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也到卫辉取过经
上中学时,就听说过这样一个政治口号:远学小刘庄,近学张武店。小刘庄是新乡县刘庄,张武店是卫辉市孙杏村镇张武店,这两个村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先进村。后来,也去过张武店,但都没有机会了解张武店村的发展历程。近日,听说张武店的老书记杨希同已经退休在家,就和他老人家联系,前往杨希同书记的家中聊天,全面了解杨书记带领张武店村发展经济的历史过程,引得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全体党员干部前来学习,使我对眼前的老书记更加钦佩不已。
杨希同出生于1938年,少年时代参加过儿童团,因为自己识字,又会打算盘,曾参加过豫北地区办的财务培训班,进步很快,21岁参加工作,先在高级社大社柳庄(包括现在的孙杏村、后河、柳庄三个乡镇)工作了几年,因为看到老百姓都吃不饱,常常饿肚子,1968年就决定回到村里工作,公社任命他为张武店村的支部书记。
杨希同任支部书记时,全村4000多亩地,每年才收11万多斤粮食,亩产几十斤,为了多打粮食,杨书记带领全村百姓改造田地,随后,每年以30万斤的粮食产量递增,粮食产量上去了,农民开始不再挨饿了,除了缴工粮和口粮外,并且还有了余粮,为了响应毛泽东主席“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号召,在1972年,建立全县的第一个村级面粉厂,面粉厂建好后,被县领导发现,曾被当作“走资本主义的黑路子”在全县大会上受到批评,但这也未能动摇杨希同发展集体经济的任性,相反,面粉厂给村里带来了更大的收入和好处。当年,面粉厂每加工一斤粮食,加工费是一分钱,一年能赢利5万多元,用这些钱为村里买了一辆拖拉机,而且还通过兑换方式发展农业经济,他们把面粉送到山西换煤,换来的煤给县化肥厂,化肥厂再用煤兑换成化肥,村里用兑换过来的化肥增加土地肥力,这样一来,粮食产量增加非常迅速,卖粮难成了大事。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杨希同亲自到北京参观学习养鸡技术,回来后,在村里开办了30万只的养鸡场,把剩余的粮食变成饲料,再通过养殖变成肉、蛋,后来,张武店村成了全国最大的蛋禽市场交易地,就是从当时开办的鸡场带动起来的。
到了80年代初期,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例,全国掀起了包产到户的热潮,杨书记了解了这项国家政策后,并没有盲目跟风,而是根据本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以家庭经济为辅”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体制下,既能使集体的一些大型农业机械不被闲置,保护了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不会被人为破坏,又能激发农民的积极性。那时候,张武店村的农业机械不少,像大型拖拉机,播种机等都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一旦包产到户,这些机械将会被永远搁置,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生产力的破坏,看着眼疼,想着心痛,如果不改革,农民的积极性又提高不起来,所以,杨希同就想出了这样一个既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又能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的好办法。这项政策,会不会被再次当成“走资本主义的黑路子”,杨希同自己心里也不清楚,他曾到县委找主要领导汇报此事,县委领导虽含糊其辞,但也不反对他这样搞,这让杨希同心里非常高兴。这件事,后来惊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农村政策研究室的领导,他们多次下来调查此事,并对他的这种做法表示认可,并说,这种双层经营体制符合农村实际。
有一次,杨希同书记接待了一位中央来的领导,后知是潭振林的秘书,看过张武店村的发展情况后说,他下一站就是凤阳小岗村,他要让小岗村的干部们到张武店来学习学习。杨希同听后忙说,小岗村那是全国的明星村、先进村,怎么能让人家来学习咱呢。
结果,这位领导走后不久,小岗村的全体干部还真来了。杨希同书记说,应该到安徽去学习他们。而他们却说,来汲县张武店学习,这是中央领导的安排,要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嘛!
几十年过去了,张武店当年曾经的辉煌,还在还一斑见犳。路两边的小洋楼如今看来都不落后,大型的私营养殖场现在还有很多,追溯历史,都能从早年的发展中找到原始的起点。
小岗村也到卫辉取过经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