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临武龙洞中国龙

湖南临武龙洞现“中国龙”
7月23日电 2015年07月14日,湖南省临武县,花塘乡石门村龙洞内,一条鳞甲分明、栩栩如生的“石龙”弯曲着深潜水底,令人称奇。经专家测量,“石龙”长13米多,粗0.6米至0.8米。所在的“龙池”,面积近百平方米,高约5米,宽处6米,长约30米。地质学家说,从当地海洋变陆地的地质演变史来推测,“石龙”的形成大概有上亿年的时间。
“龙洞烟云”是临武八景之一,地处临武县北面花塘乡石门村,距离县城十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据《临武县志》记载:“龙洞在县北二十里,石潭中,有石龙一丈余,鳞爪俱备,唯首潸入水中……”,可见临武石龙由来已久。
山清、水秀、洞奇,大多数人来到后惊叹这里旅游资源的丰富,曾吸引明朝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到此。徐霞客游完永州的溶洞后,评价说:“月岩第一,道州;紫霞洞第二……”,而当他游到临武龙洞的龙潭时,因“水底白石龙一条……,真异景也”,竟评价说:“此洞品第,固当在月岩上。”
考查龙的出处,《辞源》记载:“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皆龙身人首(或蛇身人首),又被称为“龙祖”。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和传说中和龙都有密切的关系,相传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所以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
临武不但有活灵活现的龙,还有龙洞、龙潭、龙气和宝珠。洞內除了龙的冬眠季节以外,经常可见龙洞中吞云吐雾的景象,煞为壮观。龙洞中的石龙和中国龙的造型十分相似,中国龙的原型可能就出自临武。
中国龙的原型或许在临武龙洞
龙洞地处湖南郴州市临武县北面花塘乡石门村,距县城10公里。据《临武县志》载:“龙洞在县北二十里,石潭中,有石龙一丈余,鳞爪俱备,唯首潸入水中……洞口时有烟云聚集,盖龙气也。为临武八景之一。曰龙洞烟云”。“龙洞”四周群山环抱,洞口云雾缭绕,洞中深不可测。沿着石梯走一段路,可看到一条青白色的、长长的栩栩如生的石龙,它弯曲着深潜水底,鳞甲分明。这地方约有几亩地宽,横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潭约三尺深的清水,仿佛令人置身蓬莱仙境、水晶龙宫,潭水晃动、石龙似摇头摆尾、腾腾若飞。此地山清、水秀、洞奇,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曾吸引明朝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到此。
最近,有研究者撰写文章称, 临武人早已感觉到龙洞的灵气,自古把龙洞列为临武八景之一,称为“龙洞烟云”。中国龙的原型或许就在临武的龙洞。
研究者说,1984年,他还在湖南省郴州地委工作时,时任郴州地委柲书长的陶流贤同志应一位学者之请,想要他考察一下明代旅游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游郴州的情况。出发前,他认真阅读了徐霞客的《楚游日记》,阅读中对徐霞客关于临武龙洞的记述感到震惊:龙洞“洞门东南向,一入即见百柱千门,悬列其中,俯洼而下,则洞之外层也。从其左而上,穿列柱而入,众柱分列,复回环成洞,玲珑宛转,如曲房邃阁,列户分窗,无不透明聚隙,八窗掩映。从来所历诸洞,有此曲折者,无此明爽;有此宏丽者,无此玲珑。即此已足压倒众奇矣”、“乃北逾石限穿隘而入,即下石池中。其水澈不流,两崖俱穹壁列柱,而石脚汇水不漏,池中水深三四尺,中有石梗中卧水底,水浮其上仅尺许,践梗而行,褰裳可涉。十步之外,卧梗又横若限,限外池益大,水益深,水底白石龙一条,首顶横脊而尾拖池之中,鳞甲宛然。挨崖侧又前两三步,有圆石大如斗,萼插水中,不出水者亦尺许,是为宝珠,紧傍龙侧,真睡龙颔下物也。珠之旁,又有一圆石大倍于珠,而中凹如臼,面与水平,色与珠共,是为珠盘[然与珠并列,未尝盛珠也]。由此而前,水深五六尺,无梗,不可涉矣。西望水洞宏广,若五亩之池,四旁石崖瓒岏参错,而下不泄水,真异境也。其西北似有隙更深,恨无仙槎一叶航之耳!”(注:徐霞客游完永州的溶洞后,评价说:“月岩第一,道州;紫霞洞第二,九疑;……蔴拐岩第十二,江华。”而当其游到临武龙洞的龙潭时,因“水底白石龙一条……,真异景也”,故而评价说:“此洞品第,固当在月岩上。”)
研究者受使命感与好奇心催促,直奔临武,在县委办杨水仁等陪同下直奔石门蒋家。在当地蒋姓老乡的带领下到达蒋家后山。在后山的山脚下出现一个巨大的石灰岩溶洞。溶洞特奇,两头对穿,长约200米,洞高约10余米,宽近10米,洞中有小溪流淌。老乡说,这个洞以前是龙藏身的地方,后来这山抬升,龙无处藏身,躲藏到半山腰龙洞的龙潭里了。
他们来到半山腰的龙洞洞口,往洞内看,不仅徐霞客所描述的“百柱千门”等景色历历在目,且百柱千门之间烟笼雾绕。蒋姓男子说,这是洞内龙潭中的石龙在吞云吐雾。洞内一片漆黑,蒋姓男子寻找到一个仅能容一人匍伏而进的洞口贴地爬进龙潭,因洞口太小且漆黑一团,只他和蒋姓男子斗胆进入洞内龙潭。龙潭很大,水清澈见底,潭中一条活生生的巨大白石龙,爪牙狰狞,使人顿感寒气逼人,阴森恐怖,来不及细看蒋姓男子因害怕就怱忙催促出洞。
