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药用
文学公众平台欢迎您的投稿,有稿费,投稿qq信箱:275608847
雪梅恋
雪舞风回
冰心玉洁
辗转于云水
不屑于
滚滚红尘里徘徊
嗅得一缕芳菲
偏偏恋上
傲立尘间的寒梅
我以我洁白的血为引
满杯
携你的馨香
入酒
醉了,一弯秦时明月的清冷
碎了,一地唐风宋雨的伤悲
你把 我的柔情
妖娆成,你枝头的妩媚
我把你的傲骨
装帧成,我梦里的唯美
止咳化痰偏方 玉米须橘皮治咳嗽
豆腐糖止咳化痰平喘
做法:豆腐500克,红糖,白糖各100克。把豆腐当中挖一窝,纳入红,白糖,放入碗内隔水煮30分钟。一次吃完,连服4次。
适用:清热,生津,润燥,治咳嗽痰喘。
玉米须橘皮治咳嗽
做法:玉米须,橘皮各适量,共加水煎,日服2次。
适用:止咳化痰。治风寒咳嗽,痰多。
(责任编辑:admin)
*********
诗歌,在生命的感悟中呼吸——读赵伟诗歌有感
2005-12-23 03:26:48| 分类: 文学批评 |举报|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我的照片书 |
又一列火车驶过了冬夜。<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切又随之沉寂下来了,夜色显得更浓了。
显示屏上,呈现出一些舞蹈着的文字,我长久地盯视着,继而,内心有一种被牵动的愉悦弥散开来,那些随着冬季开始冬眠的思绪,又一次苏醒了,就像渐渐燃烧起来的炉火。
和赵伟从未谋过面,但每次读他的诗歌,却总是觉得很亲切。
我一直觉得赵伟是个甘于寂寞,默默写作的诗人。
显然,随着网络诗歌的出现,诗歌似乎热闹起来了,越来越多认识汉字的人都不甘寂寞地风雅起来了,但是,透过所谓的繁荣景象,我们又不能不感叹,原本属于寂寞的诗歌,当它被某些人用来安慰内心的虚伪、宣泄私人的欲望、玩弄语言以此作秀、和用来修饰个人的庸俗时,悲哀必然会使那些真正用母语写作的人更加迷茫、和困惑起来。
浮光掠影是现代诗歌浮躁的一种存在形式。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在众多的网络诗歌作品中,还是有很多值得品味的作品,它们的出现让我们感到庆幸和欣慰。
读赵伟的诗歌,需要在夜深的时候,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地品味:
应该沉吟,以一尊俑的名义,在灰烬
散去的地方,在仍旧余热的柩室,让心绪消瘦
犹如败逃的羽林开始缅怀,那些人那些事
那些放飞的箭矢,并肩锈蚀
成泥,古老的替身。“通过一种形式一种手段
完成期待的超越,让肉体也拜服。”
——赵伟《 陶俑或欲望之歌》节选
赵伟的诗歌给我们传达的是什么呢?我首先想到的是生命,对,是生命的意识。我一直认为,生命的意识应该是诗歌呼吸的基本要素,没有这些基本要素,诗歌势必会昙花一现,起码是枯萎的或者是语言编制的绢花。文学作为人类实现理想的工具,关注人的生命意识正是它的重要职能,从这一角度,文学就有理由阐发理想激发人们同命运的抗争。然而离开这一点来谈,从纯粹文学的生成,从文学的内在要求,也需要一种信念:生命的意识应该自始至终影响着词语意义的内涵与外延。
《陪母亲刨土豆》,极其朴素的题目,似乎很缺少诗意。用生活的表象来解剖人生的哲理,在赵伟的笔下处处都可以看到信手拈来的意象,“母亲”和“土豆”放在一般文章中很平常,而在具体在这首诗里,它便产生出跃动的意象:我亲切地喊他名字,像母亲/叫唤我一样;我扯动根茎/使着劲,似乎能够让自己连同拔起/“睡得太久了,大地成为墓床/古老的居所,外有栅栏。/多么真实的土豆/为生长而生长/别挖了,这些太小,我说,有点埋怨/属于哀求。“明天会有霜降,继续吧/要不他们都得烂在地里。”这首诗的基调是低缓的,线条是简单的,但细细品读,就会觉察到作者内心那颗孤独而忧伤的心灵。许多时候,我们总是在忽视一些不易觉察的东西,总是在丢弃一些值得珍藏的记忆,尤其是在这个物质空前发达的时代,我们很少再去关注那些埋在土地里的“土豆”了,而“母亲”也成了一种简单的称谓。赵伟在这首诗里用极其朴素的语言,提供给了我们许多哲理性的思辨。
