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新光夫妇
汪新光夫妇
荣奂
四月二十六日,一早我又来到了汪村,由于是茶季,汪新光夫妇和汪
村的大多数人一样,天还没亮就上山采茶去了。在就近的茶园找了找没找
到,我这才知道,原来他家的茶园在很远处的山上。在茶季,茶农们从黎
明开始采茶、炒茶、制茶,一直要忙到夜里十一时许。
中午夫妻两人回来吃午饭了,见到我他们一如从前那样慢声地询问我
什么时候来的等等,随即邀我吃午饭。午饭是早晨就留下好的,多了我一
个人就不够了。吃完饭,老汪对我说:我们还得去采茶,晚上你来吃晚饭。
下午我骑一辆摩托车行驶在山路上,路边的茶园都有人在采茶。采茶
看似轻松,美好,实际上长时间地在阳光下劳作,是非常辛苦的,据说较
低矮的茶树茶叶品质好,所以,茶农们不得不跪在地上采茶。
汪村地处新安江源头,五龙山腹地,这里出产的茶叶品质优秀。中午
,我抓了一把老汪采回来的未经炒制的鲜叶在杯中泡了,初尝一口觉得是
有些青涩,但很快就没有了,口中只留下甘香、醇美的回味。杯中的茶叶
是那么样的又鲜、又嫩、又绿、又俊俏。老汪说上等的好茶泡出来就要象
未经炒制的鲜叶泡出来的一样。听了这话我心中暗自得意:任你再好的茶
,经过炒制,怎么也泡不出我的这杯的样子来。看着我出乎常情的举动,
夫妇俩酣酣地,不以为然地笑着,听着我对茶的赞美他们笑得更开心了,
尤其是汪嫂。
少年时期我就听说过,凡是能生长竹子的地方都能种植茶树,汪村的
上尽是茂林修竹。汪村人有用竹筒腌制咸菜的习惯。只是嫌麻烦,腌得又
少,很少还有人这么做了,但是汪新光夫妇还坚持这么做。去年年底我吃
了他们家用竹筒腌制的红椒、白菜,真是又鲜美、又脆嫩,还饱含着翠竹
的清香。真可惜没有人来投资开发这个产品,让山外的人也能尝到这来自
深山的美味,真正的绿色食品。我和老汪这么聊着,汪嫂已从菜园中砍回
一大篓高杆白菜,说是要用竹筒腌好,让我带回家去和家人一同享用。汪
嫂很遗憾地说,可惜现在没有红椒了,要不然将红椒和白菜放在一起腌制
,味道比单独腌制一种白菜好得多。经过汪嫂的精心腌制,我带着两个竹
筒回家过春节了。就是这两个竹筒,在登机安检时引起了安检人员的注意
,还惊动了值班的主任,经过反复的询问、解释,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我
登上了飞机。那一刻,我由衷地为认识汪新光夫妇俩感到得意、骄傲。
劳作一天的汪氏夫妇终于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了。汪嫂打开高压锅,立
时我闻到了一种以前从未闻过的香味,香味爽冽而浓郁。我实在不好意思
探头往锅里看,但我又无法抵御那种诱惑,索性便去到了门外。屋里传来
了老汪招呼我的声音,话音还是那么缓慢:来吃饭啊。桌上放着一盘他们
早就知道我爱吃的竹筒腌菜,还有一大盆淡黄色的菜肴,正是它散发着诱
人的香味。坐下来以后我才看清那是用鲜竹笋和猪肉烹制的。竹笋吃在口
中非常的爽脆且耐嚼,在竹笋自身的鲜美中饱含着猪肉的香味。猪肉是腌
制过的,但一点也不觉得咸。经过高压锅长时间的烹煮,呈现出透明的乳
白色,肉皮很厚,呈现出一种晶亮的暗红色。猪肉浓郁的咸香中揉进了竹
笋的鲜美爽冽,吃进口中厚密滑爽,咀嚼肉皮的感觉更是一时无法形容的
美妙。老汪似乎察觉出了我的感动,缓声问我:好吃吗?我说太好吃了,
味道简直太美了,特别是肉皮,口感简直太好了,老汪一下子接过话来说
道:嗯,稀粘!汪嫂在边上满意地笑着,笑得非常灿然!
吃完晚饭,夫妇俩又开始忙碌起来,他们要把今天采回来的鲜茶叶炒
制出来。我提出要和他们合影照一张相,他们微笑着、忙碌着、婉拒着,
身影有些疲惫。终于我没有能得到一张与他们合影的照片。
20050515
汪新光夫妇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