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编辑是一种病

转!编辑是一种病
三童
我总觉得编辑是一种不易察觉的“心理病”。长期以来,我作为这群体的一员并不自知,读完《编辑这种病》才确信这一点。见城彻作为日本最传奇的出版人,1993年创立幻冬舍以来每年都能推出两本以上的百万级畅销书,仅用十年时间便带领这个图书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看他在书中缕述自己的成长心路和“病”一般的编辑生涯,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都这样啊!后来和一些大编辑接触久了后,我愈发觉得编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灵史。如果概括一下,我们会发现编辑群体有这样一些共同特征:
他们小时候大多体弱多病,有一个严厉的父亲或母亲,有一个乖乖的童年。长期压抑环境让他们变得怯懦,长大后时通常会变成隐忍的愤怒青年。在人群中,他们通常默默无闻。在私下却喜欢摇滚,内心狂野,外表安静,没事儿就读读书、写写东西。(见城彻说他最喜欢的电影是大卫•林奇的《我心狂野!》,很有意思。)
他们大多外表其貌不扬,身形矮小,长相一般。由此带来的自卑感让他们学会从别处寻找自信,例如学习、读书,所以他们从小到大成绩一般都很好。尽管如此,依然没法消减内心的自卑感,编辑作为一种大众眼中“神圣而高尚”职业,自然是他们的最佳从业选择。(老六谈到图书时说过一句话:“书是一种高级的媒体。”)他们其实也有英雄梦想,只是自己个子矮、长相丑,性格又拘谨,不好意思亮相前台,只好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那份手握各种作者却不事张扬的隐秘快乐,只有他们懂。
他们有一种共同的味道,既傲视一切,又谦卑自贬。他们的内心是各种矛盾性格的综合体:异常自信但又极度自卑,所以常常显得焦虑不安,异常恐惧,做事犹豫不决。稍微遇到困难就想退缩,容易悲观。他们很讨厌自己的怯懦,常常也会莽撞行事。他们只对自己的书有自信,但你若让他上台面给大家讲几句话,又会紧张得直冒汗。他们是悲观主义者,也是现实主义者。因为悲观,所以能够体验到复杂的情感,能够轻易理解很多人的内心,和很多人交朋友。因为悲观,他们做事很现实,没有把握的事情绝对不做。
他们是收藏癖,见了好书就会两眼冒光。他们藏书成瘾,却从来没认真好好读完他们的书,理由是那些书是资料。尽管藏书满屋,遇到好书还是会倾囊购买:珍藏本买了吧,不然就没了;只印了三千册,买了吧;签名本,拿下!珍贵啊!……他们总能找到买的理由,于是购书成灾,“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有人把这行为取了一个名字,叫作囤书症候群。
他们喜欢整理资料,有超强的整理欲望和能力,还有文字洁癖。他们会把身边的东西收拾得整整齐齐,看到乱糟糟的文字、信息,总想着收拾一下,拾掇干净。对于任何文字,一定要整理得符合心中的规则,才会舒坦。这一点很像自闭症,他们的房间里每样东西都有固定的摆放方式,如果什么东西摆错位置,一定会焦虑得要命。他们看到报纸、杂志、街边的广告,一旦发现错别字就像发现了金子一样欣喜:“哼,肯定没校对!”从心理学上讲,这种文字洁癖源自“便便期”母亲的斥责,这种不能拉屎在裤子上的清洁苛求到成年后,转化成了对文字错误的不能容忍。当看到一个编辑对文字有瘾一般的校对癖好时,你仿佛能听见他那个严厉母亲斥责的声音从另一个世界传来: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必须这样、必须那样、不许在裤子上拉臭臭、不许去别的小朋友家玩……显然,那份规矩感、校对别人错误的苛刻已然成为编辑自我的一部分了。编辑校对,直到符合他的心意为止,算不算是一种轻微受虐后开始虐待别人的表现呢?
