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后已无汉,明亡之后已无华
崖山之后已无汉,明亡之后已无华
迪心
崖山之后已无汉,明亡之后已无华。
这段话出自于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的《后秋兴之十三》: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俺银轮哭桂花。
钱谦益,大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崇祯时为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清后,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顺治三年(1646年)称病归里。
该诗以宋亡之悲哀叹明亡之实。以宋“崖山之后无汉”喻“明亡之后无华”。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西元1235年,宋蒙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征服与反征服战争全面爆发。西元1279年2月,蒙古聚集三十精锐部队一路追击南宋残军。南宋残军一路溃逃至广东新会崖门海域(今江门市),二十万南宋残军与蒙军展开生死决战。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双方投入兵力达50余万,动用战船2千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战船沉没。南宋大臣陆秀夫背着年仅9岁的少帝投海而死,十万臣民追随其后跳海殉国,海上浮尸达10万之多,南宋王朝灭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诗云:
云低岭暗水苍茫,
此是崖门古战场。
帆影依稀张鹄鹞,
涛声仿佛斗豺狼。
艰难未就中兴计,
慷慨犹増百代光。
二十万人齐殉国,
银湖今日有余香。
这是大汉民族第一次被少数民族灭亡。
蒙元帝国是建立在杀戮与掠夺基础之上的,长达半个世纪的杀戮,汉人被杀戮殆尽,80%的汉人在战争中或因战争死去,汉民族精神以殉国方式集体消亡,汉民族文化被完全摧残。所以崖山之后已无汉。
蒙元帝国对于汉民族的统治,完全是以奴隶退化的方式实施野蛮暴虐统治。蒙元帝国长达一个世纪的统治,是中华文明史上上最为黑暗的时期。
当汉人再次兴起时,大明帝国的复兴,再次证明了中华文明的伟大与智慧。然而,被摧残后的民族文化,已经残缺,以至于后来出现空谈玄妙的心学与理学,热衷于权力和财富,喜爱女人和美酒。
大明王朝或许建立起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富有的经济帝国,可是在思想文化和道德生活方面,却是腐败之极,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农民军,虽然战胜了大明军队,却存在先天性的不足,无法抵抗经营上百年的女真铁骑。西元1644年,汉民族再一次被少数民族女真人给征服了。
李自成、张献忠与明军之间的杀戮,已经是尸骨遍地,人口锐减,大清军队又在汉人吴三桂的引领下,杀戮多少,怕只怕比蒙军之屠城并不逊色。单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来看,就是八十万之众。全国其它地区,想想也并不会少杀人。清军入关不过区区十余万,短短三十多年的征服战争,五千余万人口的大明帝国亡国后到大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人口不足2000万。换句话说就是汉人在这场战乱中死亡达3200万之多。
从后来的清朝初年人口大迁徙“湖广填川”就知道,那时候的中原乃至于西南地区,已经没有了人烟。
大清统治中华之后,实行文字狱,收编民间文化典籍,汉民族文化再一次被清洗或摧残。
汉民族两次被少数民族且是游牧民族所征服,难道说这不是自己之过?
在回头来看看近代的“中日甲午战争”。
对于日本人来说,如同少数民族一样,与汉民族有着某种密切的血缘关联。当日本民族看见昔日强大而富庶的帝国两次都被弱小的民族征服之后,怎不会产生征服之欲望?
抗日战争的爆发,其历史情形与机遇与当年的1644年何其相似!300年前是明军、农民军与清军之间的角逐,300年后是国军、共军与日军的角逐。
抗日战争,中华人又有多少人死于战火之中?又有多少无辜的民众被屠杀暴虐?达2亿中华人卷入战争,军民死亡达3500万之众。难道这不是一种灭族惨象么?
回到话题本身:昔日的汉民族现在已经演化成为崭新的中华民族。我们已非汉,我们也非华,我们现在是中华。但如果我们依旧还在抱着残缺的文化不知学习,不肯吐故纳新,不愿改革进取,那么我们的复兴也终究是一场梦。
回到争议的核心:到底是因为什么以至于过去的汉华之消亡?何以总是被弱小欺凌甚至被征服?
我们几何曾深思反省过自己?
民族气节和民族傲骨在哪里?
为了名利为了权力为了女人,还有什么不可以出卖的?
看看那些移民海外的官贵富豪们,除了少数人是为了民族富强不得不出走海外之外,大多是贪腐之辈。而我们的国内,腐败之风盛行,淫靡之气难改,虽然不断反腐打黑,但却治标不治本。
如果我们的思想文化的内核已经腐败了,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的心灵都是腐败的,我们还能反腐吗?
崖山之后已无汉,明亡之后已无华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