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杜甫草堂考》
《株洲杜甫草堂考》
(湖湘文化志愿者协会,彭水明 鲁新民 苏向阳)
摘 要:株洲石浦少陵草堂为纪念杜甫住宿凿石浦题诗而建。其始建于宋,盛于康乾,毁于晚清。杜公在凿石浦住宿时间短,留下诗篇少;然而,岁月精准,遗址精确,历代怀杜盛事详实可查,实属罕见。
关键词:凿石浦 ;杜甫草堂;怀杜岩;遗址;
Du Fu Thatched Cottage
The investigation of Du Fu Thatched Cottage in Zhuzhou
(Huxiang Culture Volunteers Association: Peng Shuiming, Lu Xinming, Zhuzhou 412007)
Abstract: Shaoling Cottage in Shipu, Zhuzhou was built in memory of Du Fu, who improvised a poem for Zaoshi Pu, during which time he lived there. It was built in the Song Dynasty, flourished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xi & Emperor Qianlong in the Qing Dynasty, destroyed in the late Qing period. Du Fu stayed short in the Zaoshi Pu and left a few poems, however, the record for the period of Du Fu and the site are accurate. It is rare that the events of memorizing Du Fu are detailed and can be investigated.
Key words: Zaoshi Pu, Du Fu Thatched Cottage, Memorized Du Fu Rock.
熟识大唐诗圣的人知道,公元769年春,杜甫从长沙出发,溯湘江而上,去衡阳投奔衡州刺史韦之晋。在株洲境内留下了九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第一首诗《宿凿石浦》,为杜工部泊舟凿石浦,夜宿庆霞寺所作。庆霞寺始建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胜迹何缘风景别,佛门兴废仗儒门”。自杜公题诗后,名声大振,历经传承,香火不断。至今,旧址住有人家,昔日断壁残垣还在,部分碑刻依存。
不过,如此显赫的庆霞寺在1991年版的《株洲文物名胜志》中尚无记载。紧连庆霞寺上首的杜甫草堂更无人知晓。除当地老人偶尔聊说杜甫草堂外,再无任何声响。
2008年,六卷本《凿石浦志》由株洲退休教师王扬高先生捐献政府。据查系国内仅发现的两部村志之一。它印行于清光绪甲辰即公元1904年,现存株洲市图书馆。至此,有关株洲杜甫草堂的过去才始见端倪。
一:杜甫草堂缘何凿石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曾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严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所以,杜甫、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等都是指杜老先生。其死后获文贞谥号,明代逐称诗圣。诗人生活在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体现民情,风格忧郁,有诗史之称,故得后人喜爱。为此,全国至少有六处史志有载的杜甫草堂。
株洲有杜甫草堂,其址在天元区凿石浦社区湘江河边,史称石浦少陵草堂。据湖南省旧通志“少陵草堂在县西凿石浦,唐杜甫有宿凿石浦诗,宋米芾书怀杜处三字镌岩壁”。县指湘潭县,历辖凿石浦。杜公在凿石浦的一宿一寺一诗,成就了凿石浦少陵草堂数百年的辉煌。
据推算,这一宿是唐大历三年清明后约第六天,即农历二月二十九。为公元769年4月11日左右。这一寺为庆霞寺。《凿石浦志》载“据宿凿石浦诗,当在大历四五年,草堂侧旧有庆霞寺,相传建于贞观初。公当宿寺中” [1]1·13。如今,庆霞寺旧址依存,残碑还在。而这一诗呢?自然是杜老先生的“宿凿石浦”。
