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故事:缇萦行孝救父
缇萦行孝救父
汉文帝时期,山东临淄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她的父亲淳于意,是齐王府管理仓库的主管,人称太仓令。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后来出了名,当地的百姓都来找他看病。淳于意因性格桀骜不驯,不愿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上司很不喜欢他,他自己也感觉做官没多大意思。于是,就辞了职,当起了专职医生。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去医治。那病人吃了药,没见好转,过了几天就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看错了病,医死了人。当地的官吏早就看不惯淳于意,于是借机判他“肉刑”(当时的一种酷刑,就是在“犯人”的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并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只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在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的时候,他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不已,唯有最小的女儿缇萦满腔悲愤。她想:“难道女儿真就没用吗?”
于是,她果敢地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上书皇帝,愿入宫为奴,以赎父罪。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了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
“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让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
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是中国孝道的典范,同时对推动古代刑罚由野蛮走向相对宽缓的人道作出了贡献,在历史上被广为传颂。
礼仪故事:缇萦行孝救父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