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养老行业的“兵”——记退伍军人、郑州颐和老年公寓院长王飞
王飞,这个战斗在养老行业的“兵”是江苏省涟水人,1976年8月生,1997年12月入伍,2002年12月退伍,现任郑州颐和老年公寓院长。在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干休所服役期间,他一心为离退休老干部服务,被总参谋部评为“优秀士兵”。退伍后,他心系养老事业,放弃了广州知名企业高管职位和丰厚待遇,来到服役的第二故乡郑州市,自筹资金创办养老院。他经常组织志愿者演出文艺节目丰富老人文化生活,还将养老院逐步建设成集图书馆、健身房、医务室、休息室、餐厅及上门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养老服务中心,并被河南省确定为“红十字志愿者活动基地”和18所大专院校“孝星实习基地”。他本人被河南省民政厅评为“居家养老领头人”,入选中国互联网“时代先锋”,2010年11月因特殊行业复转军人创业事迹突出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军委领导亲切接见。2014年8月在河南省第四届优秀复转军人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成绩突出、事迹感人,被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民政厅、河南省总工会、河南省军区政治部联合表彰为河南省第四届优秀复转军人年度人物提名奖。
王飞从1997年12月入伍到2002年12月退伍,五年的军旅生涯,造就了他军人的气质和作风。王飞永远不会忘记2002年12月,那是王飞结束在部队的生活,退役离开的日子。这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或许正是因为身上这种不安于现状,勇于拼搏的精神不断地塑造着王飞的人生轨迹。当时王飞被分配到江苏机关单位工作。这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安排,不仅可以有安稳的工作,也离家近,生活方便。但是王飞却没有没有这样做。因为他不想给政府添麻烦,选择了自谋职业。王飞在广州的一家企业上班,部队5年的培养锻炼使王飞的身上具备了常人少有的优秀素质,加之他在工作中勤奋踏实、表现突出,入职仅6个月即被老板委以重任,全权负责企业下属一家分公司的经营。然而,这令人羡慕的职务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在经历了数个不眠之夜后,他毅然辞去了工作,开始追逐心中的梦想。因为对老人的深深情怀而选择以养老事业作为毕生奋斗目标,如今,王飞已经在养老行业中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让众多老人安享晚年。
王飞当年入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门诊部负责老干部医疗保健工作。在部队的五年里,除了在新兵连训练外,王飞的任务就是为学院内部干休所的老干部把脉看病。那时,他每天都与老人打交道,年轻憨厚的王飞同他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转业到地方后,王飞心里还时常想起那些老人慈祥的面孔,惦记着他们的健康,挂念他们过得是否快乐。他从小就喜欢和老人在一起,跟他们在一起就感觉佷亲切、很温馨。“为老年人做点什么”的想法在王飞的心里越来越强。
辞职后,到底该做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王飞思索了很久,最终,他还是想起了那些老人,要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让他们安享晚年,这就是他想做的事。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60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地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我国大陆总人口数已达13.39亿,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早在1999年我国就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如今,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养老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2004年,经济发展的广州兴盛繁华,养老事业也走在前列,而中原地区的河南 却是另一番样子,当时的郑州基本上没有民营的养老院,而相关的体系制度更是空白。王飞清楚地知道,要缩短这种差距,仅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他认为,这样的需求为自己敞开了一扇门,既能实现自己服务于老人的理想,又能发展个人的事业。作为想第一个吃螃蟹的王飞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挑战。但这样的情况也表明,养老院的建设刻不容缓。
