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扫墓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5-03-19 16:41 | 日记本:《感想》

清明节扫墓心得体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扎实推进“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活动,继承传统,倡导文明风尚,根据晋教明电〔2013〕101号文件精神,我园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活动,现就活动情况总结心得体会如下。

一、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首先利用清明节前的星期一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大力宣传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利用班队会时间,号召队员搜集了大量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革命传统知识,让队员们更加了解清明节的意义,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祭扫活动的深刻意义;利用课余时间,让孩子们走访、慰问身边的老干部、老党员、老同志,听他们讲讲过去的革命故事。

二、颂爱国诗篇

各中队组织队员诵读了革命爱国诗篇。队员们在诵读活动中情绪高昂,他们被革命英雄的伟大事迹鼓舞激励。活动旨在进一步促进少先队员继承优良传统,做创新创优的新时代少先队员,树立从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高尚理想。

三、组织网上祭英烈

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寄托哀思,少先队还积极组织师生开展了“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活动。活动中,校大队委通过“红领巾广播台”向全校师生发出了开展网上祭奠活动的倡议,号召师生以班级为单位,积极参与中国文明网开设的网上缅怀纪念活动,为先烈献花、留言,寄托自己的哀思。各班级配合本次活动,每天在晨会时间由队员代表在班上讲一个英雄小故事,向大家介绍先烈的英雄事迹。正确引导少先队员继承先烈遗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励志报效祖国。

四、祭扫爱国烈士墓

4月1日下午,在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的组织下,学校三至六年级的少先队员代表手捧自制的白花,怀着对烈士无限崇敬的心情来到陆荫祥烈士墓,开展以“接过先辈的旗帜”为主题的清明扫墓活动。

缕缕春风,诉不尽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深情,道不尽对烈士英魂的无尽哀思。听着一段段感人的故事,队员们心潮起伏,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们的心酸了,他们的眼睛湿润了……

五、参观纪念馆

为贯彻落实如皋市文明办《关于“加强馆校衔接,共建第二课堂”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 3月22日-24日,港城实验学校组织四—九年级2000多名师生来到李昌钰刑侦纪念馆、李渔纪念馆和丝毯艺术博物馆,开展了“馆校衔接”校外教育实践活动。

此次“馆校衔接”活动的顺利开展,使同学们由衷感受到家乡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效地激发了同学们“爱我家乡,学习科技,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同学们誓将发扬“腾江越海,登高致远”的新时期如皋精神,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发奋学习。

总之,通过本次教育活动,全体师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今后我园将继续对小朋友进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清明节扫墓心得体会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一个清明节,又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站在烈士墓前,我们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革命先烈们有的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为了彻底埋葬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前赴后继,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青春和热血。

“桃花雨红英雄泪,碧海丹霞志士心。今日神州看奋起,陵园千古慰忠魂。”在中国这方热土上,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英勇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篇篇悲壮激越的历史歌泣的悲壮史诗。我们怎能忘记那一张张曾经鲜活的面容?让我们静静的追思,深深的缅怀,把最深情的思念和崇高的敬意,寄托在这鲜花和话语中……

英雄们的事迹在身边回温,的确,他们用行动注解了对人民的赤诚。他们强悍的手臂永远指向远方。太阳从东方升起,照耀一个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穿过空间的缝隙,同学们的脸上写满了刚毅与坚强:永远不让英雄们失望。

先烈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存死亡的危险时刻,是你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着殊死拼搏。新中国的今天,更离不开我们最可爱的人们——英雄先烈们。如果没有你们,我们的国家就不会如此迅猛发展,我们也不会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作为当今的大学生的我们,要以先烈为榜样,深切缅怀先烈,牢记历史,明晰党史,双肩担使命,心头记责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把握现在,为新世纪祖国建设贡献力量,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清明节扫墓心得体会

4月5日,我们学校900余名师生,开始了徒步远足祭扫烈士墓的活动。来去徒步需要3个小时,说实话,我们真的为低年级的孩子们担忧,他们能坚持下来吗?可事实是我们的孩子们的表现极为出色。低年级的孩子比较轻松的完成了徒步走到烈士墓的活动,高年级的孩子们在回来的路上表现的就各有不同了。

整个活动下来,我看到了现象:

家长:

现象一:一男家长说:“让孩子走到三一八,不他妈的把孩子累死?”

现象二:不让孩子参加。(全校缺席100多人)

现象三:直接送孩子到目的地。

教师:

现象一:“学生能走动吗?”(活动实施前)

现象二:让自己的孩子坐车来去,或坚持一半路程。

现象三:“我们带学生坐车回来吧?”(回来的路程)。(内心开始有抵触情绪)

现象四:没有了抵触情绪。(回来后)

学生:

现象一:兴奋。(去时的路)

现象二:哀求、抱怨、无奈、坚持。(回来时的路)

现象三:又商量到哪里去玩。(回来后)

整个活动下来,我一直在反思:

一、是谁造成我们的孩子不能吃苦的?

我们平时谈论的时候,总是说现在的孩子太娇气,不能吃苦,缺乏锻炼。可是,当我们真正想让孩子们去锻炼时,我们的表现又如何呢?孩子没怎么样呢,大人先打退堂鼓了。我们征求孩子的意见了吗?我们尊重孩子的意愿了吗?

唉!很多时候我们所表现的都是:说别人时,对别人家的孩子时,我们都能高谈阔论,而轮到自己时,便会找到一大堆的理由来为自己和孩子开脱。

我不知道我们现在利用我们的便利条件会给给孩子的将来带来什么样的优势?

现在走捷径了,将来离开我们的呵护呢?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自己的刀难削自己的把啊!

二、当面临选择时,我们该怎样引领孩子们?。

在回来的时候,我们面临了是坐车还是徒步的选择。当我们为了安全也为了磨练孩子们意志,我们选择了高年级的师生徒步回来。当命令下达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首先是教师思想的抵触,既而是学生们的哀求和抱怨。

当面临选择时,我们该怎样引领孩子们?

作为一个集体,特别是作为一个集体的领袖人物,我觉得,我们首先要知道服从集体的决定,否则,我们的堡垒首先就会从内部瓦解。其次,在孩子们面前我们的精神支柱不能先倒,否则就会树倒猢狲散。

在孩子们面前,我们需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和精神来引领我们的孩子们。

只有这样,当你作为一个集体领袖人物下达命令时,班级成员才会在你的影响下服从、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