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荣东游闸北公园记《风雷涤荡铸风云》

发布时间:2014-09-05 14:31 阅读量:298 日记本:《个人日记》

游闸北公园记

风 雷 涤 荡 铸 风 云

史 荣 东

我走闸北公园,首先见到了中国茶圣陆羽雕像,他神情飘逸,品茗吟韵,自是一番飘然若仙神态。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人,又号“茶山御史”。 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 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有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善于写诗,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全唐文》有《陆羽自传》。

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历史。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喜爱品茗。中国茶叶传到国外,尤其是传到欧洲,成为大英帝国上层必不可少的饮料。“鸦片战争”究其原因,是一场因茶而起的侵侵略战争。由于英国上层喜欢饮茶,后来,发展为无人不知茶,无人不饮茶的现象,因此,英国用大量银子购买中国茶叶,而中国是自足的农业大国,更本不需要向英国进口什么,因而,造成了英国贸易逆差。十八世纪英国人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并坚船利炮,发动了“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使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公园内有石桥、水榭、双亭、六角亭、长廊、宣传廊、三潭印月、花坛等。池塘内睡莲点点,荷池边的六角亭内,老人们有的拉琴弹奏;有的引吭高歌。我在公园兜了一圈,走回到宋教仁墓地。闸北公园是个风雷涤荡的地方,它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宋教仁墓地。宋教仁,字遁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享年三十二岁。他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院院长。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任代理理事长。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多数,他着手准备组织责任内阁,为窃国大盗袁世凯所忌。1913年3月24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客刺死。1924年6月在上海建成宋公园(现名闸北公园)。我肃立墓前,瞻仰墓顶展翅雄鹰,缅怀先烈长空凌云之志。

我面对着烈士塑像,眼前出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风云。1965年秋,我被派进了上海市委驻上海机械施公司工作队工作。先在分队为队员,我打着背包到施工队和工人们同住、同吃、同劳动。当时,我激昂慷慨写下了《忆江南•参加社教》:

春风乍,枯柳吐新黄。

又打背包熔炉去,语录身佩整行装。

白鹤镇骄阳。

夕阳艳,巴杆倚天扬。

标语横空人酣畅,解包揩汗拜师忙。

初学建筑行!

后来,由于负责档案材料人出国,我被调到材料组工作。由于机施公司离市区较远,加上工作十分繁忙,不少队员住在公司,只有在节假日才回家。后来,随着“文革”开展,工作队“四清”工作渐渐地停止。我与同事在下班后,到离公司不远处闸北公园散逛,大家谈论时势,谈论“文革”走向,谈论对党和国家前途的担忧。到了1966年8月,上海“文革”热火朝天,我与同事老蔡乘车到康平路市委机关前看大批判,到九江路看大辩论,到复旦大学看大字报,到人民广场看造反队被砸,这些为我后来创作长篇小说《爱,被春寒碾碎》集累了大量材料。我有幸的不是经历了“文革”,而是有幸地记录史无前例的“文革”历史场面,并栩栩如生反映了“文革”的风貌。

经过近三十年的沉淀,我于一九九四年六月,着手写作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爱,被春寒碾碎》,化了一年半时间。我在后记中说:“这部小说是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历史背景的虚构小说,虽然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发生的地点都是虚构的,然而,都带有当时深刻的历史烙印。作者力图通过这部长篇小说全面反映‘文革’全貌,全景式地向读者叙述那个特殊年代。”

潘颂德教授评论说:“荣东坚持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坚持忠于历史,在小说《爱,被春寒碾碎》中,叙写了‘文革’前1966年初春的社会主教育运动(简称‘四清运动’)以及‘文革’初期中央发表‘五•六通知’、‘十六条’、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首次在北京天安门楼接见红卫,红卫兵南下上海煽风点火,造反派批斗‘老资派’,工厂刮经济风,安亭事件,1967年2月上海工人造反总司令部夺中共市委的权、上海人民公社与上海市委会成立等‘文革’中的一系列大事,从而展示了‘文革’那个动荡年代的时代特征,也使这部小说成了反映那个动荡年代时代风貌的巨幅画卷。”

2010年4月,我的长篇小说《爱,被春寒碾碎》由中国国际文艺出版社出版,2014年7月,经过修改与补充,我的电子版长篇小说《爱,被春寒碾碎》(34万多字)由上海作协华语文学出版,而且,仅一周就有4000多人点击。小说的根本任务在于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揭示社会与时代的本质。为了答谢读者,我就长篇小说《爱,被春寒碾碎》人物塑造,谈一些体会和心得:

揉合型人物:

小说主人公肖锋是揉合型人物,在肖锋人物中,引用我了写的一些诗词,他的经历与我有些相似,所以,他有我的影子,但不是我。肖锋的形象有我的同事,而更多的是反映那个时代青年形象。其中肖锋的辩才与豁达,却取之当时工作队副队长钱振东同志。钱振东是交运局人事处处长,他在枪林弹雨中被子弹打掉一只眼睛,平时戴着墨镜,穿着尼制服,锐气逼人。他作起报告来生动泼辣,幽默动人,像块磁石吸住每个人的心跳,那怕落了一根针都能听到“晃当”有声。“文革”中,他受到了冲击,有一次我开车到土山湾车队,在上厕所时碰上了他,他没有当年威风,墨镜没有了,露出独只眼有些疹人,穿着又破又脏的工作服,低头扫着厕所。我问:“钱处长,‘文革’关过得好吗?” 钱处长哈哈一笑:“我把一只眼交给了我的事业,差一点连自己的一切都奉献了,‘文革’嘛,只这不过重新锻造而已!”

肖锋勤奋好学、博学古今;有理想追求,事业心強;老练稳重,善于分析;嫉恶如仇,勇于向邪恶亮剑。他对于爱情既有炽热如火一面,又有冷静退却一面,尤其是在风雷涤荡中,他认为爱一个人,不是拥有,而是设身处地为所爱的人作想,忍受常人不能忍受之苦。

方茹有我的同事的影子,而更多的是那个时代艺术青年缩影。她出身于艺术世家,对表演艺术有着美丽憧憬,孜孜不倦地追术。她美丽漂亮,热情单纯,对爱情热情奔放,大胆泼辣,炽热真诚。她对爱情矢志不渝,甚至不惜为爱甘当扑火飞蛾,涅槃成飞天的凤凰。

原貌型人物:

小说中老干部李干,是“文革”前上海市副市长李干成的原型(他是当今国家副主席李源潮之父)。当时,他兼市委驻建工局“四清”分团团长,曾到机施公司检查“四淸”工作,我见过他几次,但从来没有讲过话。在“文革”中,李干成被关押在运输场,我参加过他的批斗会,在《爱,被春寒碾碎》中,我真实地反映当时场景。

驻机施公司工作队党委书记黄志华,原是城建局党委书记,据说他与彭冲一起参加革命。他对“文革”陷入了很不理解、很不认识、很不得力之中,陷在犹豫彷徨沉潭之中了。肖锋的表弟白中奎,仅仅因为看不惯造反派,组织一批人保县委书记,就遭造反派毒打而亡命他乡。

邹锦万也是原型人物,他被工人称为“白鼻子”(即特务),他平时把工人发的牢骚,讲的怪话收集在他的小本子上,由原来的扫场地工人,因他专向领导打小报告而步步高升。他当上保卫干事以后就抖了起来,一付十足的官腔,一付十足的盛气凌人样子。平时,嘴上叼着烟,白眼珠上翻,跷着二郎腿,浑身像“打摆子”抖动,拉着又长、又慢、又尖的苏北话官腔,一开口使人毛发悚然。因而,工人们对他最痛恨,受到冲击最大。以上人物只是名字改动,事情基本保持原貌。

虚构型人物:

曲茹、舒海、刘田山、钱鑫鑫、翟元瑞等都是虚构人物,他们在“文革”前都是受压,所以他们想变。他们对老干部发泄着报复的心态,夺权后狂喜与恣肆狂为。

许志強是个城府很深的人,是“变色龙”,他翻手覆云,复手为雨,是个中山狼的风派人物。毛大仁也是另一种风派人物,他为了保全自己,不惜让救命恩人蒙冤深海,让肖锋为造反派祭旗。

方志成是位德高望重的知识分子,他在逆境中,恪守高尚的品德,有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情操。

方志成的女婿王彬、阮敬之、大女儿方芸、二女儿方菁,于林等人,虽说是虚构,但每个人,无不打着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在那个时代这样人物是屡见不鲜的,因为他们的人性被功利严重地扭曲了。

史荣东游闸北公园记《风雷涤荡铸风云》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