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新事,城南心事

地阔天高,温情难了。支教,这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越岭翻山之外若是念念不忘,不枉山亭走一遭,亲身经历才称得上刻骨铭心。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四日以来,无非这就是最直接、最真实的北庄。7月21日,山东理工大学理工青年网站“稷忆留夏”支教团队赴山亭北庄支教逐渐步入正轨。静下来,慢下来,细下来,支教才该是它应有的样子。
“我的小儿能不能也来?
体育课上的嬉戏喧闹声吸引了不少人,许多面生的孩子在关爱中心门口不时向院内张望。届时,一个身形有些驼背,皮肤黝黑的大叔在教室外的走廊辗转徘徊,微微泛红的脸上还沁着些许汗珠。队员们上前同他交流,勉强从操着枣庄当地口音的大叔口中辨认出几句话。
“你们都是大学生吧,是来着教课的嘛?”
“我的小儿能不能也来?”
……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父亲,队员们有些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交流中我们得知,大叔听说镇上来了大学生支教,为了让小儿子也能接受到不一样的教育,今天一大早就徒步走了几里路来到这里咨询情况。
关爱中心有自己的管理和制度,但我们实在不忍心拒绝一个为了孩子捧着一颗真心而来的父亲。老父亲的儿子已经是初中一年级,与关爱中心三、四年级的孩子们认知水平差距较大,课程内容也有冲突,不适合来到这里。关爱中心的负责老师耐心的给他解释,听到这个消息的老父亲眼神忽的黯淡了,低头沉默不语。看着他拿上塑料袋,静静走出大门,伛偻的背影刺痛了队员们的心。
城里人常说高考是最公平的考试,对于山里的有些孩子来说,他们甚至都不敢过分奢望高考,基础教育的实现就是对于他们人生的一笔恩赐,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需要每个人来接棒。
“昨晚的课总算是没有白备”
宿舍虽然都是定点熄灯,就在得知第二天要上公开课的晚上,八个大男生的宿舍略显安静,灯还亮着。五号床铺上滴滴答答键盘敲个不停;六号床上就是一个人盯着一本书,直勾勾地看着,凑着角落里那点灯光;而九号床就望着自己的武术策划,就跟身边都是他的学生似的,嘴里一直念叨,虚步亮掌,弓步冲拳,马步架掌,仆步穿掌,叉步双摆掌......
绝大部分的队员对于老师这个身份都很陌生,为了能够给学生更好的回馈,实践团决定采取集体听讲的公开课模式。四人组成一个听课小组,拿着孩子们坐的小板凳坐在教室最后面,手臂紧收着,因为一动就碰着人。
教室后边陆续坐下了四个人,拿着纸笔不时地在准备写些什么。坐在后边的听课队员向着前边讲课的老师小心翼翼比划、提示:“手表,你的手表!”“黑板擦你带了吗?”虽然忙着有错,粉笔掉满地,白板没固定,但还是靠着准备好的讲义,就着自带的投影,这堂课得到四位听课老师和孩子们的一致好评。
夜晚的努力在白天立竿见影,按照年龄段备课,孩子们给的反馈就是最好的欣慰:“老师老师,下次课是什么时候?”,长吁一口气,队员说道,“昨晚的课总算是没有白备”。
“家里没人,我想多待会儿”
一天课程好容易结束,窗外一层厚厚的乌云像是一块巨大的幕布,灰蒙的天空昭示着大雨将至。队员们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时,发现教室们灯还亮着。队员以为是粗心的管理员忘记了锁门,试探着推门进去,才发现一小姑娘静静地在蜷在凳子上,低着头,在纸上写写画画。队员们上前询问。
“怎么还不回家?”她抬了抬头,看了队员们一眼,随即又低下。
“没有伞吗?老师这里有一把,给你,快回家吧,不然爸爸妈妈该着急了。”她嘴唇动了动,似有话想说,最后却又咽下。
“马上要下雨了,要不要老师送你回家?”似乎是有些意外,她抬起头,终于说话。
“老师,家里没人,我想在这里多待会儿。”
“没人?爸爸妈妈呢?”话刚出口,就后悔了,暗自责备自己太不细心,赶紧转移话题。
“那要什么时候回家?”,气氛再次陷入沉默,我找不出什么话来安慰小小的她。
这个小女孩叫魏宁,10岁,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个子不高,梳着长长的马尾辫,宽大的粉红色上衣衬得她身材格外瘦小。在与队员们的相处过程中,渐渐交心,她告诉队员们她的爸爸为了生计去了南方打工,而妈妈每天工作很忙,早晨六点出门,晚上九点才回家,平时只有在读高三的姐姐陪着她。但因为学习紧张,中午也来不及回家。本来不大的家,又只剩下她。
我们不知道接下来这段时间里能教给孩子们多少知识,只希望十五天的陪伴,能尽可能弥补他们童年以来爱的缺失。
珍惜支教这份小骄傲,只要它不是虚荣,时间会慢慢说明,会面之前再多的美好都是靠想象,结识之后再闹腾的孩子都还是念想。我们眼里的支教和支教眼里的我们,终究是不一样。去过,教过,相处过,才真正明白支教不是一群狂欢的人来给孤单的人以夸耀的理想,静下来,慢下来,细下来,支教有它应有的模样 。
城东新事,城南心事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