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发布时间:2015-02-02 15:05 阅读量:702 日记本:《个人日记》

撰写此文的目的,就是希望读到此文的你,能够走进中医的世界,祝你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幸福的未来!

汉代著名中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曾这样写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说的就是秦越人扁鹊给齐国的国君齐桓侯看病的故事。话说扁鹊有一次路过齐国,看见齐桓侯气色有问题,就直言道:“你病了,现在病在表浅的位置,如不治疗,会加重的。”齐桓侯却认为:医生都是贪图名利之辈,没事就说别人有病,用来显示自己的本事。拿扁鹊的话不以为然。过了五天,扁鹊又见齐桓侯,观察后说道:“你的病深入血脉了,不治会加重的。”齐桓侯很不高兴,仍不以为然。再过五天,扁鹊又劝齐桓侯,说道:“你的病已深入胃肠了,再不治就没救了。”齐桓侯听了很是生气,还是不以为然。当第四次见到齐桓侯的时候,扁鹊抬腿便跑了。齐桓侯很是纳闷,便派人询问。扁鹊说道:“病在肌表,用汤熨可以治好;病入血脉,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到胃肠,用酒剂也可治好;如今齐桓侯的病已深入骨髓了,再也没有办法治疗了。”又过五天,齐桓侯果然大病发作,不久就死了,这正是因为耽误了疾病的治疗时机而造成的恶果。所以,《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疾病的变化,如同暴风骤雨一样。高明的医生,都是在病邪刚侵入皮毛时就开始治疗;差一点的医生,是在病邪侵入到肌肤时开始治疗;再差一点的医生,是在病邪侵入到筋脉时才开始治疗;更差的医生,是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时再实施治疗;最差的医生,是在病邪侵入到五脏时才实施治疗。等病邪侵入到五脏了,病人已是半死半生了,治愈与死亡的机会也各占一半了。

孔子在《论语》里曰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忧患意识的话,麻烦就会出现在眼前了。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思想,不但应用于中医理论,亦适用于社会治理、公司管理、控制自然灾害、以及教育诸多领域。这在中医学当中称之为“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圣人之所以提倡不是有病之后再治疗,而是没得病以前就要注意预防;不是混乱之后再治理,而是在未乱之前就要防范。就是因为圣人懂得顺应四时阴阳、防病治病的“治未病”的先进理念。假如病已形成再去治疗,混乱之后再去治理,就像渴了再去打井、打仗了再去铸造武器,不也太晚了吗!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指出了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没有比人最宝贵的了,所以我们应该尊重生命,健康养生,未病先防。“治未病”思想,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防变,防止并发症;三是疾病恢复期的调理,防止复发及预防后遗症。“治未病”思想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等临床实践,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未病先防

《素问遗篇·刺法论篇》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讲的就是,增强体质,提高正气,病邪就不会侵犯。《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又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在提高抗病能力的同时,也要讲究卫生,防止病邪的侵害。《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又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道出了精神调养在防病治病当中的重要性。纵有万法,不如养心一法,故以神养为要。精神调养在养生当中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胜于药物及保健品。正所谓: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尤其在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肿瘤等慢性遗传性疾病的预防上,精神调养尤为重要,调养的好,就可以不发病或晚发病。

在预防医学上,我国很早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术”,用来预防天花。温病学家王孟英用明矾、石菖蒲净化饮水预防霍乱。清·虚白主人《救生集》记载了入病家不染方:香油调雄黄、苍术末涂鼻孔中,既出用纸条探喷嚏饮雄黄酒一杯,决无传染。时疫大行:自家水缸内每早投黑豆一撮,合家无恙。 时疫传染:芥菜子末,用水调填脐,以热物隔衣一层熨之,汗出即愈。预防瘟疫:大管仲一枚,浸水缸内,加白矾少许,日逐饮食,不染瘟疫,最妙。《医学传心录》记述“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则不相传染。既出以纸拈探鼻深入,令嚏之为佳。又方以雄黄、苍术为细末,香油调敷鼻内。或单用雄黄末,水调涂鼻内,虽与病人同卧,亦不传染。”

另有两方是治疗急性传染病的,因本人比较看重,在此一并述之。一个是蒲辅周家传雷击散:相传此方于乾隆元年间,贵州疫疠甚行,忽于丹平山石壁上雷击火书,此方通关开窍,辟秽解毒。专治瘟疫及一切痧证、吐泻腹痛、中暑或暑厥、牙关紧闭、神昏谵语等症,活人无数,神效无比。现代常用于猩红热、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等有上述表现者。方剂:猪牙皂、北细辛各三钱半,朱砂、雄黄各二钱半(另研细末),藿香三钱,枯矾、白芷各一钱,桔梗、防风、广木香、贯众、陈皮、苏薄荷、法半夏、甘草各二钱,共研极细末,贮瓶中,勿泄气,随身携带。凡遇急症取二三分吸入鼻中,再用一二钱姜汤或开水冲服,安卧片时,汗出而愈。散剂:内服,1.5—3g/次,2—3次/日,小儿酌减。必要时取适量,吹鼻取嚏。孕妇忌服。

