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追赶式发展系列之七:肇庆如何突围人才战役?
肇庆追赶式发展系列之七
肇庆如何突围人才战役?
文/彭加勉 转自微信公众号:有温度的肇庆
谋人才就是谋全局,得人才就能赢未来。
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资源。当前世界各地对高端人才的争夺达到白热化程度,国内各个城市也是奇招百出,通过提高待遇、提供科研资金、提高子女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最大程度地吸才引才,为的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李烈竞争中国脱颖而出。肇庆近年来也开始发力,尤其是今年围绕实施追赶型发展,肇庆陆续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以《关于实施西江人才计划的意见》为统领,形成“1+10+N”人才政策体系,才发展专项资金由2000万元增加至1.5亿元,对高端人才的求知若渴,肇庆市正式加入了人才争夺的战役。
一
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才?
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复杂。本来这世上职业不分贵贱,人不分三六九等,然在当代讲求效益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一个人对社会贡献越大,对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贡献越大,越有资格称之为人才,尤其是取得博士以上学位、正高级以上职称者不用质疑100%免检人才,人才是这个社会竞争的产物。
目前各级政府统计的口径基本以中专以上学历,或具有技术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之和统称为人才数量总量。依据肇庆市有关部门统计显示,2014年底全市常住人口总量403.58万人,人才总量66.46万人,人才密度16.44%;拥有“千人计划”专家3名,博士学历以上高层次人才368人,副高以上职称人才8653人,高技能人才3.24万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39人,在管的市拔尖人才84人。(微信公众号:有温度的肇庆)
近年来肇庆对人才发展意识的逐步重视,是一种人才觉醒,其意义在于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惜才重才的社会氛围。人才引进和培养不是三两年就能解决的问题,人才的发展跟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但是只要坚持这种氛围,对人才有足够的包容和耐性,肇庆的追赶型发展就一定不是空中楼阁。就好似推动肇庆用二十年赶上珠三角核心区水平一样,人才的发展过程也充满坎坷,充满未知和变数,但关键是保持足够的韧性和定力,套用习大大的那句话“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二
肇庆在人才政策越来越具有诱惑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各级政府对人才的管理意识还停留在比较朦胧的阶段,以至于在肇庆市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人才的篇幅总结并不多,更多的是着墨于干部的管理方面,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新世纪前后,人才工作才真正做到有规划、重政策,据笔者查阅相关资料,最肇庆地区早的人才政策是《肇庆市九五及2010年人才规划》和《肇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暂行规定》,当时的政策明确为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2—3万元的安置补贴的政策优惠。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和财政能力,这个水平并不算高,仅相当于很多私企一年的收入,但当年公务员的工资普遍是几百元。(微信公众号:有温度的肇庆)90年代的特点是私企遍地开花,私企的工资比政府工作高得多,当时也引发我国第二次公务员辞职潮。诚如肇庆市政协调研报告指出:八五期间肇庆的高级职称人员出现负增长,尊重人才的氛围还没有形成。
进入21世纪,肇庆市的人才政策逐渐重视起来,首次召开召开人才会议,人才强市战略已经成为市委的重要方针政策,2004年肇庆市专门为人才工作成立了人才办,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不断出现在党报党刊上。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肇庆市先后制订和完善了《肇庆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肇庆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肇庆市杰出人才奖评选表彰办法》、《肇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一系列人才政策文件,搭建起全市人才政策体系。这一时期的人才特点是人才政策的视角已经从政府内部的干部管理向企业科研人员转变,比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增至2个,先后引进34位博士后,两人被评为海外“千人计划”归国创业人才,先后引进5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为我市企、事业单位服务,人才工作的重点开始与肇庆的产业结合起来。
2012年出台《肇庆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是肇庆市第一份全面、宏观的人才政策文件,文件对对1至6类不同级别的人才明确给予不同的津贴和住房补贴奖励;建立国家级科研(技术开发)中心的,同级财政给予100万元一次性资助。建立省级重点科研(技术开发)中心的,同级财政给予8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建立省级科研(技术开发)中心的,同级财政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建立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的,同级财政最高可给予20万元的经费补助。建立博士、硕士实习基地的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同级财政最高可给予10万元的经费补助。随后修订了了《肇庆市杰出人才奖评选表彰办法》、《肇庆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两份文件,将各项津补贴幅度不断提高,市财政投入不少于2000万,对两院院士每月发放津贴1万元,落户的一次性发住房补贴80万元,临时受聘来肇庆连续工作1个月以上的,每月发8000元生活交通补贴。设立“肇庆功勋奖”和“肇庆创新奖”,其中“肇庆功勋奖”500万元,“肇庆创新奖”100万元。(微信公众号:有温度的肇庆)随后,肇庆市成立了博士协会。但是到目前为止肇庆功勋奖和肇庆创新奖还没正式获得者,人才政策真正生根发芽还有一定距离。
2016年,肇庆将眼光瞄准了高端人才。肇庆审议引发了《关于实施西江人才计划的意见》,系列政策的核心“10”——《肇庆市引进西江创新创业团队与领军人才实施方案》、《肇庆市引进培育西江紧缺人才实施方案》、《肇庆市大力培育西江拔尖人才实施方案》、《肇庆市培育西江创客菁英实施方案》、《肇庆市加快人才发展平台建设实施方案》、《肇庆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肇庆市人才公寓建设及管理制度》、《肇庆市高层次人才认定评定制度》、《肇庆市高层次人才享受待遇制度》和《肇庆市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等10项子政策,明确培育创业团队可享受150万~10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资助;创业领军人才可享受100万~3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资助;海外留学及外籍创业领军人才,在以上待遇基础上,可再享受20万~5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补助。其人才引进和培育的细分程度在肇庆人才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力度前所未有。人才经费从之前的2000万元提升至1.5亿元,对紧缺型人才编制目录,更具针对性,是肇庆寻才追才从理想走向现实的体现。
三
在珠三角领域,肇庆的人才政策有什么竞争性?
