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个人故事

发布时间:2016-08-05 17:55 阅读量:84 日记本:《三下乡专题》

心小了,小事就大了;心大了,大事就小了。对于爱来说,真正让人动心的总是默默的陪伴与坚守,不出声,不张扬,慢慢扎根,静静等待。一个个平凡的小故事,在爱里变得非凡。

从七月中旬,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来时的路,到如今已经是七月份的尾巴。从起始的手足无措到现在的轻车熟路,十日的相处,十个不同的故事,把它放到现实中,你我都是彼此的导演。7月28日,山东理工大学理工青年网站“稷忆留夏”实践团队已经在枣庄山亭停留十日,从刚开始的从前向后一天天地盼日子,到如今已经开始掰着手指头,倒计时数着最后的停留。

“我会天天去外地打工”

班上有一个十岁大的孩子,他有着这个年纪不应有的稳重,所有的队员都试图和这个叫浩浩的孩子建立友谊,但都被他的沉默不语婉拒。每每下课,当大部分孩子都围在一起下象棋、打篮球时,只有他一个人,在这走走,在那停停,没有一点参与的痕迹。

出于关心,又是好奇,队员们开始尝试着和浩浩再次建立联系,几次过后,队员们的热情让孩子产生了戒备心理,从开始的只言片语到最后索性一个字都不肯透露。考虑到孩子内心的敏感,队员们打算采取换一个方式。

写作课上,队员们引导孩子们将平时想要与父母倾诉却又难以启齿从未说出口的话,通过书信的形式,传达给父母。一节课下来,很少有孩子抬头,连一些平时异常调皮的小孩子也在此刻安静了下来,似是有千言万语要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一种温情脉脉在安静的教室里酝酿着。

在众多童言稚语的信中,队员们发现了浩浩写给父母的话。

“您老后,我一定会孝顺你们的,你们老后,我一定会勤劳能干,我会天天去外地打工,我一回来,觉(绝)对不会忘记您对我的爱的。”

一个缺少陪伴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深远?看着他一脸认真、单纯的样子,队员们不敢想象,究竟是如何的经历,让一个十岁的孩子渴望天天去外地打工。可能对他来说,去外地打工就是赚大钱的代名词。他尚未认识到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在重走父辈的老路,尚未认识到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他的儿女会跟他处于同样的境遇。

也许在他组建起家庭却依然要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时,才会明白挣再多的钱也换不来家庭的温暖,亲情的陪伴。

做什么都会想着你

三伏的太阳天,谁都不愿意出门,支教正好碰上一年之中最热的几天,就连孩子们都是咬着牙,承受着骄阳似火,一步一步坚持步行到关爱中心。团队经费有限,吃吃紧遇上大集还能小小放纵一天,平日里想消暑就只能靠待着室内,更别说夏天的标配,雪糕和西瓜了。在这时刻,它们都是买不起的稀罕物。

队员们每天在路上的来来回回,也吸引了不少当地居民的注意,却又是很少有交集。出奇地一个还带着些许凉意大西瓜的出现,打破了这两个平行空间。了解后得知,这个西瓜是好心居民自发买的,亲自送来,亲自切好,还在上着课,就硬生生地敲着门,拉着大家就到隔壁屋,又是给孩子拿,又是给队员递,享受这个夏天最舒心的惬意。

其中一个队员拿着相机,想记录这次难得的惬意,顾不上吃西瓜,手里的相机咔咔响个不停。当他准备再次按下快门,镜头前闪出一片西瓜,抬起头一看,一个孩子咧着嘴还嚼着大半块西瓜,手上还举着一片,递到摄影队员跟前,什么话也没说,就是简单的动作,简单的沉默,我想着你,就靠着一片西瓜的传递。

我是新来的,我的心来了

“一、二、三、四……十五”,怎么多了一个人?队员在班上点名,一个新来的陌生面孔的小女孩站在孩子们当中,瘦瘦小小也不高,和同龄人相比,看不出已是四年级的年纪。原本还担心她短时间内无法融入,但看到孩子们毫无芥蒂的开始扎堆玩闹,一颗心就放在了肚子里。

放学后,出于安全考虑,队员单独把她留下,想了解这个小姑娘的情况。一番询问之后,小姑娘告诉队员她是镇上的孩子,但是没有报名参加此次支教活动。她只是说,她的姑姑最近在每天固定的时间都能看到一群穿着绿花纹,白衣服的人从门前经过,看着不像镇上人,经过一番打听之后,听说在这儿能找到这些“绿纹白衣镇外人”,第二天就把她送到了这儿。

支教团队到了镇上以后,除了每天的日志记录会定期向山外边的新闻媒体投递之外,山里镇上所做的宣传动员工作,除了为寻找留守儿童而和当地一个小学联系过,基本上是零宣传。像这样事前没有联系过关爱中心负责人或者是支教团队的负责人,家长就主动把孩子送到队员们的课堂上来,还是头一回,孩子的到来,着实给了队员们不小的惊喜。队员们欣喜于这样的“不请自来”,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小女孩,更是因为这里的每一个人这样将信任无条件给予队员们。

时间久了,你的我的心就近了;心近了,短短的时间也被拉长了。我们都不是天生的演员,遇见了彼此之后,我们的故事都不再缺导演。等,一个人故事,现在就是对的时间。以爱为名,愿所有心情在故事中溶解,所有的故事在心中发酵,生出我的回忆里,你的醇香。

等,一个人故事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