投身养老事业,开创崭新人生。王飞下定决心准备行动,于是辞去了总经理的职务,专程到上海等地的养老机构去考察、学习,还到专业院校去深造,用将近4年时间去为投身养老事业做准备。
“万事开头难”。2008年春,王飞带着创办养老机构的梦想再度来到这座阔别4年中原城市。尽管已经做了数年准备,但要开创全新的事业仍然是困难重重。创建养老院的工作千头万绪,而王飞手里却只有3万块钱,尽管他精打细算,可还是捉襟见肘。好不容易租到能够负担得起的建站场所,办好民政局注册登记,还得马不停蹄的去组织装修,购置必要的设备……
任何一项具体的事务都需要王飞亲力亲为,因为他没有多余的钱去雇人替他分担。在他不分昼夜的忙碌下,终于布置好了七八间干净整洁的单间房,相关的手续也全部办妥。2008年3月,金水区南阳新村办事处颐和家园托老站正式挂牌成立。
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王飞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从筹备建站开始,那段时间王飞有三个月没回过家,家里的一切由妻子一个人默默承担。养老院建立后头几个月,只进来了周围村庄的三四个老人。王飞和招聘来的两名员工不分昼夜轮流照顾老人,一个上白班,一个上晚班,一个做饭。因为是全托,王飞和他的护理员们把老人们的吃喝拉撒全部包了下来。整整三个月,王飞都没出过养老院的门。那时他们什么都做,要问院长在做什么,就会有人回答你,院长在洗尿布。由于王飞的精心服务换来了良好的口碑,半年后,入住的老人开始多了起来。
谈起这些,王飞很感谢自己在军队里接受的训练。军人的毅力让他决不放弃,军人的责任让他把事业做好,军人的荣誉让他在养老行业独树一帜!
“让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王飞服务的终极目标。服务行业不容易,尤其是面对老年人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让老人住进来只是第一步,如何做到贴心优质的服务,让老人安得其所,这是养老院的根本。
郑州有句俗话叫“老小老小”, 意思是说老人和小孩差不多。从生理上讲,老人和小孩的身体都比较弱,需要人精心照料;从心理上看,老人和小孩比较没有安全感,容易感到孤独,更需要人关注。
和老人相处时,王飞他们也常常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王飞说,只有一句话,那就是老人家的一切都是对的,错的也是对的,要顺着他们。
如何照顾老人,在长时间的摸索中,王飞有了不少小妙招。养老院的老人分为三类,一类是能自理的老人,大概占总人数的1/3,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占2/3。 “能自理的老人,要用年轻一些的护理人员,因为年轻人有活力,他们跟老人在一起,可以给老人积极的影响,老人们也喜欢跟他们一起。对于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要用年长一点的护理人员,因为照顾这些老人比较累,年龄大一点的护理人员比较有耐心,能照顾好老人。对于情况不同的老人,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王飞颇有经验地说。刚开始他们找的护理员全部是年轻人,年轻人没有耐心,不行;后来他们又找了全部是年纪大的,文化水平低,体力差也不行。这样,才有了现在的做法和经验。
怎么安排老人的住处,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人住一间屋不行,老人不仅会寂寞,发生了什么事儿也没人照应。3个人就正好了,既可以相互帮助,也更热闹一些。对于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王飞都进行了周密的考虑。
有些子女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时会对王飞提一个要求,原来他们的父亲或母亲在退休前是干部,到养老院有点自卑,所以到养老院也要给安排一个职位,这样才能避免心理落差过大带来的不适应。这个要求怎么办呢?结合实际,王飞在养老院成立了老代会,请当过干部的老人担任一定的职务,让老人管老人,这样不仅让老人老有所为,也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同时也方便了管理。
“我每天到养老院楼栋里,不用问员工,就会有老人给我说,哪一个老人的家属来了,哪一个房间发生了什么,哪一个老人干了什么。养老院发生了什么事,我一去,他们就都告诉我了。”王飞笑着说道,“还有的老人,我每天去见到他时,就问他一句话:大爷,有啥事没有?他说没啥事。这样一句简答的话会让他可激动了,因为他感觉到了领导关心他、重视他。所以我每天都要去四个养老院问候他们,虽然很累,但只要他们开心我就愿意做。”