想象在我离开以后,可能不会有人爬向你,并与你
比身高了。想象你可能会在某个清晨或是黄昏
被人扛着回家,且变成米饭的一部分
想象你也会目送我返回
航班是<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2005年10月8日18:50分,噪音40分贝
万尺上空,透过隔离窗,我能看到幅员辽阔的丘塬
能看到小若蚂蚁的樱树林,和成为虚无的你
我甚至可以嗅到那些微弱如丝的喘息
----来自于林中的些许响动。在万家灯火依次燃起
在目不能及的他处,我知道:我身上的热
与所遗留的热同出一宗,而且,也会和埋于你脚下的
那对戒指保持一种无法言语的默契,保持
一种共同衰老的频率
这首《写给白鹿原上的一棵樱树》我反复阅读了好多遍,总是想从诗中寻找到一种清晰的答案。其实。有很多诗歌是不需要答案的,它只需要你去体味,在体味中感悟,在感悟中链接个人的生活阅历,从而达到对“个体情感”的融合。赵伟在这首诗里,首先提供给我们的是一棵树,一棵樱树,而且是在高空中俯视到的樱树。想象在那广阔的丘塬上,樱树的确显得很渺小,就像所有会跑动的生命。作者以一个独特的视觉,将生命浓缩成一棵棵樱树,仿佛是在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看待这个世界,其实不然,在似乎很冷漠的语言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作者“微弱如丝的喘息”,就像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与大地时时“保持一种共同衰老的频率”。是的,我们可以暂时脱离生存的环境,但我们却不能斩断与生生相息的大地的根须。
赵伟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很善于创造个人化的隐喻,在对自然万象的描绘中,同时也将自己对生命和生存的敏感体验传达给了读者。他的诗歌避免了为智性而智性的干涩,语言总是鲜润蕴藉、刚柔相济的抒情美质和流畅的节奏,质朴和透明的语言,避免了和其它生搬硬造或牵强附会之词的交叉感染。
另外一点就是,读他的诗歌作品,你会感受到他的诗歌语言比较完美地使理解度、感情度、感官度和想象度凝为一体,体现了他个性化语言的迷人魅力。在语型上自然、流畅,并且语调和个人的心绪融合得恰到好处。
至少应该承认,我的视觉只能保持
片刻的清醒。在走进这座城堡时,我希冀
能够拥有一切照面的物的冷静
接下来的日子,我可以向人讲述传奇:
“坚硬的手感,为的是不被轻易的异化
像某些物在阵阵抚摸中,开始塌陷。”
——节选《靠近碑林中的一根石柱》
细心读一下赵伟的诗歌,你会常常感觉到他倾向于以克制的陈述来营造出细微、巧妙的距离感。现代很多诗歌作者的诗歌总是给自己的作品无意中加上了注解和注释,恐怕读者读不出他的创作意图和所表达的主题,由此而带来了语言的繁琐和累赘。赵伟很懂得语言的修剪和衔接,在语言与语言之间留下的空白,很好地给读者留下了再创作的空间。
这是一堵安静异常的墙 安静得
仿佛缭绕周身的空气
或是一种气息 无法推脱
来自于它的绵延伸展 关于色泽
关于属性……
已经破旧了 死灰色的垣上 布满干枯
低垂 刺耸 平铺
像一场虚幻 容纳着所有的可能
或许是最为盲目的 毫无
方向感 不能与你对视 却死揪住
你的思绪 随它前往一个清晨
——节选《真实的墙》
