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是天生的吗?
孩子性格是天生的吗?
每个宝宝都具有着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气质,当然其性格也会受到后天生活环境和爸妈的教养方式的影响。
人的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性格一旦形成便有着相对的稳定性。性格的初步形成始于婴儿时期,这比人们一般认为的年龄要早得多。3岁的幼儿在性格上已经有了明显的个体差异,如果没有足够的外界影响,幼儿的性格会自然而然地沿着原有的方向发展下去。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是0~2岁,因此,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甚至是一出生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性格。那种认为“孩子还小,性格培养不必太早”的说法是不对的。
儿童性格的起源是婴儿期的生活习惯,而养成某种习惯则取决于抚养人的养育方式。每个家长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使婴儿在同一情景下做出符合要求的同一反应,这种并存关系经过反复出现即形成了习惯。而每一个习惯统一起来作为一种素质存在,便构成了个体的性格特点。婴儿正是在家庭环境中,由先入为主的生活习惯和固定的行为方式养成了最初的习性,并以此构成其性格组合中的最基本部分。所以,有人说:“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是有很深的哲理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成人对孩子所采取的早期养育方式,对儿童养成各种习惯以及性格形成起着制约和导向的重要作用,这一点目前还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成人们多习惯于将孩子的性格尤其是那些不良性格归咎于先天,却没有意识到恰恰是成人自己在无形当中以错误的育儿方式促成了孩子的这些性格缺陷。例如,父母和爷爷奶奶对孩子娇生惯养、过度保护就会使孩子在感情上依赖家长,不肯上幼儿园。年龄稍微大一点的表现出独立性不强,依赖别人,他们对别人的态度也常常比较敏感。而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往往容易形成任性的性格特点。
宝宝任性就要看妈妈了,妈妈如果能狠得下心不管宝宝那么他就知道这种招数不管用,以后就会少用了,其实每次宝宝任性发脾气都是试探性的,是看妈妈的表现,如果妈妈顺从了那么宝宝就知道这种方法很奏效,下次还是故伎重演,我和朋友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家宝宝和我家差不多大,几乎每时每刻都要抱着,妈妈取个厕所都会哭,妈妈看到哭就抱起来了,而我家的宝宝几乎可以自己坐在那里玩一上午,当然一开始宝宝也会哭,那就必须要狠下心了,你家宝宝还小还是可以改变这种情况的。但是要记住只要狠下心不管宝宝哭的多厉害都要坚持住,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宝宝就会停止哭泣了
小孩子的性格是不是天生的?
在了解性格之前有必要了解人格。人格在心理学上有时叫个性,是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因此人格就表现在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行为能力、情绪反应、人际关系、态度、信仰、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一般地讲,人的形成与生物遗传因素有关,但是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所以也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格包括两部分:即性格与气质。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从好的方面讲,人对现实的态度包括热爱生活、对荣誉的追求、对友谊和爱情的忠诚、对他人的礼让关怀和帮助、对邪恶的仇恨等等;人对现实的行为方式比如举止端庄、态度温和、情感豪放、谈吐幽默等。人们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模式的结合就构成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性格。在性格这个问题上,恩格斯曾说,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做什么,而且表现在怎么做。做什么说明一个人在追求什么,拒绝什么,反映了人对现实的态度,怎么做说明人是怎么追求的,反映了人对现实的行为方式。性格从本质上表现了人的特征,而气质就好像是给人格打上了一种色彩、一个标记。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方面的特点,赋予性格光泽。同样是热爱劳动的人,可是气质不同的人表现就不同:有的人表现为动作迅速,但粗糙一些,这可能是胆汁质的人;有的人很细致,便动作缓慢,可能是粘液质的人。气质和性格就这样构成了人格。
性格可以雕塑
有人谈到性格就说它与遗传因素有关系,说生就的脾气,长就的命,改不了了,其实不尽然。英国有个心理学家叫爱森科,他在人格理论方面主张人格纬度,纬度的一个极端是外向,另一个极端是内向,所以在纬度之间就有许多等次。他认为极端内向和极端外向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是综合性的,或者偏内向些,或者偏外向些。爱森科的人格纬度理论的产生对心理学界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认为人格是可以在纬度上移动的。
近年来,日本学者长谷川洋三则认为,通过行为可改变性格。这就给我们的心理治疗和儿童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我们要培养人们尤其是儿童良好的行为,以此帮助他们改变性格上的弱点;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性格,孩子幼小时是培养良好性格的黄金时期。
性格是童年期慢慢塑造出来的,心理学家做过“情感剥夺实验”:把一同生下的小猴子分成两组,一组放在铁笼子里,用奶喂养,什么也没有;另一组给它们用长毛绒做了个假妈妈,吃完奶它们可以在假妈妈身上玩。实验结果表明:小猴子慢慢长大后,没有假妈妈的这一组胆子比较小,反应暴躁,不合群,与人不好接近;有假妈妈的这一组正好相反,不胆小,合群,与人容易接近。这说明在婴幼时期特别是儿童时期剥夺了母爱就会使他们的性格扭曲,造成不好的行为和个性的表现。情感剥夺实验说明在婴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心理环境的抚育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性格是很重要的。
其次,家庭中父母及其他成员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比如,一位母亲是强迫症患者,她有一对双胞胎,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来,总是马上就给他们洗脸,洗脚,都洗完,放在床上,不许下地,不让他们和邻居小孩子接触。她有洁癖,怕脏。强迫症是在完美性人格的基础上产生的,完美性人格在医学心理学中就是强迫性人格。这种人格的缺陷表现在爱思考、多疑、办事很守规矩,平常担心的时候多,放心的时候少,总有一种不安全感,办事求完美。所以这种性格如果再受到一些心理刺激,就很容易诱发强迫性神经官能症。如果从小用这种方式培养孩子很可能导致孩子将来也成为强迫症患者。
讨论: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吗?
