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同学欺负怎么办?
孩子被同学欺负怎么办?
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担心,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回家都不和自己说,只知道哭或者严重的不想上学。各个家长的处理办法也不一样,有建议欺负回去的,有建议告诉老师的,有建议找家长的,小编只能说说经验供妈妈们参考了。
第一,弄清被欺负的原因
这个是妈妈们必须了解的,而且必须让孩子从头到尾的把事情的经过说一遍,且妈妈们得客观判断下欺负孩子的同学是有意还是无意。
第二,无意
如果无意间被欺负,也就是别人不是故意的,那这一类的家长要好好引导,告知孩子要原谅,并提醒孩子如果下次还有这种事情必须远离。
第三,有意
如果别人是有意欺负孩子的,首先告知孩子这种人不能原谅,并且以后都不要和他做朋友,除非人家真诚的道歉。其次告知孩子遇到这种事必须严厉警告对方,如果对方不接受警告,那就告诉他我会欺负你,最后如果他不听,找其他人欺负一顿就好了。
第四,保持冷静和老师沟通
接下来就是和孩子的老师沟通了,沟通之前家长必须保持冷静,没有一个老师是希望和愤怒中的家长沟通的,和老师沟通好之后请老师帮忙关照就基本可以了。
第五,严重找孩子家长协调
轻微的打闹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有严重的行为必须和老师沟通找孩子的家长来进行协调,同样是不要愤怒,保持冷静,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肯定不希望多个“敌人”,所以努力沟通看看,基本都能解决的。
孩子胆小被人欺负,该怎么办?看看高手爸妈们是怎么做的吧~!
时常有家长问:“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孩子总爱欺负人,惹是生非,怎么办?”一个是“小受气包”,一个是“小霸王”,两者的爸爸妈妈们都有许多烦恼。
是教育“受气包”强硬地反击,“他打你,你也打他”?还是秉承吃亏是福,“算了,我们不和他计较”?抑或是“惹不起躲得起”,索性少出去和其他孩子玩,免得受欺负?
对待“小霸王”,是惩罚教育,“你打别人,我就打你”?还是暗自得意,“欺负人总比被欺负好” ?抑或不让孩子出去玩,“少给我惹是生非”?
这些不同的选择对孩子性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来分别看看家长们该如何对待“小受气包”和“小霸王”?
家有“小霸王”——给欺负者的家长指南
“小霸王”的形象:精力旺盛、活动量大、易激惹、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较差。
1.杜绝“以暴制暴”,采用“冷处理-坐会儿冷板凳,反省一下”
家长应放弃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孩子出现攻击他人等不良行为时,可以立即暂停他正在进行的活动,带到固定的隔离地点,以此作为约束。
暂时隔离的地点应是让孩子感到无聊、单调,但是不会害怕的地方。隔离时间不宜过长,可以按1岁1分钟计,其间不和孩子交流。运用这种方法时,最关键的是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让其“坐冷板凳”。同时家长要更多地以平静、温和的方式进行教育,将“冷处理”与鼓励友善行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2.寻找闪光点,积极鼓励——“今天你帮妈妈扫地啦,真棒呀。”
高攻击性孩子的父母常对孩子好的行为视而不见,对不良行为却十分注意,并用打骂来惩罚。而这个方法常事与愿违,不仅没能有效制止,反而让他可能“故意”用这种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给予孩子积极、肯定的关心,他们则不需要用激怒家长的方式来得到关注,对自己评价也更高。因此,家长们应多发掘孩子可爱的地方,对孩子偶尔友好的行为积极关注,及时肯定,会让他对自己更有信心。被强化的友好行为出现的概率会大大上升。
3.理性讨论,提供解决冲突方法——“我可以玩你的玩具吗?”
在孩子情绪平复后,可以与孩子讨论,出现矛盾时,除了打人还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家长提供可行建议。比如当想玩对方的玩具时,可以询问对方:“我可以玩一下你的玩具吗?”或者提供建议:“我们轮流玩,一人玩一会儿”,“我们可以交换玩,每人就有两个了”等等。
平时在家也注意,当孩子平和地提出建议而不是用攻击性行为或言语时,可适当满足其要求,这样成功的经验可以让孩子感到不通过争抢打,也可以达到想要的效果。
4.控制环境因素,减少诱因——“我们不看电视,出去秋游吧!”
幼儿最擅长模仿,而现在的电视,即使是动画片,也有不少身体和语言攻击,有些甚至是出自作为榜样的正面人物。因此,家长应该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杜绝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倾向的玩具(枪、剑等),减少与同样攻击性强的孩子的交往。应该给孩子提供充裕的玩耍时间和创造性的玩具,多带孩子到室外活动,接触自然。
5.亲身示范,营造和谐氛围——“爸爸妈妈不吵架!”
对孩子来说,父母再怎么用各种方法管教,都没有以身作则的效果更好。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高攻击性儿童的家庭相似,都是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表达感情,有冲突时常伴随哭叫、漫骂、争吵、打闹。
因此父母之间用平和协商的态度对待冲突,使家庭气氛和谐,这对于孩子来说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身上的“戾气”自然会慢慢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