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5-07-28 16:42 | 日记本:《生活》

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

时常有家长问:“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孩子总爱欺负人,惹是生非,怎么办?”一个是“小受气包”,一个是“小霸王”,两者的爸爸妈妈们都有许多烦恼。

?

是教育“受气包”强硬地反击,“他打你,你也打他”?还是秉承吃亏是福,“算了,我们不和他计较”?抑或是“惹不起躲得起”,索性少出去和其他孩子玩,免得受欺负?

对待“小霸王”,是惩罚教育,“你打别人,我就打你”?还是暗自得意,“欺负人总比被欺负好” ?抑或不让孩子出去玩,“少给我惹是生非”?

这些不同的选择对孩子性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来分别看看家长们该如何对待“小受气包”和“小霸王”?

一、首先要学会分辨什么是“正常冲突”和“被欺负”

有些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玩耍中被推倒,或者看到有人在抢孩子的玩具,头脑中会立即拉响警报“孩子被欺负了,那怎么行!”,然后赶紧冲出去保护孩子,找老师或者到对方家长那里“控诉”,替孩子“摆平”。

其实,孩子间一时的推搡、争抢、打闹,是很正常的,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如果家长时常把孩子间的摩擦解释得很严重,孩子也会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更在意别人是否对自己有恶意,会把很多不是欺负的信息理解为欺负,这对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长远的人格发展都没有好处。有些孩子甚至会潜移默化地接受父母对自己“受害者”的评价信息,强化了“受欺负”的感觉,结果真变成一个哭哭涕涕的受气包,“验证”父母的评价。

而欺负通常是带有恶意的、持续的、力量悬殊的双方之间的冲突。长期的欺负行为对于欺负者和被欺负者双方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对于受欺负者来说,孩子正慢慢形成自我价值,在这个时候长期被人欺负,会使得他自我否定,对自信产生很大影响。而欺负者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却时常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会使孩子惯于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攻击性增强,对孩子将来的性格发展和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十分不利。

二、该介入时再介入

如果在孩子的冲突中没有严重的安全危机,很多时候父母可以不介入,而在一旁观察,给孩子们一些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己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社会协调能力也在慢慢孕育。

如果父母充当“警察”,立即出面调停,虽然冲突解决了,却也剥夺了孩子宝贵的心理成长机会。

如果当父母发现孩子时常发生恶意的攻击行为时,就需要及时介入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

三、家有“小受气包”——给被欺负者的家长指南

“小受气包”的形象:安静、弱小、孤独;依赖他人的指示行动,不敢表达自己的愿望;经常被同伴抢走玩具、挤出队伍;面对别人的攻击,只会哭泣、忍受或躲开。

1.情绪安抚,减轻孩子的自我否定感“被人欺负不是没用的表现,每个人都会遇到!”

当孩子哭着来找你,你应该立即停下手中的工作,蹲下与孩子平视,轻轻地抱着孩子,这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很重要,并且消除孩子的不安。同时对孩子表示同感:“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委屈。”待孩子情绪平复后再询问是怎么回事,确定是孩子受委屈之后,要给予安慰,让孩子明白被人欺负不是因为自己没用,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让孩子尽快摆脱气馁和自我否定的情绪。

2. 理性沟通,教自我保护方法——“不许打人!”呵斥欺负者,保护自己

在孩子的情绪平复后,选择舒适轻松的环境,与孩子讨论“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做”。可以用游戏发问的形式,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孩子想不出来时,父母可以提供一些意见,比如可以大声呵斥“不许打人!”对欺负者起到威慑的作用等等。

同时教孩子一些简单实用的自我保护方法,比如在肢体冲突中要护住头、脸等关键部位;推开或挡住对方的胳膊,抓住对方的手腕;大声呼喊,引起别人的注意,同时也给欺负者一种威慑;平时加强锻炼,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等等。这些方法可以在家进行角色扮演练习。

3.建立友谊,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嗨,我跟你们一起玩好吗?”

常带孩子到游乐园或小型聚会,鼓励孩子加入游戏团队,如果孩子腼腆、害羞,最初的时候可以由家长带孩子去,比如孩子想去玩滑梯,但又怕人多不敢去,家长就可以带着孩子过去,和先在那里玩的孩子们打个招呼,“嗨,你们好呀,青青也想玩滑滑梯,让她和你们一起玩吧。”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向孩子示范了怎样主动友好地让别人接纳自己。然后,慢慢地鼓励孩子自己主动去找别的孩子玩,直到他能主动融入团体,鼓励孩子结交一些好朋友。有好人缘的孩子被欺负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4.尊重孩子,征求和采纳孩子的意见——“妈妈可以用你的铅笔吗?”