新浪网友:
我与妻子在教育孩子方面最大的矛盾在于,我相信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孩子的性格,而妻子坚信孩子性格出生就已定下,不可改变了。其实他人看到的性格是什么,是通过一个孩子外在的言行表现而作出的印象判断罢了,当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作出不同的举止时,会有不同的性格判断,假定一个人性格内向,但他在外人面前却表现的外向得很,你会认为他是一个内向型人还是外向型人。假定一个外向型人因遭受打击而变得不言语,你会认为他是一个什么型的人呢。所以我认为什么性格不性格,重在孩子的表现,所以虽然妻子总是对孩子的敏感、胆怯归于天生,而失去了管教的信心和耐心时,我却坚持用自己的努力使孩子变得开朗、活泼。因为我想假如因为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而失去了教育她的兴趣,那对孩子是否公平?!请各位家长参与讨论。
网友凯文妈:婴儿出生时是有自己的个性和气质的,这和母亲在怀孕时所接触的环境,自己的心情,饮食都有关,还包括遗传。但是婴儿自身的个性和气质对将来的影响是不能和后天的教育截然分开的,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撇开哪个都不行。我觉得您的做法是对的,不过我没有实践经验,以上的观点出自《婴幼儿心理学》,我建议您的夫人可以看一看这本书。
网友小虫子妈咪:让你妻子到这里来感受感受吧!相信她会慢慢转变观念的。你妻子把气质和性格混为一谈了。气质是天生的,而性格绝对是后天教育、环境而形成的。我们都希望小孩幸福、快乐,而培养良好的性格是幸福快乐之本。怎能轻易放弃?努力了,没达到理想,那是另外一回事。但努都不努力试试,就不该了
网友月儿妈11111:我的孩子3岁,是女孩,刚上幼儿园,幼儿园的老师说她特胆小,适应力差。现在我和她爸觉得是由于我们陪孩子的时间太少,让她接触外界的机会太少,再一个孩子有点娇气(1、2岁时老人及老公特怕孩子摔了、打了,老说别怎么、别怎么),大人没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可能孩子的性格也比较敏感、内向。但我会努力帮助她克服她的胆怯。第一告诉她她很棒!她会很多东西,让她获得自信。第二告诉她自己的事自己做,培养她的能力(包括社交能力)。第三多带她出去玩,熟话说见多识广,这对她来说是个能力全面的提高。现在正在实验阶段不知效果如何。并希望与您多交流。
网友hzfyt1023:昨天早晨,我鼓励她上幼儿园要勇敢,她说了一个好却哭了起来,我告诉她“爸爸喜欢勇敢、开朗的孩子”,当她不哭了时,我就将她送入教室,当她距老师还有五、六米远时,便大声地问“老师好。”晚上去接她时,她蹦蹦跳跳地出来,一路上唱着歌,晚上回家见谁都问好,在家里讲个不停。虽然我知道这可能有她刻意装出来的成份,但正因如此我才为她而感动,孩子都有改变自己的决心,并为之付出努力,我们为什么不行呢?!跟妻子说了,妻子也感动,并且将电视关掉,认真同孩子笑闹。尽管我知道这仅仅是初步成果,想保住也不太容易,但我希望与每个家长共勉,为孩子尽我们百分之百的努力!
网友rosexin:我家雨雨刚出生的时候,我在同事里宣布我要把雨雨培养成一个阳光小孩,我不在乎他将来能不能当博士,只要他快乐就好了。可一个同事泼我凉水(她认识我们夫妻两人),认为我们两人内向,我们的小孩不可能属阳光型。从雨雨刚出生开始,我几乎对他倾注了我所有的爱心,我最喜欢对他笑,当他在我怀里吃奶时,我一直把他注视着。虽然我在上班,但只要有一点空余时间,我都给了雨雨。我觉得在爱心和关注中长大的孩子也许不一定聪明,但一定会充满了爱心。他在上幼儿园以前,一直比较内向,怕羞,上幼儿园后,变得很大方,语言发达能力也增强了。现在雨雨三岁了,身体虽然不太好(过敏体质),但性格却很好,爱笑,笑起来就象当初我心目那个阳光小孩。我不敢说我成功了,但我有信心,让他在快乐和自信中成长。
网友不须归happy25:我是一个小学教师,有一个四个月大的孩子,教学经历和生活经历使我明白:近朱者赤--孩子的性格是有很大可塑性的!我的学生性格有外向的、内向的、腼腆的、暴躁的……但都和他们的父母及家庭有很大关系,受影响很深。孩子的性格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后天的培养教育更重要。我认为做父母的决不能对此放任自流,也不能把孩子当成泥巴--任意捏搓!我们要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引导,只要孩子能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