看深圳,每年财政用于人才的预算44亿元,只要落户深圳,本科至博士分别可以一次性拿到1.5万元、2.5万元、3万元的租房和生活补贴,博士后每人每年给予生活补12万元,在深圳市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在站博士后人员不超过24万元,留学回国创业人才可以申请留学人员创业资助30万元-100万元,特别优秀项目500万元;杰出人才工作经费100万元;奖励补贴600万元。
看广州,5年内对100名高端创新人才,分别给予100万元人才经费资助;50名服务业高端人才,分别给予100万元人才经费资助;所在机构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广州市科技创新券服务机构及服务目录;每年30名产业领军人才,按三个等次,分别给予5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一次性薪酬补贴;每年对1000名产业高端人才和2000名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按其上一年度对我市发展作出的贡献给予一定额度的薪酬补贴,最高每人150万元;5年内对50个高端创新团队,分别给予300万元人才经费资助和最高3000万元的项目经费资助,并提供首购首用风险补偿的工作支持。
广深太高大上,我们看看更加具有可比性的珠海、惠州、江门等市。
惠州市,明确每年将花10亿元招才纳贤,约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
珠海市,2011年出台“1+8”高层次人才政策,创新创业团队项目通过评审,可享受包括项目启动补贴、项目投资和担保贷款等最高2000万元的项目经费扶持;高层次人才的创业项目通过评审,可享受包括创业补贴、创业投资和担保贷款等最高200万元的项目经费补贴。创新创业人才可优先申请入住人才公寓,或选择自行租住房屋并享受每月1400元-2000元的租房补贴(期限最长为5年)。高层次人才(一级)选择在珠海购房的,可享受100万元的购房补助。(微信公众号:有温度的肇庆)
江门市2010年出台的《江门市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对创新和科研团队,由财政给予4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引进国内顶尖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和科研团队,由财政给予1500万元至2500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引进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和科研团队,由财政给予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
东莞市更是实施地方版千人计划:明确培育包括科技创新团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科技领军后备人才以及高级技师人才在内的 1000名“东莞千人计划”人才。
肇庆的人才政策与珠三角核心城市的人才政策尤其相似性,尤其是有学习珠海人才政策的痕迹,不同的是奖励与津补贴的额度。
四
产业,才是最终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的杀手锏。
高层次人才最看重事业。在目前各种区域补贴补助政策、各种优待公共服务参差不齐的情况下,高端人才思考更多的不是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是能否创造一番事业,能否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有什么的产业支撑,才能吸引什么样的人才。比如深圳市IT人的天堂,佛山是制造业工程师的天堂,北京的管理型人才的天堂,上海是金融人才的天堂。因此,针对目前肇庆正在打造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主导产业,肇庆急需引进像启迪控股这样的超百亿制造业龙头,特别是汽配产业,目前肇庆高要、四会、高新区、怀集等地的汽配产业超过50家,但是总产值不过百亿元,平均每家汽配企业产值2亿元,始终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因此,肇庆必须以产业的发展聚拢更多高精尖人才,实现产业引才,人才又反过来促进产业发展。
作为非一二线城市,肇庆要吸引“高精尖”人才,理想是好的,但现实比较骨感,敢于直面存在问题才是正道。“高精尖”人才更愿意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去工作,因为这些城市是信息资讯的汇聚地,而且有着更好的教育医疗等资源,创业成功的比率也更加高。在这方面肇庆不妨学学佛山的“星期六工程师”,佛山的大学资源并不多,但其能够充分利用毗邻广州高校和科研机构密集的优势,充分鼓励广州的工程师利用周末到佛山指导企业发展。(微信公众号:有温度的肇庆)因此,肇庆不妨学学这种方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高精尖”人才可以被肇庆的相关机构或企业短期聘用,可以利用周六日来肇庆担任企业的工程师、企业顾问等,引才方式更加灵活,更加多样化。