王飞对每位老人都亲切地称“爷爷,奶奶”,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和护工们一起,为老人们端茶递水、问寒问暖。他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晚上11点睡觉,起床首先巡查一遍,中午12点再巡查一遍,晚上睡觉前还要巡查一遍,目的是充分保证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老人们体会到王飞的真心呵护和悉心照顾,就像依赖自己的爱孙那样依赖王飞。有位老太太患有高血压病,需要每天定时吃药,她每次都要王飞亲自给他喂。有一天,王飞到外地出差没有回来,其他护理员给她喂,但就是不见效果。第二天王飞回来给她喂药,很快血压就降下去了。
更为重要的是,王飞对老年人有发自肺腑的真爱,他不仅在生活上精心照料入住养老院的老人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想尽办法抚慰他们的心灵。如安排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天,请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来陪伴老人,让老人们享受到天伦之乐。为了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他于2009年2月组建了河南省首家托老机构专职艺术团,邀请演员定期为老人们表演娱乐节目。老人们都说:“养老院就像一个大家庭,一个欢乐园。”
养老院经常会有大学生和社会团体去慰问演出,可是光是看别人演,自己又不能干啥,有的老人就觉得没意思了。针对这种情况,王飞又想了一个好点子,那就是让有特长的老人也参与其中,会唱歌的唱歌,会唱戏的唱戏,充分调动了老人的积极性。同时,养老院还和13所大学签订了协议,定期有大学生过来给老人表演节目、聊天、打扫卫生,极大地丰富了老人们的生活。
2009年春节,许多老人都不愿被家人接回家中过年。了解到情况后,王飞就和院里的工作人员一起包饺子、挂灯笼、放鞭炮,陪着老人们过了一个热热闹闹、欢欢喜喜的大年。
对民办养老机构经营管理有过数年学习和调研经历的王飞,认为除了用真诚的爱心保障养老服务质量外,还要考虑老人家属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合理、尽可能低的收费提升竞争力。为此,王飞决定不做广告,直接让利给顾客。他说:“许多养老院把养老收费中相当大一部分资金用在宣传广告上。但我们不做广告,坚持对进来的老人们低收费,直接减轻老人家属的负担。”
养老机构的任务不仅是照看老年人,还需要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在疾病治疗和康复护理方面给予有效的配合和跟进。学医出身的王飞和卫校毕业的护理员们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到位,这也是他经营养老公寓的优势所在。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优质贴心的护理服务,宽松良好的休养环境,使颐和老年公寓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成为郑州市同类机构中的佼佼者。王飞的事迹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很多人在肯定他行为的同时都鼓励他坚持下去。
民办养老机构生存下来不容易,做大就更难。即使投身养老事业是王飞的理想,也不可避免的出现过想放弃的瞬间。而这样的时候,他想起了以前在部队的日子和感触,他常常告诫自己,“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难题,一定要走下去。”
王飞表示,“养老院是一个高风险性质的机构。这里入住的老人年龄都在70岁以上,身体及精神状况复杂多样。大多数老人行动不便,还有许多人患有各类老年疾病,他们可能随时会出现紧急情况。所以,我们的护理员除了需要具备较高的护理专业素质以外,每天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最委屈的是有时候个别老人家属还不理解我们的工作。”
在承受心理压力的同时,王飞还必须面对经济负担,每天连同房租和日常费用开支就要2000余元,加上前期的投入,刚开始的几年都将入不敷出,而且还需要不断投资。但是他热爱这份事业,能为老人尽一份心,为社会尽一份责,他有足够的勇气坚持下去,而且发誓要让入住的老人们开心、健康、有尊严地享受人生。
艰难中也并不全是苦涩,在这里,不仅有老人们带给他的欣慰,还有政府给予的鼓励。随着对人口老龄化认识的深入,近两年政府对养老事业日益重视并加大投入。南阳新村办事处的领导们对养老院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提供了大量物质支持,大到空调、彩电、洗衣机、热水器,小到桌椅板凳。很大程度缓解了硬件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既帮助解决了一些具体困难,又使全体员工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鼓舞,更加坚定了大家为养老事业奉献的决心。
