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实践队调研分析报导之四:国人旅游时素质问题

发布时间:2016-07-17 17:23 阅读量:64 日记本:《三下乡专题》

岭南师范凌云实践队出外的调研工作接近了尾声,剩下的时间将会对调研所得数据作更全面更科学的整理和编写调研论文。而凌云实践队调研分析的追踪报导将依旧继续。在近日对各人群的调研采访中,我们发现不少人群提到了国人在旅游过程中的素质问题。本篇文章将会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报导。

近些年来,国人不断登上了国际新闻,其中,频率较频繁的则是国人在国外旅游时的各种素质低下的行为。例如:中国游客被曝在卢浮宫前泡脚;“到此一游”现身埃及3000年前文物……这些现象换来的是外国人的嘲讽:在巴黎圣母院有一句只写给中国人的话——“请保持安静”;泰国旅游胜地清莱白庙禁止中国游客如厕半天……其实,相比与在国内旅游,国人在国外旅游的不文明现象只是冰山一角。旅游时的素质问题一直是新闻报导的热点,社会上也多次倡议人们旅游时注意文明,旅游景点内也大力做好宣传。可是,却迟迟未迎来改善。中国人的素质问题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头浪尖上,在国外,中国人大声喧哗、乱扔垃圾、不习惯排队、不遵守交通规则等不文明的行为都给外国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他们早已形成了一种认识:中国人素质差。中国人的素质问题也是近几年来,尤其是国人在出国旅游时必谈的问题。中国人出去旅游,虽说不是去展示国家的形象,但也能够代表国家的形象。

中国乃是五千年文明古国,从孔子开始也开始强调着礼仪之道。但是为什么中国人的素质却还是如此。当然,每个国家的人也会存在不文明的现象,也可能是因为媒体的过分把事情放大。但是,中国人被外国人贴上“素质低”的标签是不用质疑的。有人说,是中国人有钱了,比起以前贫穷的时候,有钱了就有底气了。当然,这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很多人会认为“我有钱,我是消费者”,所以他们会给每一件事定上一个价格,他们会觉得我交了钱,我就得享受到我该有的服务。第二方面,可能是跟教育传统因素有关,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缺乏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缺失必然对公共意识的淡薄。而现代的教育也是重视政治教育,轻视公民教育,缺乏对人性的教育。第三方面,道德因素。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追求休闲、放松、无拘无束,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懒散、放任、无约束的心理倾向。当一个人以旅游者身份在异地旅游时,往往想摆脱日常生活中约束,因此,道德的意识就会减弱,道德的约束力就降低到最低点。

在凌云实践队调研采访的过程中,很多被访者都提到了国人旅游时素质低的问题,但是,却几乎没有人会上前去制止。他们看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他们会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其实,归根结底,是责任的意识淡薄。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作是“礼仪之邦”,但是目前的文明教育过于形式化,没有落到实处。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物质需求逐步得到满足的同时,我们的精神层次也要提高,对社会发展来说,文明将会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第一,我们最该注重的是教育,教育一定要从小抓起。随着年青一代成为社会主力军,在旅游中,更多的年轻人也会很自觉地遵守道德。所以,教育的重要性决定这国人素质的高低;第二,素质的提高不能停留于口号,社会上应对此有相对的法律约束。“无规矩不成方圆”,让规矩的约束成为观念上的自觉,这是很有必要的。第三,感染自己的同时,也应该感染他人。没有任何国家都能做到完全摈弃不文明的现象,但是其他发达国家之所以比中国做得好,只不过是他们的公民心中都有义务意识,自己做好的同时,监督他人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每位国人在做好自己的同时也能以监督他人为己任,那么全社会的素质文明氛围将有很大的改善。

国民素质的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观念的改变和民族素质的提高,不仅有待于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也有待于点点滴滴的积累。国人的形象是掌握在每一人手中,所以责任意识很重要的,只要每一位国人心底多保留一份对自然的崇敬、对他人的尊重,才能最终撕下“素质差”的标签。 

撰文/胡卓轩

凌云实践队调研分析报导之四:国人旅游时素质问题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