他们好奇心强,是因为两岁便便期探索受挫后的延续;他们喜欢分享,则是他们对曾经的挫败的反击:你看,我又发现了一个新玩意儿吧?如果是小时候,他妈妈准会一把把他拉进摇篮,现在没有人能够阻挡他发现这个充满神秘事物的世界了。成年的他们,对各个领域的东西都充满好奇,并且总想通过什么有趣的形式分享给所有人。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向别人展示他们的收藏物,比如藏书,然后讲每一本书的故事。这时候你一定不要不耐烦,因为如果这种展示是他们对一个朋友最大的尊重。这很像一个地主给别人展示他的众小老婆,对于书籍收藏癖来说,每一本书真的就像他的老婆,恨不得抱着书们入睡才好。所以,如果那个家伙兴致勃勃地跟你讲他的藏书,那一定是真把你当知心朋友了——小老婆是随便给人看的吗?他给你看一方面是把你当朋友,和你分享,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在炫耀:你看我的老婆多吧?编辑人遇到好书第一个念头就是想该给谁推荐一下呢?然后就像拿着宝贝一样四处兜售。他们做了编辑以后,总喜欢贱兮兮地把自己做的书拿给别人看,希望获得夸赞。见城彻说:他最大的动力就是自己心爱的女人的赞美。
他们成年以后大多性格和善,是交际花式的人物。但是千万别以为他们不在意什么,你的一切都在他们的观察之中,记在心上。如果你做了不好的事情,他们可能碍于情面不直接指出,但是从此以后你绝对会被记入黑名单。没错,编辑会记仇,偶尔还会有些小暴脾气。
他们患上“编辑病”以后,往往无法摆脱。我曾经听我的出版恩师讲过一段他的往事,为了逃避编辑行业,他辞职从北京回到家乡做别的生意,整整两年仍然没有转型成功。他没有告诉我做了一些什么,经历了多少事情,但结果是两年后他又回到了北京,开了一家图书公司。我自己也是一个例子,2012年初我决定转行到幼儿教育领域,做了半年就发现自己最大的兴趣还是编辑,于是又贱兮兮地寻找各种编辑活计,真是一个让我又爱又恨的职业啊。
写到这里,我想起第一次见到老六的情形:当时是《读库》“纸上做戏”活动的终点聚会,也是读库粉丝们的第一次聚会,大家都到的很早。谈笑间,我发现一个被墨绿色羽绒服包裹成筒状的男子穿越而来,为什么说穿越?因为他实在太矮,当时估计就一米六左右吧。只见他在人群中穿梭前进,一晃就不见了踪影。在稍后的一次饭局上,我喝完酒忍不住说起第一次见他的感受:“六哥,我在网上看过你的照片,还以为你会是一个彪形大汉呢。结果,你竟然是一个小旋风!”他笑着说:“我记得有人说那个说那个谁谁谁耿直,你才是真耿直啊!”至于他经常自嘲的那张“德高望重”的坛子脸,想必大家都有印象吧。还有他的搭档杨葵老师,也是一张坛子脸,不得不说编辑界帅哥真的很少见。
后来,又见了更多的名编辑。我的出版老师季先生,也是一个精瘦矮小的“小旋风”。他脸色很黑,歓骨突起,两只小眼睛外角下拉,脸几乎呈菱形,笑起来的样子让我想起卖碟片的怪老头。有一次他很郁闷地给我们讲了一个段子:他在超市被人叫“爷爷”了,其时他才三十出头。去年,师母怀孕了,他又非常焦虑地跟我们说:怎么办?怎么办!我长成这样,孩子妈还是做设计的,生出来他妈怎么能接受啊。我相信他真的为这件事焦虑了很久。不过,他在业务方面却非常老辣自信,一直都是畅销书的幕后推手。
我的一位作者,也是出版界的前辈钟叔河先生。虽然未能谋面,但是看他的照片,就敢肯定他老人家年轻时绝对不是帅哥,个子也比较矮小。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是嘲讽。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外形和性格,才会把一生都献给编辑事业,并乐在其中吧。同时,他们又是极具智慧的一群人,拥有超越众人的价值观,非常清楚时代的走向,能够左右思想的潮流。他们的眼光总能看到常人视界外面多一点点,所以才会享受编辑生活超越时代的优越感。虽然他们具有非一般人的自卑感,也具有超越一般人的自信。不论如何,编辑的性格注定了他们要做一个幕后的“检场人”(鹫尾贤也语)。
我想编辑这种病是无法治疗的,从幼儿期性格形成,那份压抑与隐忍、自卑与突围、狂躁与安静……终将伴随一生。童年的创伤和少年的隐忍,是每一个编辑的致病根本,从此他们终生无法逃离,就像强迫症患者一样一直重复着同一件事,并且从中播种耕耘,拥有独特的痛苦,也收获隐秘的快乐。(2013.2.1)
转!编辑是一种病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