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者,万物之纲纪

发布时间:2015-02-02 15:05 阅读量:1487 日记本:《个人日记》

阴阳的概念,是中国古人以聪明的智慧对大自然各种对立又相关联的自然现象进行的哲学性的高度总结。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热为阳、寒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动为阳,静为阴……。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领域无不以阴阳理论做为指导,包括哲学、历法、中医、宗教、占卜、建筑等等。

一、那么,什么是阴阳呢?

导致事物产生、变化、并维持相对平衡的内动力,这就是“阴阳”。这是我的理解。而阴阳学说就是研究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变化之道,并且以此推演出生命体以及人类社会各种规律的一门学问,是属于自然哲学的范畴。

就像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那样:“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动力,是一切精神活动的根基。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地万物无不在阴阳的范畴之内,万物形态及变化虽然数不胜数,但事物间对立统一的规律都是一样的。

孔子在《系辞》中明确指出了:“一阴一阳为之道”。就是说,阴阳两种能量的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人类社会活动必须遵循的法则。

老子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有序,相互依托、运动、转化就形成了太极,是为一;太极运转,宇宙从混沌无序到有序,产生天地,是为二;天地相应,二气交感,化合生灵,是为三;生灵变化,便化生人类及万事万物。万事万物依阴性能量为存在的基础,依阳性能量为变化的动力,冲气是阴阳二气对立下的相互作用,而这种阴阳二气不断运转变化的平衡状态是为“和”,万事万物就是在阴阳的交互作用下不断繁衍更新,并保持着事物间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一但破坏,就会发生混乱。所以早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就有“以和为贵”优良美德。宋代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这样描述的:“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从易学的角度对阴阳的概念做了精确论述。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和变化的根本条件,这一思想同样体现在先秦时期百家学说当中,如在《荀子·礼记》当中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又说:“天地感而为万物化生。”其中的“合”、“接”、“感应”均是动态环境下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以,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不但是自然界化生变化的根本,也是生命体产生和繁衍的根本。

阴阳是对立而统一的,同时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和相互转化的。万事万物的平衡都是动态环境下的平衡。

二、养生要本于阴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述:“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就是说自古以来,与自然界相通,是生命体的根本,而这个根本就是自然界的阴阳二气。

经文又曰:“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是说知行完备、懂得养生的人,在内知道精神专一,在外知道顺应天地之气,并通晓阴阳变化的规律,做到天人相应、相互和谐,这对生命的健康至关重要。

所以经文又讲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的关键,在于阴气宁静,阳气固密。阳在外为阴之卫,阴在内为阳之所。阳气卫于外,则邪不能害;阴气安于内,则阳气得以滋养,阴阳平衡,乃是人与自然和谐养生之道。假使阴阳失调,就像自然界有了春天而没有秋天,有了冬天而没有夏天,因而保持阴阳协调,是圣人养生的法度。所以,阳气过亢,不能密固,阴气就要亏损;阴气平和,阳气密固,精神就会旺盛;阴阳分离而失依托,精气就会耗散,非病即亡。所以,“阴平阳秘”是养生的前提和关键。明代医家张介宾《景岳全书·本神论》是这样理解的:“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明末李中梓《内经知要·阴阳》论曰:“阴血平静于内,阳气秘密于外,阴能养精,阳能养神,精足神全,命之曰治。”清代石寿棠《医原·阴阳互根论》亦云:“阳不能自立,必得阴而后立,故阳以阴为基,而阴为阳之母;阴不能自见,必待阳而后见,故阴以阳为统,而阳为阴之父。根阴根阳,天人一理也。”

三、诊病以阴阳为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善于诊察疾病的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气色和诊查病人的脉象,首先判断出是阴证还是阳证,这是诊病最基本的原则。

又论述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人体内正常情况下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饮食酸苦或引起吐泻之品太过,则阴寒偏盛,阳气则会受到损害;如果饮食辛甘发散之品太过,则阳热偏盛,阴气则会受到损害。犹如“水胜则火灭,火胜则水干。(吴崑)”又阳气偏盛就会发生发热性质的疾病,阴气偏盛就会发生寒凉性质的疾病。寒到极点又会产生假热的现象,热到极点又会产生假寒的现象。所以,经文又曰:“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就是必须先判断疾病的阴阳偏胜偏衰,才可确定用药或柔或刚。阴盛者,阳必病,所以要治其阴;阳盛者,阴必病,所以要治其阳。就像启玄子所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

经文又说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于运用针法的人,当知经脉的虚实,并取法于阴阳。从阴而引阳分之邪,从阳而引阴分之气;病在左边的从右边治之,病在右边的从左边治之;以自己正常的状态比较出病人的异常状态;以病人体表的症候,知道病人内在的疾病;通过观察正邪虚实而进行补泻;通过观察微小的异常变化而知道病情的危险所在,这样再治疗疾病,就不会失败了。

四、治病以阴阳为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治病必求于本。”就是治病必须要以治疗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为目标,要以调节生命体的阴阳平衡为根本。

《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疾病现象与病情是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不知阴阳,则不知所以然,就会犯以得为失、以逆为从的错误。所以临证当详细审察病变的阴阳属性,加以调整,以阴阳平衡为目的,万万不可用药过度。疾病症状与疾病相符的,如阳病见阳证、阴病见阴证,则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是为正治法;疾病特殊,出现假象的,如阳病见阴证、阴病见阳证,则以寒治寒、以热治热,是为反治法。

《素问·疏五过论篇》亦云:“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圣人治疗疾病,必须遵循天人相应的理论,首先明确天地阴阳感应、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以此做为防治疾病的准则。

从上所述,《黄帝内经》不但明确了阴阳的概念,也为我们确立了诊治疾病及养生的规范和准则,那就是遵从自然,保持阴阳平衡。

五、总结

阴阳首先是自然界存在的对立统一、且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两种能量,有了这两种能量,才有了宇宙万物,才有了各种生命的存在和繁衍。我们的先贤以阴阳为指导,通过对天文、地理、自然变化规律的观测和总结,形成了易学,并通过易学阴阳的应用指导诸多学科和领域。这是一笔科学的、极为宝贵的知识财富。虽然我们还不能用现代科学来解释阴阳的本质,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因此而抛弃,就像我们以前忽视了古老的《易经》和中国文化一样。阴阳理论在医学上的应用,高度明确了人体的本源与疾病的治疗和养生,而不是仅仅的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狭隘的研究各种生命的形态。阴阳理论不但指导着中医学的健康发展,也将指导全人类各学科的发展与进步。为我们拥有这样先进的理论而骄傲吧,为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而自豪吧!

(伍味子2014年8月21日于吉林·蛟河·城市家园QQ208920167)

阴阳者,万物之纲纪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