家长们在平时动用孩子的东西时要征求孩子的同意;遇到事情多让孩子自己处理,父母只从旁协助;孩子自己的事情可以多让他表达意见,比如孩子房间的布置等,在意见不过分的情况下,尽量采纳,让他意识到他的意见很重要并且是有效的。在父母做错事,如错怪了孩子时,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通过各种行为让孩子也体验到他是被尊重,是不能被侵犯的。

四、家有“小霸王”——给欺负者的家长指南

“小霸王”的形象:精力旺盛、活动量大、易激惹、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较差。

1.杜绝“以暴制暴”,采用“冷处理-坐会儿冷板凳,反省一下”

家长应放弃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孩子出现攻击他人等不良行为时,可以立即暂停他正在进行的活动,带到固定的隔离地点,以此作为约束。

暂时隔离的地点应是让孩子感到无聊、单调,但是不会害怕的地方。隔离时间不宜过长,可以按1岁1分钟计,其间不和孩子交流。运用这种方法时,最关键的是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让其“坐冷板凳”。同时家长要更多地以平静、温和的方式进行教育,将“冷处理”与鼓励友善行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2.寻找闪光点,积极鼓励——“今天你帮妈妈扫地啦,真棒呀。”

高攻击性孩子的父母常对孩子好的行为视而不见,对不良行为却十分注意,并用打骂来惩罚。而这个方法常事与愿违,不仅没能有效制止,反而让他可能“故意”用这种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给予孩子积极、肯定的关心,他们则不需要用激怒家长的方式来得到关注,对自己评价也更高。因此,家长们应多发掘孩子可爱的地方,对孩子偶尔友好的行为积极关注,及时肯定,会让他对自己更有信心。被强化的友好行为出现的概率会大大上升。>>教育男孩子父母必备的四大原则

3.理性讨论,提供解决冲突方法——“我可以玩你的玩具吗?”

在孩子情绪平复后,可以与孩子讨论,出现矛盾时,除了打人还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家长提供可行建议。比如当想玩对方的玩具时,可以询问对方:“我可以玩一下你的玩具吗?”或者提供建议:“我们轮流玩,一人玩一会儿”,“我们可以交换玩,每人就有两个了”等等。

平时在家也注意,当孩子平和地提出建议而不是用攻击性行为或言语时,可适当满足其要求,这样成功的经验可以让孩子感到不通过争抢打,也可以达到想要的效果。

4.控制环境因素,减少诱因——“我们不看电视,出去秋游吧!”

幼儿最擅长模仿,而现在的电视,即使是动画片,也有不少身体和语言攻击,有些甚至是出自作为榜样的正面人物。因此,家长应该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杜绝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倾向的玩具(枪、剑等),减少与同样攻击性强的孩子的交往。应该给孩子提供充裕的玩耍时间和创造性的玩具,多带孩子到室外活动,接触自然。

5.亲身示范,营造和谐氛围——“爸爸妈妈不吵架!”

对孩子来说,父母再怎么用各种方法管教,都没有以身作则的效果更好。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高攻击性儿童的家庭相似,都是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表达感情,有冲突时常伴随哭叫、漫骂、争吵、打闹。

因此父母之间用平和协商的态度对待冲突,使家庭气氛和谐,这对于孩子来说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身上的“戾气”自然会慢慢消退。

宝宝常常被欺负怎么办?

情景描述

舟舟从幼儿园回来,额头上破了一道,脸上掉了一块皮,据说是被班上的丁丁无缘无故推了一把,摔地上了。没几天,舟舟又在院里被邻居家小胖欺负了,后脑勺起了个大包。除了哭,舟舟也没有别的办法来对付那些欺负他的小坏蛋,妈妈心里那个愁啊。舟舟都4岁了,妈妈不能陪在他身边保护他一辈子吧?

点评

宝宝一点点长大,他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与他们之间发生争执与冲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有的宝宝生性比较软弱,于是,他就成了同伴们攻击的对象。宝宝总被欺负对父母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的事实。因此,比较性急的父母可能会直接介入宝宝的纠纷,跑去找欺负宝宝的小伙伴,将对方训斥一番,帮自家宝宝出气,或者找对方父母理论一番,希望他们能管教好自己的孩子,或者干脆教宝宝以牙还牙,彻彻底底打回去,给对方一点颜色瞧瞧。性格比较温和的父母则可能会教育宝宝不要跟打人的孩子玩,以这种方式消极地回避矛盾。

