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虚涨百倍”统计造假背后是政绩观“出位”
发布时间:2015-02-21 13:38 阅读量:148 日记本:《个人日记》
5.8亿元的产值上报为44亿元,1.1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上报为7.8亿元;停产的、未投产的、被兼并的,甚至连地址都找不到的企业,还在上报“产值”;一些部门分解任务,伪造资料,“指导”企业上报虚假数据……这是湖南在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中抽查发现的统计造假行为。(人民网 2015年2月15日)
在一些地方,政绩观扭曲,统计造假“前赴后继”,屡禁不绝,搞坏了党风政风,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虚假数据的背后是扭曲的政绩观,是想从数字游戏上作出成绩,以致能“数字出官”。还有的是怕别人虚报自己实报落后,失去评优、评先资格。
统计造假也是一种严重腐败,是一种乱作为。国家经济普查统计是为了了解全局状况,作为制定各项政策的参考,利国利民。如果各地虚报数据,参考数据就失去了准确性,从而影响上层决策。
要让统计不造假,就要进一步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加大统计数据公开透明力度,便于监督,对不诚信的企业和单位加大曝光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并通过用电量、货运量、税收等客观指标来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除了提高统计的准确外,更应该改变的是部分地方干部的政绩观,不唯GDP,不唯数字政绩。2013年12月中组部就颁布了《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选人用人不能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论英雄。……不能简单地把经济增长速度与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划等号,将其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依据,作为高配干部或者提高干部职级待遇的依据,作为末位淘汰的依据。”
所以,各地领导干部更应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实事求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作者 吉祥)
“数据虚涨百倍”统计造假背后是政绩观“出位”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