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名言

发布时间:2015-07-22 18:15 | 日记本:《句子集结号》

王守仁的名言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3、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6、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7、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8、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9、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10、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11、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3、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4、知行合一。

15、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1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7、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1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9、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20、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守仁的名言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

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

亦谬乎?”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

谓小道。”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

者备而祸全。”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

则亦可为圣人。”

--------------------------------

王阳明的主张

为其学生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并以讲会的形式传播到民间,成为“姚江学派”亦称

“阳明学派”,其中又以泰州学派(又被称作左派王学)将其说法推向一个极端,认为

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

为圣人。王学这种“心即理”看法的发展,也影响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对于情欲的正面主

张和看法,由于心即理,因此人欲与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认为的那样对立,因此是可以

被正面接受的,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贽。

“心外无理”

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使陆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他们被称为“陆王学派

”。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格物的下手处,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并不满意

陆九渊的解释,他说:陆象山之学,“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语,虽亦未免沿袭之累

”。

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

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

”,“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陆九渊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则明“天理

”。故王守仁强调:“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

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

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

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

,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比如,当知

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

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

同时发生的。他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

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王守仁在他学生编著的《传习录》

王守仁的名言

1、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4、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5、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6、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7、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8、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9、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10、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11、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

12、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3、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14、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5、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6、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7、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9、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20、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21、为学大病在好名。

2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3、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24、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25、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