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茶须细品---读叶建辉散文集《红叶的魅力》
好 茶 须 细 品
---读叶建辉散文集《红叶的魅力》
金杏铃
嗜茶的人都知道,沏茶时候,第一次冲水,味道是淡的,甚至感觉不出茶的味道,第二次,一股幽幽的香气扑鼻而来,茶水略苦微甜,第三次,茶汁全部溢水而出,清香可人,感觉神清气爽。茶过三巡,回味无穷。读叶建辉的散文集《红叶的魅力》,亦如品茶,需细心、耐心,才能舒心。杏子在细品三遍后,方解其中之味。
第一次,是我收到作者邮寄这本书稿的时候,当时由于我正忙碌,但是又非常急迫的想看看此书的内容,有选择地看了《红叶的魅力》《走近法船师》《浪漫的异国婚恋》《山妹为何不读书》《幸遇好官》《大地回声》《大别山上牧羊女》以及其他的几篇散文,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红叶的魅力》,作者在罗田火热旅游中巧妙地撷取九资河红叶节中一个小小的、却又极为精彩场面,聆听一段令人叹惋的凄美故事,将红叶灵美的风景和拄着双拐看红叶的残疾美人融为一体,相映生辉,给读者强烈的视角撞击。姑娘美丽和残疾令人惆怅,但她的乐观和自尊令人称叹,不仅衬出人性的善良和执着,还折射出罗田红叶的魅力和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红叶作为罗田旅游业的新标志和品牌,再加作者的散文是宣传罗田旅游,讲罗田的事,写罗田的人,所以《红叶的魅力》呼应了文集的书名,突出了文集的主旨,把该文题目定为书名是有一定道理的。《山妹为啥不读书》,这篇文章很早就听人们说过,而且曾经在茶馆看到过此文的主人公,山妹子贫穷的生活背景,为弟弟读书苦苦挣扎的执着,无不感动着作者,让作者亦如山妹子的至亲长辈,为山妹子同情、遗憾,也对罗田教育的贫瘠状态深深担忧。山妹余莹只是个代表,这样的人,在罗田山村恐怕不少,我想叶建辉不仅仅是为文章而写,而是在用一个事例来警醒落后的山民:再穷不能穷教育!而《大地回声》讲述了罗田麻纺厂自诞生到开始的变革,以陈劲松为首的农行干部与山民共同携手,将麻纺厂起死回生,作者把变革中的酸甜苦辣一一呈现给我们看。在文章的开篇如是这样说,大自然的裂变留给大别山人无穷的探索,在文中,大别山人探索并实现这些东西,在探索中改造旧的面貌,又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因此,让我们相信,只要勤劳、勇敢、善良、执着,大地一定会给我们最响亮的回音。
第二次细看此书是半个月之后,我刚从宜昌出差一个星期回来,这次看得比较仔细。从文集的五个归类分别看起,作者这个文集的五个归类是:山水意绪、幽梦之缘、心香一瓣、世象走笔、多彩人生。在文集里,作者在我们眼前展示了一个最细腻、最感性、最真实的、最丰富内心世界:
他留恋温馨的亲情,《后妈.亲娘》《吹去岁月的浮尘》《九爹,我们想念你》,描述了长辈感人细节和歌领了他们高尚品德,尤其是《后妈.亲娘》中后妈的那句:“儿哟,你多保重自己,要吃饱,别想家里!”包含的感情胜过许多亲妈的深情!《吹去岁月的浮尘》,写的是少年时代遇到的“怪人”,其实是一个身有残疾的病人。文章看以普通,实则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一句“残疾人也是人”,让这篇短文有了闪光点。父亲宽厚的胸怀和善良跃然纸上。
他颂扬高尚的爱情:《像雾像雨又像风》《东瑞,我们结婚好吗》无不表达作者对美丽纯洁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浪漫的异国婚恋》则描写了大别山打工崽与韩国女经理的爱情故事,一场英雄救美牵定了异国情恋的姻缘,韩国妈妈反对,两国经济、文化、生活的差异,制造了爱情的曲折和甜、酸、苦、辣。作者用不同的文学风格在国内知名刊物《芳草.潮》和《知音.海外版》为中外读者演奏了这个美丽曲折的爱情小夜曲。