第二个是清·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的“升降散”: 白僵蚕(酒炒)6克、全蝉蜕(去土)3克、姜黄(去皮)9克、川大黄(生)12克,共研细末,和匀。据病之轻重,分2~4次服,用黄酒,蜂蜜调匀冷服。中病即止。功能升清降浊,散风清热。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此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从治膀胱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散逆浊结滞之痰也;蝉蜕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能祛风而胜湿,涤热而解毒;姜黄气味辛苦,大寒无毒,祛邪伐恶,行气散郁,能入心脾二经,建功辟疫;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亢盛之阳,非此莫抑;米酒性大热,味辛苦而甘,令饮冷酒,欲其行迟,传化以渐,上行头面,下达足膝,外周毛孔,内通脏腑经络,驱逐邪气,无处不到;蜂蜜甘平无毒,其性大凉,主治丹毒斑疹,腹内留热,呕吐便秘,欲其清热润燥,而自散温毒也。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此乃扬清去浊治法,天下第一神方。杨栗山云:名曰升降,亦(表里)双解之别名也。炼蜜为丸,名太极丸。以太极本无极,用治杂气无声无臭之病也。升降散升清降浊、寒热并用、宣通表里三焦、条达气血,所以能使温毒病邪,得以宣泄。

二、已病防变

谈到已病防变,业内人士首先会想到《难经·七十七难》有着很好的解释,经云:“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因肝属木,能克脾土,所以治疗肝病通常需要同时健脾,达到已病防变的目的。在高血压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控制与治疗上, 如果只是用药物控制检验指标,而不是治疗疾病和恢复人体本身的阴阳平衡,其结果往往是导致并发症的蔓延,渐渐陷入无药可医的境地。

《灵枢·百病始生篇》有云“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由此可见,邪气侵入人体,由浅入深,无处不到,其变化是极其复杂的,用言语是难以说完的。所以,中医临症必须谨守病机,辨证施治,万不可按照书本知识去机械的照搬套用,这点与西医学是有所区别的。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亦云:“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上工”与“下工”是《黄帝内经》将医生的医术分成的两个等级。高明的医生在疾病的早期,通过三部九侯的诊法,就能发现病情,在病情没有败坏的时候实施治疗,所以称之为“上工”;一般的医生,大多是等疾病已经形成甚至恶化的时候,才开始治疗,原因是不懂得用三部九侯的诊法来早期发现病情。扁鹊当时已是战国时期的名医了,可当魏文王问及其兄弟三人的医术时,扁鹊却说:其长兄是在病人还没有的症候表现的时候,就能把病除掉;其二哥则是疾病在毫毛的时候,就能把病除掉;而自己往往则是疾病到达血脉了,再投以毒药治疗,虽有名气,但医术不及两位哥哥。与之相比,现在的医生们,可是要进行刻苦恒久的学习了,才不会辱没“医生”这个称号。

三、病后调理

“调理”之法,实际是需要贯穿于疾病的前后期和疾病的整个过程中的。而调理的重点则是养护胃气,有道是:“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用中药煮米粥则是养胃却病的很好的方法。如胃气不足的可用太子参煮粥,胃阴虚的可用百合煮粥,脾肾两虚的可用山药长期煮粥食用。

药膳疗法在我国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硕的内涵。药膳既有果腹之用,又有祛病之功,且无药汤之苦,便于长期食养。《灵枢·营卫生会篇》有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可见,谷气是通过胃气而营养周身的,亦证明了养胃的重要性。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又说:“夫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可见食物也有寒热温凉及酸苦甘辛咸的属性,既有增气之效,偏食日久也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偏胜偏衰而发生病变。《素问·五脏生成篇》即提出了过食五味之害处,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灵枢·五味篇》亦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那么,如何达到膳食的平衡呢?《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明确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同时又云:“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说明药物是用来攻邪的,而谷果肉菜之类合理搭配,则是用来补精养气的,并根据五味的作用按五脏的需要有针对性的选用。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如是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病篇》曰:“伤寒新愈,起居作劳,因而复病,谓之劳复;强食谷食,因而复病,谓之食复;男女交接,复而自病,谓之房劳复。”可见,张仲景及后世医家发展了“治未病”的理论,大病初愈后,如果饮食、休息各方面调理不当,还是会引起复发的,先贤们为当今医学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四、总结

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是一门社会科学。中医学“治未病”的理念无论应用于哪个领域,那都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意义非凡的系统工程。只要是有益于健康、有益于社会,那就是伟大的、先进的、科学的。我们更应该以敬仰的心态、以科学的角度来高度认识和重视中医学。望中医学能够更多的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正如钱学森1988年在《中医通讯》上发表文章指出的那样:“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我们真正理解了,总结了以后,要影响整个现代科学技术,要引起科学革命。”

(伍味子2014年10月18日于吉林·蛟河·城市家园·QQ208920167)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