在诗歌创作与诗歌阅读之间,存在着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空间,穿越这个空间才能体味到诗歌的内核。这就是诗歌所表达的生命意识。由此我们才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一些顿悟、一些感动、一些震颤。遗憾的是,现在的网络诗歌过多地表达的是自恋式的、扭曲式的、畸形式的文本。许多诗歌不是从生活中和生命的感悟中产生,而是为了诗歌写作再去寻找生活的落叶,为了私欲的宣泄而去扑捉虚幻的呓语。这样的写作倾向势必会让更多的读者远离诗歌,或者带入失去诗歌阅读的尴尬境地。
赵伟很好地处理了诗歌创作与诗歌阅读之间的空间距离,在《术士的长袍》这首诗中,他“把它想象成黑色的,可以褪去的色泽/拥有与我亲近的夜的光芒/拥有那层夜的幽静。” 节奏的转承与把握,和适度的跨行安排,避免了阅读的生涩滞胀。中国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运用字、词的组合能呈现出适合中国读者可触摸的画面感。在伴随着读者个性化的阅读中,可以有意识或者潜意识地感觉和体验到声音的质感和流动的画面。“蹄声铿锵,单薄地翻飞于风中/宛若林中的蝙蝠/因夕光铺盖住来时的路纹。/而这并非要事/暗通的话语一直守护着/不离不弃,仿佛附于肉身/些相关的温湿或菌体/像石头中间的灰烬,触摸到了潜流。”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带给我们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诗人杨炼曾经说过:“一首诗的整体结构就像一个‘磁场’,一组群雕……这是一个正在共振的场,每个部分和其他部分相呼应,相参与。” 赵伟很多诗歌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意象组合的艺术的精妙,比如《唯物论》、《替代》、《绝句》、《影子的属性》等等。
赵伟是很有潜质的青年诗人,他在默默地走自己的创作道路,在默默地给读者提供着独特的审美空间。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赵伟在今后的诗歌创作上,尤其是在诗歌语言上,还需进一步学会删繁就简,有些诗作还需再精益求精,使作品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这是更多读者对他更高的期望。
背靠床沿,手放在膝上,夹烟的姿势
一直沉默无语。微弱的热度
与烟味一样飘渺,
缓缓地,缓缓地,就没有了踪影。
灯光有些昏黄,静谧的线条
编织成为了一张帘布,像裙摆,
像这个秋天披上的灰色外套。
“窗外的,窗内的,隔窗相望。”
在这个季节,我得离开一会,独自一人,
一点点回忆,一点点陌生,涌动的味道
姹紫嫣红的花,绿油的草……
依次地消瘦。
——《结束》
夜更深了。
又一列火车鸣笛而过。
今夜没有月光照临,更没有企盼许久的大雪。我不知道窗外的世界会发生些什么,但我知道,有很多失眠的诗人在灯下默默地用诗歌写作在慰藉着自己的心灵,用那一颗颗炽热的诗心,在默默地温暖着这个寒冷的冬季。
期待着赵伟的诗集早日问世。
也期待着赵伟的诗歌为读者创作出更多的佳作。
是为小序。
2005年12月23日凌晨2时8分18秒于济南寒舍
阅读(17)| 评论(0)
喜欢
红纱巾:爱心满满!祝好!2016-09-13
红纱巾:爱心满满!祝好!2016-09-13
鄱湖小草:真的好美!小妹好!2016-11-15
独步:姐姐你的家庭住址是哪里啊,我想去看看你我的oo34865096872016-11-15
独步:老姐姐我在找你啊,回个信息好吗,你是第一个挺我的人,不过看你的身体应该好多可,很是高兴2016-11-15
不为:这题目????201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