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实践队调研分析报导之三:旅游业中强制购物的陋习

调研路漫漫其修远兮,“凌云”社会实践队上下而求索之。在迂回曲折又柳暗花明的调研道路中,我们发现旅游业中存在许多的不文明现象。借此契机,来浅谈旅游乱象之一——强制购物。
在调研中,大多受访者表示,在跟团旅游中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都遭受过强制购物的不公平对待。而强制购物的方式越发的出奇多样,有时哪怕是头脑清醒的年轻人都难以招架。
有这么一位受访者表示,在一次跟团旅游中,他和朋友曾被旅游大巴的司机以“不消费不让下车”为由强制进行消费。而另一位受访者讲述,如果旅客不购买导游推销的商品,旅行导游就贴身跟随旅客,直到他们购物为止。“紧紧跟着你,一点自由都没有,影响了整个旅行的心情,真希望有关部门能管管强制购物的乱现。”那位受访者这样说。
显然,强制购物的现象在跟团旅游中屡见不鲜,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种常态。
除了上述情况外,也不排除私人导游中出现强制游客购物的行为。有一位陈姓的调查者,本着追求高质量旅游的想法,选择了一对一的私人导游为她安排行程。起初,导游的态度良好,陈小姐也对本次旅程的安排感到很满意。后来,导游邀请她到家里休息片刻,并且用茶接待她。然而,却在陈小姐喝下茶之后,导游声称“你已经消费了,必须付账!”,来强制她购买茶叶。最后陈小姐迫于无奈还是付账了,然后她马上取消该导游安排的行程。像这种通过欺瞒或者欺诈行为来达到强制购物的目的的行为便是“诱导购物”。经过新闻的多次关于强制购物的报导,大多旅客对强制购物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其的防范性增强,但五花八门的强制消费手段层出不穷,依然有很多人像陈小姐这样掉进“诱导消费”的陷阱。强制消费不仅使旅客们深受其害,苦不堪言,也成了旅游业在良性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毕竟在人家的地盘上,我们人生地不熟,想维权也无处可寻。”有受访者这样回应。维权,真的如此艰难吗?
据调查,在以前,旅游业的管制是很严格的。导游的素质要求很高,掌握6门语言是基本的条件,导游被投诉的话,轻则处分,重则开除。但就是在那么严格的情况下,强制购物也依然存在,因为那时缺乏法律的管制。近年来,各地的强制购物的不良现象频频被揭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强制购物不但损害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而且严重影响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于是,有许多相关的法律条例相继出台和完善。比如,2013年4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通过,2015年10月《关于打击组织“不合理低价游”的意见》的出台,2016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更新。越来越多的细则的补充,法律的完善,使得消费者投诉强制购物有法可依,有径可寻。因此,今年来强制购物的势头有所减弱。
尽管如此,强制购物的现象依然存在,容易“死灰复燃”。究其,法律惩治力度轻和市场不规范是重要的原因。巨额的利益、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竞争压力驱使众多的旅行社采取了强制购物作为盈利手段之一。中国的旅游团良莠不齐,其中大部分为中小旅行社。中国旅游人数迅速上升,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旅游业的竞争也呈白热化阶段。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旅行社如果以“低价游”、“零负团费”为阙头,就能吸引到大量的中产阶级及以下阶层的游客。只要他们在住宿、饮食上大打折扣,再通过强制消费、诱导消费的方式,或者增加自费项目,就能达到盈利的目的。哪怕是出了事情,法律的惩罚力度往往比较小,惩罚的金额也不大,对旅行社起不了警示和威慑的作用。由此可见,要根治旅游业的强制购物现象,在出台法律条规明令禁止强制购物的行为的同时,也要加大惩罚力度,完善监管制度,“打蛇打七寸”!
外出旅游原本是一场放松自我,开拓眼界,拉近自己与世界的一场身心享受的过程,奈何强制购物让原本美好的旅行蒙了灰。整治强制购物的不法行为势在必行,关键是设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来规范旅游产业,还各位旅客一个真正意义上舒心的旅行。
撰文/黄丽燕
凌云实践队调研分析报导之三:旅游业中强制购物的陋习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