“早宿宾从劳,仲春江山丽。飘风过无时,舟楫敢不系。回塘澹暮色,日没众星嘒。缺月殊未生,青灯死分翳。穷途多俊异,乱世少恩惠。鄙夫亦放荡,草草频卒岁。斯文忧患馀,圣哲垂彖系”。这诗标题地名,赏慕春色,抒怀情感,不知倾倒多少湖湘子弟墨客文人。于是,在杜甫有宿、有寺、有诗的地方,后人建起了少陵草堂。
凿石浦清代属湘潭县一都九甲;民国时属湘潭一区。株洲于1951年由原湘潭县撤镇建市后,原湘潭县的少陵草堂已演变为株洲的杜甫草堂。不过,它早已浓缩在历史的故纸堆中,唯有遗址留存。如今“飘风萧瑟舟何在,送客潺湲水自忙”。
相比全国其他五个杜甫草堂[2],大都与株洲命运相似。
一是同谷子美草堂。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月,杜甫弃官携家入秦州,去到同谷(今甘肃成县)。据清乾隆六年《成县新志》谓:“子美草堂因杜甫字子美,故名在飞龙峡口。唐乾元中子美避难居此,作草亭。”其修建年代不知。目前残存一碑为明万历年间《重修杜少陵祠记》佐证。
二是梓州草堂。杜甫在梓州曾生活了一年零八个月。人们为了纪念杜甫,在梓州修建了草堂,后来改建为书院,称作“草堂书院”。解放后,将旧址改为中学,草堂荡然无存。
三是夔州瀼西草堂和东屯草堂。杜甫于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春末到达夔州(今重庆奉节县)。 杜甫在夔州居住不到两年,换了六个地方,即客堂、草阁、西阁、赤甲、瀼西、东屯,创作了四百余首诗,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操。据史载:后人在夔州杜甫住过的大致地方瀼西、东屯均建过草堂。今天已不复存在。
唯有成都少陵草堂。在成都浣花溪畔,当年杜甫营建了一所茅屋,称作草堂或少陵草堂。杜甫在此生活将近四年,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以后,各朝各代多次修葺或建扩,如今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株洲草堂始建于宋
据《凿石浦志》载湘潭县张志“凿石浦在县南七十里,源出山塘坳合冯家坳水于湘。唐杜甫宿此有诗,后建草堂”。又见湘潭县旧志载“唐杜文贞公往来衡湘间,舣舟宿此有诗。宋米芾书‘怀杜处’镌石岩上。潭人士为建草堂”。诸多古籍记载仅是“后建草堂”或湘潭人所建草堂[1]1·2。究竟株洲的杜甫草堂始建何时?没有明载。
清光绪年间,湘潭晚清名士易慎谷先生在《少陵草堂》一诗中,其“灵修恋否江潭畔,指点湘垒旧有祠”留有注解。“旧有祠”指凿石浦的少陵草堂,“在石浦庆霞寺上,考堂之建自宋,迄今不知年代”。
易先生通过考察,得出了草堂建于宋的结论,可还是不知具体年代。这种求实的结论我认为是科学的。不过,米芾来凿石浦题写“怀杜岩”三字,又给我们提供了草堂始建的信息。
米芾(1051~1107),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初名黻,41岁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查米芾生平,他25岁至32岁官长沙椽,应是此段时间游历湖南,泛舟湘江,在凿石浦之地见杜甫草堂,才欣然提笔,留下墨宝的。可惜这段历史无具体记载。唯有先人镌刻江边巨石上的“怀杜岩”三字给人无限遐想。为此,米芾题词还闹过笑话。八百余年来,地方一直认为米芾题词为“怀杜处”。直到清同治辛未(1871年)拓片辨认,才确知是“怀杜岩”。这点地方史志有载“凿石故有市集,杜子美宿处。米元章题曰怀杜岩,旧志岩误为处。顷拓摩岩,乃识其字”。[1]1·18
自此,株洲石浦少陵草堂始建于公元960年至1082年的北宋年间,该是说得过去。因草堂建之先,米芾题词后。
草堂建于北宋。还有几个外在的有利因素。宋朝是我国文学艺术发展繁荣的鼎盛期[3]。首先,因实行科举制度,以诗赋取士。两宋300余年有11万人通过科举取士。其规模数倍于前后朝。1008年还出版《大宋重修广韵》,保存了丰富的声韵学材料。促进了诗词的创作和普及。其次,大开讲学之门。北宋时已经形成了影响力极强的白鹿洞、岳麓、应天、石鼓书院,号称四大书院。再次,杜甫诗在宋时开始了广为传播。如《杜工部草堂诗笺》、《杜诗笺》、《分门集注杜工部诗》等刻印发行。再再次,宋代人们对观音菩萨、土地菩萨、财神爷、关帝爷、灶王爷等诸神的崇拜已基本定位。文人需要“诗圣”的精神支撑。所以,少陵草堂应运而生。