实际上,这两种父母采取的处理方式都有失偏颇。首先,宝宝打架更多的时候仅仅是游戏过程中发生的小冲突,是宝宝进入孩子们之间“小社会”不可避免的事情之一,父母根本没必要看得那么严重。事实往往是,父母这边气儿还没顺过来呢,孩子们那边早就热火朝天玩一块儿去了。相反,如果父母过分干涉宝宝之间的纠纷,甚至可能给宝宝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其次,教宝宝以牙还牙地处理矛盾会无形中给宝宝灌输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攻击他人是处理矛盾的最佳方式,所以只要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宝宝就会动手出击。对于那些生性软弱的宝宝,他会认为自己被欺负是正常的,并因此变得更加软弱。更严重的是,长期在这种教育方式熏陶下长大,宝宝将来可能出现各种社交问题。最后,教宝宝消极地回避纠纷也会剥夺宝宝学会社交的权利。殊不知,宝宝与小伙伴之间发生争执,他们在自己尝试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些特别的心理体验,并尝试摸索最佳的处理问题的方式。这对培养宝宝的社交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很有好处。毕竟宝宝长大后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而且很多事情是无法逃避的。让宝宝勇敢地面对一切,适当的时候给宝宝一些指导才是上策。

解决策略

1.缓解宝宝心理压力

当宝宝受人欺负时,他可能会因为害怕或者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伤心难过,此时如果父母用“你真没用!”“他比你矮那么多你还怕他?”“你就不知道厉害点?”等语言来责备宝宝,宝宝就会把父母的难过理解为对他的失望,因此觉得自己很没用而变得更加胆小怕事。受到欺负的宝宝急需父母的理解与帮助,因此,父母应耐心地给宝宝释放心理压力的机会,同时一定要向宝宝解释,欺负人是错误的,他被人欺负根本不是他的错。还要让宝宝相信,只要有人故意欺负他,父母一定不会置之不理。如果父母因为受“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影响以责骂来对待宝宝的懦弱,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相反还会加重宝宝的心理负担。

2.不要教宝宝打回去

“他再打你,你就狠狠地揍他。”看到自己家的宝宝被人欺负,有的父母因为担心宝宝太软弱再受人欺负,可能就会这样教导宝宝。但是,教宝宝打回去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父母的这种处理方式会给宝宝一个错误的信息:打人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在父母这样的教养方式引导下,宝宝就可能出现另外一个令父母头痛的问题:只要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攻击别人。

3.帮宝宝分析被欺负的原因

和宝宝好好谈谈,了解他被欺负的经过和真相,然后帮助他分析其中的原因。有没有宝宝的责任?对方是故意欺负宝宝还是仅仅无意中伤害了宝宝?在搞清楚事实真相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是宝宝处理人际关系的社会技巧不足,就教他必备的人与人相处的技巧;如果是宝宝个性上太娇嫩、内向,就设法扩展其人际关系,让他活泼开朗些;如果是宝宝性情暴躁、喜欢欺负其他小朋友,就要找出引起他不满、不安的原因,并设法消除这种不安的因素。

4.教宝宝学会提前规避

平时要多鼓励宝宝与别的小朋友交朋友,帮助宝宝增进人际关系。宝宝与小朋友相处时,父母无需过分保护,尽量给他多一点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这样,宝宝就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就会交到越来越多的朋友。小朋友多了,宝宝受欺负的几率自然就少了。另外,宝宝回家后,父母可以设置一些游戏,和宝宝一道玩,并在游戏中训练宝宝,让他练成敏捷的身手,为他灵活地规避“小霸王”做准备。比如,妈妈和宝宝追打着玩,假装打宝宝身体某个部位时,教他如何迅速躲避等。当宝宝平时与要好的小伙伴之间打打闹闹时,只要没有危险,父母不要过多干涉。宝宝之间的打打闹闹实际是学习躲避危险的最好方式。

5.冷静地处理问题

当宝宝确实受到比较严重的伤害时,父母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怒火,先让宝宝的情绪安定下来,然后采取各种可行的补救措施。吵闹于事无补,不依不饶地纠缠对方父母或者训斥对方的宝宝更不可取,这样不仅仅伤害彼此的感情,还会影响父母形象,并间接地影响宝宝的人际关系,得不偿失。

6.教给宝宝一些基本的应付“小霸王”的方法

生性软弱的宝宝在受到别人欺负时只知道退缩或者哭泣。对于这些宝宝,父母要教给他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鼓励宝宝主动向小朋友打招呼以增进友谊,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子,增加自己的势力范围;被人欺负时,不管对方多强大,都不要在对方面前显得弱小畏惧,这会增加宝宝受欺负的可能性,而要大声喊老师,或者高声地喊叫。老师的到来,能阻止攻击性宝宝的行为,高声地喊叫,能让对手感觉到一种威慑的力量,并且还可以吸引其他成人与小朋友的注意,使攻击性宝宝感受来自周围的压力而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