经济博览会,东莞漫博会,珠海航展,佛山互联网+博览会等等,均因为成为相关博览会的永久驻地,提升了知名度。未来,肇庆也需要通过永久性举办国内有名的博览会来提升肇庆的地位。而目前而言,最佳的切入点是端砚,完全可以以端砚为载体,积极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将端州作为中国文房四宝博览会永久驻地,以达到宣传端砚、提升端砚的文化艺术价值。

建设南方宗教文化之城,是端州的优势。

端城作为全国少有的五教”并存的神秘之地,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特征的多元、多样、和谐的特征。其中,禅宗文化和天主教跟端城的关系关系最密切。禅宗六祖慧能路经肇庆时在端州梅庵岗上插梅为记,后智远和尚为纪念先祖,在此兴建了梅庵。再加上据说是慧能六祖为方面灌溉梅树而用锡杖挖掘的“六组井”,使端城跟禅宗文化紧密联系起来。梅庵内大雄宝殿全部不用一颗钉子,工艺精湛,造型典雅;寺内梅树亭亭,若尼姑修禅静坐;进庵又似入仙境,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显示出独特的虔诚圣洁之气。读懂梅庵,才能理解慧能六祖“心明见性”的佛教理论,才能领悟“本来无一物,何处如尘埃”的大智慧。端城跟天主教关系密切,是因为天主教在我国大陆传播,首先经过端城再传向中原各地,而“天主”一词就是利玛窦等神父在肇庆传教时确定的,也因此决定了端城作为我国天主教传播的重要起源地。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澳门辗转来到肇庆,兴建了中国大陆第一间天主教堂“仙花寺”,使其成为我国我国早期重要的天主教传播之地。利玛窦在端城居住的六年里,以传教为媒介,大量将西方文明介绍到中国来,同时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国家去,成为“贯通中西第一人”,也再次证明了端城开放、包容、广纳百川的文化氛围。正因为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才使得所有历代居住在端城的人们诗意地栖息,进而安居乐业。

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端城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城区白沙龙母庙和七星岩的水月宫就是道教在端城活跃的重要体现。城西、城东两座清真寺以及多家清真饭店,说明了伊斯兰教在端城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微信公众号:有温度的肇庆)道教在端城也有较大影响,元真观、三仙观、应元观等道教建筑见证了道教在端城的发展和繁荣。在端城也很容易找到儒家文化的痕迹,城区的文庙、文昌阁,都是尊孔的标志。很多人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如果他们来过端城,我相信他们会很快改变自己的看法。端城的宗教文化很容易让人想到不同的文化信仰完全可以在同一个地球地和谐共存。求同存异,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来了。

以“千年诗廊”为突破,建设独具特色的中国“贬官文化”基地。

七星岩风景区石室岩内外历代文人刻在岩壁上的诗词歌赋,是我国少有的摩崖石刻,被称为“千年诗廊”。其规模宏大,数量众多,一幅挨着一幅,密密麻麻,反映了唐代以来端城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其中李邕的《端州石室记》,是李邕用楷书所写的绝版,已经成为书法中的瑰宝,素有“镇岩之宝”的美誉。文中所记之事,虽然穿越了千年,却仍可以看见李邕倔强斧钺之气。走进“千年诗廊”,仿如领略到一千多年以来的历史沧桑,在这里可以与宰相李绅、诗人宋之问等畅谈唐代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得失,可以与程朱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状元黄公度等共同探讨宋代儒学的兴衰过程,可以与狂禅居士徐渭、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王守仁、“广东徐霞客”屈大均、“诗界革新导师”黄遵宪等明清社会的历史变迁过程,充分领略他们的对社会发展的洞察秋和用文学记录历史的书生意气。这些刻在墙上的诗词歌赋,就像一幅幅活生生的千年历史画卷,吟尽了风流,唱尽了沧桑。

贬官文化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文化,古代的官员任用体制使得很多人一旦得罪权贵,就会流放边远地区,例如苏轼一贬再贬,从湖北黄冈到广东英德,到广东惠州再到海南儋州。(微信公众号:有温度的肇庆)端城是古代众多名官贬谪之地,唐代以来,就有李坤、张九龄、冯拯、陈升之等多位宰相级或后任宰相的人物被贬端城,而宋之问、张说、韦承庆、张九龄、杨衡、李绅等遭贬谪的文武官员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在端城留下了众多的感怀身世的传世绝唱,造就了端城独特的贬官文化。

因此,挖掘端州作为古代众多高官被贬到端州的事迹,建设成为中国独具特色重要的贬官文化基地,提升肇庆文化的知名度,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打造广东省重要的楼塔文化城市,是端州文化的点睛之笔。

在端城,感触最深的就是“一江浩荡两湖映碧三峡争险四塔擎天五楼斗丽六岗七岩八洞,相映争辉”这句话。端城的古代亭台楼塔之多,很容易让人忘记这是一座21世纪的现代化城市。崇禧塔、元魁塔、文明塔、巽峰塔四座明代古塔,耸立于西江两岸,南北各两座,互相呼应,仿佛守护在西江边的四员大将,千百年来守护着西江两岸的人民,难怪大文豪郭沫若写下了“四塔擎天天宇稳”的豪迈诗句。而崇禧塔、元魁塔就坐落在端城。崇禧塔更是被称为四塔之冠,巍峨壮观,气势非凡,塔中八角“托塔力士”“二龙戏珠”“鲤跃龙门”等浮雕图案,刀法细腻,寓意吉祥,粗细结合,充分体现了古代岭南建筑的艺术之美,美得让人格外爱惜。端州披云楼、阅江楼、丽谯楼、波海楼、绿瓦楼,五楼斗丽,堪称端城一大特色。披云楼坐落在宋城墙之上,集江西滕王阁之形状、湖北黄鹤楼之胜景、广西真武阁之灵气为一体,凸显岭南文化发祥地的精华,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交汇的结晶,再次印证了端城作为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岭南。阅江楼历来是书院和名人墨客的吟咏之地,又是军事重地,故在端城五楼中独树一帜。(微信公众号:有温度的肇庆)丽谯楼更是与宋徽宗赵佶、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有着密切关系,加重了其在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份量。行走在端城巨塔名楼之上,读懂了历史的深刻和永恒,让浮躁的心灵得到洗涤,心情变得异常宁静。

在屡屡被谈到的越苏争霸问题是,很多人认为广东的经济地位很快将被江苏赶上,特别是江苏的人均生产总值早已经远超广东,认为广东的优势逐渐比不上长江三角洲。但是,唯有一点使诸多研究人员看到广东将继续领跑全国的希望:广东的文化在全国一枝独秀,南方报业集体、羊城晚报集团、广州日报集体等高度发达的传媒,以及博览业、动漫业等在全国均有无懈可击的优势地位,可以为广东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或许,为肇庆追赶型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是端州文化的应有责任。

肇庆追赶式发展系列之十:端州文化文化复兴之路在哪里?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