2008年,王飞的颐和老年公寓在金水区南阳新村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经过近半年的精心筹备和运作,在原来的基础上,设置图书馆、健身房、医务室、休息室、餐厅及上门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开始尝试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为一体的养老新模式。
现在的成就意味着王飞可以为更多老人提供舒适健康的养老服务,这也是他用以翱翔梦想之空的翅膀。
“在养老院做护理工作很辛苦,很多人年轻人都不愿意来,一是确实工作累,二是不好找对象,有人一听说你在养老院工作,就不愿意谈了。”谈及养老院的人才队伍建设,王飞也有着无法克服的困境。他说,能在养老院待3个月不走的人就很了不起。正因为这样,为留住人,养老院也给员工提供了很好的福利待遇。
“我们这一般的护理人员底薪就是2000多元,管吃住,在生活方面,每月发放餐补,员工宿舍有空调暖气、电视,保障员工的衣食住行,并且每个月免费体检。当上分院院长的,待遇会更好。因为每一个院长都是从底层做起来的,坚持了好几年,很不容易。”除此之外,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养老院还每月组织员工去医院学习,参加跟养老相关的学习和会议,只要员工愿意参加,养老院都积极支持,并且承担相关费用。王飞不仅给老人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去处 ,也给当地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
“有子女来养老院考察情况,我们说得多好听不管用,只有老人说你这好才是真的好。所以我们都不用说什么,很多很热心的老人都会把我们这夸得不得了。”这令王飞特别骄傲。
每年春节,都是老人们回家和家人团聚的时候,也有老人不愿意回去。“因为他们都把这当家了,不想回去,回去后,家里人各忙各的,对他的关心不够,他们就觉得没有养老院好。有一个老人春节回家,上午回去,下午又来了。”
“有一个偏瘫老人,他以前是军人,每次我去看他,他都给我敬个礼。”听王飞讲起这些,很难不被他语气中的幸福和自豪感染,他对老人付出了心血,而老人们也给他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追梦道路充满了喜悦与艰辛,可以说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寻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与自我作斗争。在郑州17年间我也挣扎过,也思考过自己留在郑州是否值得?要不要回到江苏?自己的选择方向是否正确?坚守梦想还是面对现实?关于这些,我思考了很多很多。有梦就要行动,没有行动一切都将是空谈,其实追梦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取舍、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过程。行动终将圆梦,圆了自己的梦,也会在不经意间又帮助身边的人圆梦。”王飞意味深长地说。
“养老就是我的事业,我要尽社会责任,尽子女责任,尽职业责任。用爱心、热心、责任心使每一位老人健康、快乐地度过每一天”。这是王飞的誓言,虽然简单,却很真诚。多年来,他追逐着心中的梦想,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实现了自己身份的完美蜕变,开启了一段奉献社会又有价值的人生,而这样的人生,一定伴随着付出、收获和感动,同时也有着光明的未来。
开创中国养老行业第一品牌,这是王飞和团队不断追逐的梦想,也是更多老人可以安享晚年的希冀。从学生到军人,从军人到企业高管,再到养老院院长,王飞的身份一直在变,而不变的却是一颗追求进步,关爱社会的赤诚之心,还有那“兵”的执着与精神!
颐和老年公寓,位于沙口路与东风路交叉口路西、沙口路西1000米(原金江洗浴中心)、占地面积3 亩,建筑面积8000千平方在洗浴中心基础上改成、标准床位400余张,专门为老人服务的老人的专业养老福利机构、主要是托老、医疗、养老、康复、保健、娱乐为一体的老人理想养老居所. 目前是集托老、医疗、养老、康复、保健、娱乐为一体的养老居所、自开办以来,老人的入住率达到了公寓总住房数的80%以上,借助良好空气环境、地理优势和周边便利的交通,从而使子女们探望老人更方便。 该院的服务对象:自理老人、半自理老人、不能自理老人、需特殊照顾的老人。服务内容: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精神安慰、临终关爱。服务团队:由医生、康复师、护士、护理员、志愿者爱心人士等组成,现有员工80%以上达大专护理专业水平。
战斗在养老行业的“兵”——记退伍军人、郑州颐和老年公寓院长王飞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