纵观外地几个杜甫草堂,也大都考证为始建宋代。可见历史脉搏而非巧合。
三:株洲草堂鼎盛康乾
株洲杜甫草堂的辉煌期,正处康乾盛世。其由临河门楼、回塘景区、草房两栋、土墙柴门、石刻遗像、怀杜诗碑等组成。
据《凿石浦志》部分文书透露的信息得知。清康熙年间,曾任衡阳刺史的高其任先生组织了石浦草堂的维修扩建。这是清朝建政五十年后,在凿石浦的首次公益活动。其中特邀金陵人士王廷绶绘像刻石;衡永观察董廷恩题“集杜诗二首;高其任负责刻诗制碑并书“杜宿浦诗”。至此,石浦草堂初具规模,少陵遗像和杜诗“宿凿石浦”均嵌碑草堂。
事后,组织者留下了一段说明“杜少陵先生,维缆凿石浦。曾有诗载在本集。我后登临,流连回溯。爱敬书泐石,使后之君子,知有所考云。康熙甲戌秋月道左高其任”。的确,高其任的留言留下了建设草堂的原因和时间。他也实现了后人“有所考云”。
次年,董廷恩诗“楚岸新收雨,江头且系船。强吟怀旧赋,盛遇有遗篇。愁谏留匡鼎,成名异鲁连。词华倾后辈,名器重双全。 野寺垂杨里,何人符大名。文章憎命达,天意薄浮生。老去才难尽,江流气不平。思吟云物外,长啸一含情。”[1]2·2刻碑上墙。该诗成于康熙乙亥年,照此推算,此次维修应是公元1694年秋至1695年初,即康熙33年34年之间。
第二次草堂维修在乾隆24年末至25年初(公元1760年)。由湘潭知县秦鑅、邹健先后组织募捐修缮,创建怀杜碑林是本次维修的最大亮点。知县秦鑅亲自题撰“谒少陵先生遗像四律” 其一“招提小歇拂尘状,不为探幽问草堂。一夕江山分暮色,百年舟楫溯回堂。风流自有高人识,卜筑空余野衲忙。重剔藓碑遗像在,几回清磬独苍凉”。一时间众多文人雅士和韵赋诗。标题“和韵”,每人七律四首,仅和韵七律就达四十八首,有黎希杰、刘元炳等十二人碑上有诗有名。[1]2·1还有僧人、雅士其他怀杜诗篇,总计八十一首。形成了株洲历史上罕见的诗坛空前的盛会。
第三次草堂维修在嘉庆丁丑、戊寅年间(1817至1818年),邑人易仲云、易相武、易孟畹和易慎徽等有识之士见草堂“岁久颓败,多被侵毁”,于是提议“慷然兴复”。在易仲云等倡导下,组合地方力量,清厘草堂故址;捐修前栋草堂及临河门楼;还整理修筑了回塘旧貌。草堂后栋三间由乡绅王笃昌独资修缮。
第四次草堂维修在同治十年即1871年。此次维修详情未载,不过在10年后的光绪七年一段记载窥见了当年的艰辛:“草堂在十年前曾经修理。因所费不支,善后无策,无有过而问之者”。草堂之败落,已似病体缠身。
草堂之盛为何在康乾盛世之时呢?原来事出有因。宋建草堂,因时间久远,史料断失,无从考究。仅载草堂在“大宋南朝零落”。而元初“大元登基,干戈不息,寺僧亦亡”。凿石浦处“烟火望断千里路,鸡犬无闻四境中”。明末又遇天灾人祸“崇祯元年水旱频仍,盗贼充斥,草寇张献忠蹂躏三楚”。百姓面对“一岁三征,差务重叠”,这样的日子,草堂何来盛况呢?[1]1·4
四:株洲草堂毁于晚清
草堂的败落,始于晚清。草堂最后次维修在光绪七年(1881年)。其《石浦草堂善后捐碑》载草堂之状是“农忙见其轩敝空洞之无物也,往往将诸琑屑藏置其中。杂沓横陈,庭除皆满。春夏水涨,尤为特甚。诸同人见之,谓然叹息:嗟乎!以风雅之地,成污秽之场”。[1]1·15
此时的草堂虽房屋还在,但已处自生自灭之状况,有失管理。
造成石浦草堂颓败荒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清廷政治日渐衰落,西风东渐,观念变革,使知识分子无暇顾及草堂。晚期的满清政府已经百孔千疮。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署了耻辱的城下之盟 《南京条约》,丢失香港。从此西风东渐。1894年甲午战争惨败。次年《马关条约》签订,清廷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给日本。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列》,更使中华大地雪上加霜。
此时,废科举兴新学,诗圣的地位开始动摇。知识分子中维新派、新政派、共和派和革命党人纷纷登场。乱世之下谁还记得少陵野老呢!昔日的文化圣地只留下了孔子的牌位。
二是草堂没有群众基础,缺乏宗教似的完整体系,导致日常管理失控。
与草堂的衰落相反,比肩而立的庆霞寺仍在晨钟暮鼓香火袅袅之中。当地村民记得有财神菩萨,经常祭拜,夙愿可想而知。记得观音菩萨,甚至还知晓其三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的生日。可说起草堂,谁还记得杜甫多少忧国忧民的往事呢?
