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赵辛庄的赵氏家族(咸阳赵氏)

发布时间:2016-01-18 15:28 阅读量:280 日记本:《个人日记》

兴文重教赵念曾

同为赵氏十一世传人的赵念曾 (1677-1741) ,字根矩,号漱阳,是赵善庆的二弟,少有远志,能文章工诗。因他游览青岛崂山时,发现漱阳山屿非常美丽,遂用来做自己的号。

雍正五年 ( 1727) ,赵念曾以监生考职第一,特用为知县,发往湖南试用,初知辰州府华容县知县。华容县过去滨湖,但由于湖堤的决堤处经年得不到修治,大量农田因得不到灌溉而减收。赵念曾上任伊始,立即申请和发动修筑湖堤。在后来的施工中,他躬亲钁鈵,身先士卒,有力地促进了工程进展。工程完工后,临河的土地变成肥沃的良田,不仅县衙的税收有了大幅提升,老百姓更是得到丰收的实惠。后调任沅陵县知县。

赵念在沅陵县任内,破迷信、兴文教,严诉讼、做实事,至今还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

沅陵县有奉白帝奸民的风俗,属于典型的淫俗,但由于神职人员缘以为利,导引募化,则举国若狂。赵念曾出行遇之,驻马询问其故,立毁其卤簿,投白帝像于江,遣其长老而为之厉禁,陋俗得以制止。他任内兴文教,修庠序,择诸生亲教之,一时被称为“赵门弟子” 。史书记载赵念曾扩建虎溪书院,使其达到相当规模,其现为沅陵一中所在地。他还曾捐出百金于龙兴讲寺内建尊经阁,藏书千卷。

在为民做实事方面,他曾将过去驿卒盗卖出去的土地用钱赎回,以省民累。还曾在险滩之上设立和固定铁索,以方便过往的船只;在公正执法方面,曾对过去县内的一桩冤案加以纠正。为了纠正这桩冤案,赵念曾与知府李珣闹得不可开交。最后,赵念曾竟以辞官相逼,使李珣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做出了让步。

时值贵州苗族民变,军队征敛繁多,赵念曾能从容应对之。由于事情办得很得体,老百姓没有遭到骚扰。当时有官船北去,邑人怀疑赵念曾将家眷预先送走,皆大恐惧。赵念曾听说后,打发两幼子出署嬉戏,民见之遂安。后以军功擢澧州知州。澧州任内,他继续破除迷信,建桥修路,为老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赵念曾小时候失去父母,由大哥赵善庆看着长大。大哥赵善庆将从王渔洋处学到的为诗主张和技巧,再传授给弟弟赵念曾,故赵念曾也是王渔洋“神韵说”的追随者。

赵念曾出仕前对自己 2个哥哥尽到了护理义务。

始,赵善庆任金华知府,赵念曾家居。忽有一日,赵念曾心脏颤动不已,冥冥中听到哥哥唤他,随立即赶往浙江金华。到了金华之后,发现哥哥果真患病处于弥留之际。赵善庆奉侍汤药,衣不解带百余日。遭丧,恸绝扶榇而还。

后来二哥赵时中生病,赵善庆事二哥如事大哥。两兄既卒,他才慨然有四方志,不久走进仕途。

纪昀高徒赵大经

赵氏十二世传人赵大经 (生卒年不详),字叔常,号春磵,又号初禅,赵念曾的三子。赵大经性格豪迈,尚有节气,喜善郊游。其诗文援笔立就,字学米芾,为前辈卢见曾、宋弼咸所器重。

壮年时期,赵大经浏览京师,名振朝中公卿,与董文恪、纪晓岚尤深文字,情意相投。

乾隆十八年 ( 1753)拔贡,考充镶蓝旗官学教习,选授邹县教谕。乾隆二十七年 (1762) ,在纪晓岚外放福建学政期间,赵大经和其他3位纪氏门人陪同纪晓岚南下,一路上赵大经赋诗上百首。此间,他还带 领 纪 晓岚,在扬州盐运使衙门拜见乡贤卢见曾。有文献记载,纪晓岚为了应酬需要,经常让赵大经为自己代笔。可以说,赵大经和纪晓岚既是师生,又是朋友。

乾隆四十三年 ( 1778) ,纪晓岚在为赵大经的母亲井氏撰写墓志铭时,对赵氏家族重情重义的品质给予高度赞扬。

在 《纪晓岚文集》中,就收有与德州人和事有关的诗作 34首,文章 3篇。其中,有 10首诗是写给赵大经的,《赵母井宜人墓志铭》为 3篇文章之一。赵大经本人著述勤奋,曾著有 《闽游草》 《峄尾堂吟草》 《晴碧轩》 《初心斋》等诗集藏于家,可惜均未刊行。

赵大经中乾隆三十三年(1768)举人,历任直隶乐亭、望都、武清和山西襄陵、浮山、徐沟、曲沃等县知县。他为官很得民心,所到之处皆有循声。武清县土地瘠薄,百姓贫苦,加之朝中年年征调,百姓苦不堪言。赵大经洁己爱民,对老百姓的赋税能免的即免,不能免的设法去减,使百姓死而复生。不久,因完不成赋税征收而被解任,羁留在武清县。

赵大经解任后,生活十分困难,武清县百姓自愿供给生活薪米达 8年之久。后来,虽改官山西襄陵县,但循声尤著,卒于官。后因无钱办丧, “邑人咸厚赙焉” 。正是襄陵县民的慷慨赞助,才使赵大经的棺柩顺利回到故乡德州。

撰稿人 张明福

备注:来源于德州新闻网

编辑:赵映书,又名赵应书、赵辉等,学名:黔人 赵威。祖籍陕西西安咸阳,赵鼎周祖十一世孙,鼎周祖于明末清初至陕西咸阳北赵村与其兄鼎汉、弟鼎昌效端木货殖,携万千之资商游滇省,先居宣威北城门,后至宣威海岱密德,后裔分迁各地,枝繁叶茂,祖父赵兴发于清末民初迁入黔盘,现居贵州贵阳。

明清时期赵辛庄的赵氏家族(咸阳赵氏)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