当然,星期六工程师是上世纪佛山引才的成功实践。当前佛山地区已经将这种模式提升到合伙人的高度,即时给予科研人员一定的股份,提高地服务地方企业的积极性。肇庆在这方面要大胆学习大胆借鉴。
四
当前肇庆的产业仍处于中低端水水平,制造业的发展壮大更大需要强大的技术类职业学校以及高等教育的支持。仅仅依靠引进高端人才还不够,要下大力气培养更多适应性技术蓝领。
当前珠三角在发展高等教育方面不遗余力,广州和珠海珠海作为老牌高等教育高地,深圳逐步后来居上,佛山、东莞计划投入百亿建设高水平理工大学,即使是惠州也明确建设“2+10+N”(2所本科院校+10所高职院+N所研究院或研究生院)的发展目标。肇庆要实现追赶型发展,高等教育这块短板不能忽略。目前肇庆的高等教育以肇庆学院为龙头,广东金融学院肇庆校区、广东理工学院、广东工商学院、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五所高校构成了肇庆高等教育的希望所在。从数量上而言,肇庆的高等教育在省内处于前列为止,但是要从质量上比较,肇庆的高等教育等相对逊色。目前很有必要将肇庆学院做大做强,能否考虑将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肇庆学院,建设成为省内排名前十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按照肇庆的规划,计划在肇庆新区兴建广东应用科技职业学院,并引进建设约10所大中专院校,以及一批高层次研究院所,吸纳约6—8万名学生进驻肇庆新区。四会市也规划了广佛肇教育城,广州体育学院、广州航海学院、广东理工学院、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等一批高校均表达了进驻的意向。将新区的高校与四会的广佛肇教育城统筹起来,做大做强肇庆中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历来是肇庆的优势项目。当前的职业学校布局特点比较分散,主要是以端州区为主,用地扩张难度较大。因此,可否鼓励端州的职校和高校到新区办新校区,四会教育城侧重于引进外地高校和职校,实行错位发展的办学模式。目前肇庆众多职校的招生及培养方面应该跟肇庆的产业相结合,比如目前肇庆大力发展汽配产业,能否开专汽配相关专业;高要的五金市场潜力巨大,但相对专业的技术人员不多,肇庆的高校、职校在五金设计专业、研发没有相应配套,以至于产业一直处于低端水平,等等。这些都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要适应的方向。
五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人尽其才的唯一办法。
今年以来郎平率领女排勇夺奥运会冠军引发人们对郎平医生的排球教练生涯的感叹,联系王宝强妻子出轨,在娱乐圈奋斗几年过亿身家,以及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奖金不过300万,人们将王宝强与屠呦呦、郎平联系起来,感叹“一个小小的草根演员几年就赚得上亿”,但是大部分科学家、教练毕生所赚的钱不及一个草根演员一部大片的片酬,其所引发的财富分配矛盾甚至引起中央部委的重视。
我们可以将郎平、屠呦呦等在某一领域深耕一辈子归结于对事业的敬爱、对名利的淡薄。但是作为财富分配的国家部门,就有责任平衡这种不合理的财富分配现象,国家应该有足够的耐性去提供更加机会使更多的屠呦呦、郎平安心在其所属的专业领域进行深耕。
肇庆未来的人才政策应该重点放在企业发展而不是政府内部,这方面深圳有好多经验可以借鉴。(微信公众号:有温度的肇庆)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与华为老总任正非有一段对话颇为经典,任正非说:创新是我们的事,你们不要管,马兴瑞说:我们要创造环境。早年深圳在扶持比亚迪、华大基因等具有年较好成长空间的企业时,政府的扶持力度超乎想象,当时银行融资相对困难,但政府官员主动带领企业人员逐家银行去求得融资,这种以企业为中心,以产业为中心的执政发展理念,使得今天的深圳已经开始出现了创新爆发期,国际上很多人甚至将硅谷、以色列和深圳并列为全球三大创新中心。
对比起深圳对企业、对人才的包容和扶持之力度,我们不得不佩服深圳官员的前瞻性市场意识,政府人才官员围着企业转的重商兴商意识,从特区诞生之日其就已经写在其血液里。因此,肇庆的人才科技部门未来的重点应该是强化与企业的互动,正如赖泽华书记所言“政府围着企业转”。
我们期待更多高精尖人才落户肇庆。
肇庆追赶式发展系列之七:肇庆如何突围人才战役?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