研究者说,2013年《潇湘晨报》想报道徐霞客游湖南的情况,他与报社记者邹伯科特意前往龙洞。来到洞口,见有一些闲弃破烂的房子,据说是十多年前有人前来开发龙洞,后因生意不好而停止开放所遗留下来的。站在龙洞洞口往洞内看,徐霞客所描述的“百柱千门”奇景已经受到部分破坏,不少钟乳石被盗,然而洞穴內吞云吐雾的景色仍可看到。由于有人开发过,洞内修了一条小路,在老乡的指引下他们找到了龙潭。然而龙潭已非往日模样,上方开了一扇门,灰尘、污物可长驱直入,已非一方净土。再看潭内,已积一、二尺深的黑色污泥,只隐约可见石龙的脊背,让他们扫兴而归。
2015年2月初,中央10台《地理中国》栏目延宏记者前来郴州采点,听研究者介绍了龙洞的有关情况后,对龙洞产生了兴趣,想去看一看。由于此时正是冬季,未见龙洞中吞云吐雾奇景,然而龙潭由于已经与外界相通,潭水大量蒸发,石龙上半身露出水面,而且可能由于氧化的作用,白龙差不多成了黄龙。好在石龙上半身露出水面,可以目睹石龙的部分真面目,让他们一行人深感震惊:人世间真有活灵活现的龙的原型,且龙珠、珠盘亦如流传所说的逼真。随同进洞的老乡说:龙潭很大,实际是两条龙,如真正的二龙抢珠,深处我们不敢进去。延宏记者亦感到太离奇,准备春节过后前来拍摄。
出得洞来,他们心情难以平静,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称中国龙,其他国家没有。龙是什么样子?实际不得而知。据人们描述,龙有两杈角,长须,蛇身,四足,鳞片满身。它能行云布雨、吞云吐雾、升则腾空、隐则入水。龙安静时潜伏在水中不动,行动时能飞舞空中或穿江入海,兴奋时喜欢玩双龙戏珠。龙的这些特性,演译出多少龙的故事、龙的传说、龙的文化。甚至把中国人说成龙的传人。
研究者说,考龙的出处,《辞源》云“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辞海》又云“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因此龙的定义为:传说中的神异动物,特征是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生物。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皆龙身人首(或蛇身人首),又被称为“龙祖”。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与传说中和龙都有密切的关系,“黄帝龙轩辕氏龙图出河”(《竹书记年》),相传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因而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汉族传说中龙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和腾云驾雾。
研究者认为,龙的故事尽管是传说,但存在决定意识。中国龙应该有参照物的、即应该有原型;而如果真有原型,其他地方没有发现过,而这里龙洞里的石龙却那么逼真,且活灵活现,这在全国恐怕找不到第二处了。这里不但有活灵活现的龙,还有龙宫一样的龙洞,龙洞中有龙可潜伏的龙潭,龙潭中有绚丽多彩的宝珠,宝珠边上还有珠盘;洞內除了龙的冬眠季节以外,长年可见龙洞中吞云吐雾的景象。世间竞有如此奇事。
龙的故事、龙的传说,加上临武龙洞的惊奇发现,使研究者突发灵感:临武龙洞中的石龙是否就是中国龙的参照物、或者说是中国龙的原型呢?
研究者的思路一打开,越想越觉得有道理。考湘南的历史,由于近年来湘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桂阳千家坪遗址的考古发现,将湘南的历史上推到远古的石器石代。而里耶秦简的发现及史学界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炎帝神农氏、舜帝在湘南活动情况的研究成果[炎帝、舜帝陵墓均在湘南] 亦将湘南的历史上推到三皇五帝时代,也就是说把湘南上推到远古文化时代,自然上推到龙文化产生的年代。刘俊男教授在2000年10月出版的<<华夏上古史研究>>一书中以充分的证据论证了“龙凤文化源于南方”,研究者对他的的结论完全赞同。《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站在蒋家后山脚下的溶洞前,完全可以设想,我们祖先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穴居”的年代,这个溶洞为他们的长期生存提供了最原始的家,因为这里能满足原始人对生存的最低要求。而半山腰的龙洞,冬暧夏凉,更适合人们的居住。当我们的祖先居住这里时,看到龙洞中烟笼雾绕,龙潭中的神秘“龙影”,不能不产生某种敬畏及自然崇拜。由此,这种被敬畏和崇拜的“图腾”就产生了。由于这种“图腾”虽在这里客观存在,但它不是生物,没有生命,古人付与它的生命,并称之为“龙”。至此,“中国龙”的形象就很自然地诞生了。以后则越传越神、越传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