庆霞寺的修葺千多年延续不断,至民国三十年,庆霞寺的“五修寺碑”还在讲述维修的故事。而草堂仅在知识分子中“重九,雅集同人,举修祀事,兼以作登高泛菊之会”。庆霞寺有“佛前香灯,僧宜爱敬,毋得忽视。寺田系招僧供佛,不得典押。住持僧宜庄重,守僧规”等要求〔4〕。而草堂的管理不见记载。
三是草堂地产之争,导致官司不断,彻底毁坏草堂原貌
光绪27年8月(1901年),王氏家族监生王道元、王庆章等人在庆霞寺右草堂左侧中间间隙地占地兴工建祠。不久又折毁寺的两廊。王道元等人之举,不亚平地一声惊雷。引起当地其他姓氏如附生陈敦吉、郭觉初等人的抗议和申诉。官司还在进行之中。王氏于光绪28年2月在庆霞寺左侧建祠,前后两栋,颇具规模。即后来民国所见的王氏“四大祠”祠堂。寺右草堂余地盖起了横屋五间,还有厨房杂屋二间。称之“王族学堂”。
官司由湘潭县衙诉至长沙府,双方既是原告又是被告[1]6·28。一方认为:寺庙草堂系王氏祖上所捐田产,有权处置。另一方认为:其为历朝历代仇氏、易氏、王氏等多家捐助,应为公产,名胜之地不准私用。官司各有举证,况且代言者都有贡生、监生、附生等功名。
光绪29年5月(1903年),一场沸沸扬扬的争诉官司终于尘埃落地。由湘潭知县定断而后又有长沙府断办理的结论是:令庆霞寺归公营;族学充为湘潭县一都公办启蒙学堂;王祠已建好,不予折毁;考虑草堂已毁,由王氏出银四百两在“怀杜岩”上建一“怀杜亭”以示敬;草堂地域所存老坟可以祭吊不准再建新坟。
据《凿石浦志》载,后来四百两纹银并未建怀杜亭,充为蒙学经费。八年后,民国诞生,一切便不了了之。而那些诗碑石像呢,皆下落不明,至今仍是迷也!
2013年10月,作者在凿石社区走访中,与本土居民仇霞林老人交谈过。仇老生于1926年10月,现年八十七岁,耳聪目明,十分健谈。其家族自元代迁此至光绪25年已五修族谱,世代居凿石浦花园岭务农。他说道:“我们这里都晓得凿石浦有个草堂。紧挨庆霞寺右侧,面对大河。解放前自我懂事起,就见那草堂只有一圈三合土围墙了。”他还说“草堂占地约七分,不到一亩,土围墙残缺,看得出有两米高。但解放初土墙只有大腿高了。”老人搞不清杜工部、少陵所指何为。当地人习惯湘江称大河,少陵草堂简称草堂。
综上所述,株洲杜甫草堂亦称石浦少陵草堂。为纪念杜甫住宿凿石浦庆霞寺而建。其始建于宋,盛于康乾,毁于晚清。相比国内其他草堂,杜公在凿石浦住宿时间短,留下诗篇少;然而,杜甫在株洲,住宿时间精准,草堂遗址精确,历代怀杜盛事详实可查。
参考文献
[1] 郭寿谖《凿石浦志·六卷》株洲市图书馆 光绪甲辰版1904年
[2] 伟 大《 杜甫草堂有几处》博宝艺术网http://news.artxun.com 2008-03-24
[3] 赵向标《中国通史》1057页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11-0
[4] 鲁新民《道光二十一年捐修碑》拓片 株洲 湖湘文化志愿者协会2013-9-15
《株洲杜甫草堂考》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