他尊师重友:《邓颖超的老师陈翼龙》《留取丹心照汗青》《老哥,你一路走好》《镌刻在心中的美丽》《愿天堂里你永远没有疾病》用感人细节的描绘,是对德高望重者和己逝朋友的无比尊敬和深切怀念。《走近法船师》是世人感到陌生而在他眼里则是亦师亦友,给予佛教僧师的理解和支持,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法船师的十分虔诚和崇拜,作者站在一个平常人的角度,用为佛教协会工作四年多时间所积累的素材,使一个修行到位、心如菩陀、吃苦耐劳、多才多艺、谦虚谨慎的法船师栩栩如生,微笑地向我们走来。
他歌颂正义和勇敢者:《黎明前的生死搏斗》《天堂寨上看王生》《大别山上牧羊女》《一个农民企业家的胆识》是为正义和赤诚之子的赞歌。《幸遇好官》叙述了作者连遇的好官,年青当采购员时坚持文学创作,伯乐看上千里马,为他创下从文之宽松环境,终圆省级作家之梦;年轻时文友奋斗逐步登上县级官位,仕途风景爱文如旧,打造“作家镇” 直到县官,“他官职升迁了,但和我们文人老笔杆子的感情丝毫没变。”在世风不古、信仰危机的年代,从一个友人患病中看到了好官,一个大院的干部对一个普通文化职员,在弱者危难之时,用友情、爱心、经济支撑着肝硬化、肝腹水的职员活了七年,谱写不是兄弟胜似兄弟人间真情。
他热爱家乡:《灵秀天堂》《栗乡行》《红叶节里的佛缘人》《凤山春晓》《平湖漂流趣记》《观音山》写山、写水、写云、写雾、写红叶、写板栗、写寺庙、写人物……文字优美,故事生动,感情纯真,都显露了作者对家乡的依恋,家乡的一草一木都让作者魂牵梦绕真心热爱家乡的情愫,感人之深。
第三次,就像吃饭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一样,杏子在看完两遍后也对本文集进行了系统的认识。觉得叶建辉的这本文集,行文风格平实易懂,清丽通俗,故事安排以及题材选择上,作者颇下功夫,每篇文章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当杏子看到作者为收集一些完整的细节,跋山涉水下乡采访主人公的时候,心里为作者这种实事求是、力求完美的精神感动。此文集的难得可贵的是,在现行社会“宝塔式”生活层面,作者目光关注在最低层的人们,尤其是同情社会弱势群体,为他们流下同情的泪水,为他们大声呼吁呐喊,让我知道他怀有怜悯之心作为一个金融工作者,从商亦文的文学创作道路走得不容易,不禁为作者“痴情痴文”的执着而敬佩!
我记得我还在大学的时候,在一堂美术课上,教授给我们讲美术课程,他说艺术是画的灵魂,画是艺术的生命,点、线、面又是画的血肉。把此话拿来形容《红叶的魅力》亦可恰当,情感是文字的灵魂,文字是情感的生命,《红叶的魅力》的点、线、面就是罗田的经济、文化、旅游、教育、金融、民生、地理环境的描写,无论你站在何种高度,何种角度,他的点、线、面是真实而又有张力的,这种艺术效果不需要华丽的辞章来修饰,不需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来衔接,即使平凡,亦能在平凡里体现丰富的生活,即使通俗,亦能在通俗中飘溢醉人的清香。记得有位资深文人在评论散文集《红叶的魅力》时,把作者的文集比喻为深山的一束幽兰,意味深长,这是从作者文集的属性和内涵来形容的,而杏子更愿意站在“读”这个角度来写对这个文集的“感”,因此将读后感分三个层次来写,每一层次都给我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收获。叶建辉把自己辛劳酿造的茶,诚挚的送给金杏铃来品尝,我没有理由不为之感动,不为之喝彩!
(作者系罗田打工者、中国网络作协会员)
2013年4月10日于武汉
好茶须细品---读叶建辉散文集《红叶的魅力》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