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琼带来的震撼

发布时间:2014-08-06 18:04 阅读量:531 日记本:《个人日记》

郑小琼带来的震撼

峨眉山市 刘连芳

一所卫校,不经意地孕育出了一个伟大的诗人。她成了在中国文坛上抱走了“人民文学奖”大奖的人,却并非毕业于中文专业的学士、硕士、博士。这个现象,似乎给我们的教育现状,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进入作协上班,就可以怀揣着薪水,专职而悠闲自得地写作,就可以怀揣着差旅费,满世界的“采风”。而郑小琼是为生存而奔走,啃着干粮在写作,每时每刻都在“采风”的诗人。她那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拒绝“招安”的精神,闪烁着和朱自清一样的光芒,也正是当今的“诗风”、“诗骨”的现实写照。

作家一旦被包养,似乎更易陷入“江郎才尽”的窘地。就像我们几十年来已不再有矛盾、巴金、曹禹、钱钟书之类的大家出现一样。现代诗歌萎靡的今天,也足以说明这样的情形。

那些不顾读者感受的诗作,充斥着矫揉造作、无病呻吟、风花雪月、爱欲横流……,多年来,已使众多的读者远离诗作。那些发自乡野、发自生产线、发自心底的诗行,才真值得人们去审美、去共鸣、去震撼!一种不加任何修饰的原生态所带来诗句、意境,正带给人们心灵的撞击。

钱钟书写《围城》,正如他妻子杨绛所说:“围城,是沦陷在上海的时期写的……钟书陷落上海没有工作,我父亲把自己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授课的钟点让给他,我们就在上海艰苦度日”。钱钟书在原《序》所说:“两年里忧世伤生”。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其生活处境极为窘迫。而《围城》亦是“忧世伤生”之作。

可以说,以灰色为基调,成就了郑小琼的诗。她的生活境遇是灰色的,她周围工友亦挣扎在迷漫的灰色里。灰色让她突发着无尽的灵感,触动着笔尖,留下灰色的诗行。他的写作,是在隐秘的状态下进行的,犹如一位地下工作者。是的,她不愿意因写作被发现而丢失自己耐以生存的饭碗。“愤怒出诗人”,灰色,让她感到“不公”,于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她那惊世之作,如长江泄洪闸口处喷涌的洪水,一发不可收。于是有了《铁》、《黄麻岭》、《进化论(组诗)》、《钉》、《在五金厂》……等一系列作品问世。

她在自己苦心经营的“博”里,也不忘推销着各式小工具。台湾TOSG 丝攻、铣刀、螺纹塞规、搓丝板、滚丝轮、OCC圆车刀 ★ 日本OSG 丝攻、铣刀、螺纹塞规、环规、搓丝板、滚丝轮、定点钻 ★ 台 湾 KGS 螺纹塞规、螺纹环规 ★ 意大利 hiapella 钨钢铣刀系列产品 ★ 台 湾 IKK 圆板牙……看到这里,让人不免产生一种揪心的震撼!真不知该怎样将这类业务和诗人相联系。生活可以对已经成为诗人的郑小琼发出“招安”,但能给4万根断指的主人也一并“招安”吗?这些是她所牵挂的群体啊!从她的诗里,爆发出弱势群体的呐喊,流淌着弱势群体的苦涩。 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郑小琼的作品,却充满了写实。正如她在文中所写到的:“牵出内心的疼痛,蘸上加班的麻木,写出在周围的可能还在发生的幸与不幸,包括流逝的人和物,比如深圳的安子,比如不下跪的孙天帅,比如遭搜身的女工,比如讨不到薪水跳楼的建筑小工,比如怀念着的童年,往事开始飘雪的故乡……”生活给了她无尽的创作源泉,而她或许仅需如实的记录下生活,无须拔高。就已经达到了贴切、真实、感人,且具有典型性。我们可以对她的错别字提出意见,对她形式不够唯美的诗行提出质疑,对她个别的词语反复、累赘的出现而懊恼。如此种种,却无损于她诗歌所具有的风骨和地位。

下面是她自己对部分写作成果的记载:

2006年入选的一些选本:

诗歌

1,《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6年诗歌》

主编:韩忠良

编选:张清华

出版:春风文艺出版社

《四月》、《草根》、《钉》、《歌唱》、《工业区》五首入选

2,《2006中国最佳诗歌》

主编:王蒙

编选:宗仁发

出版:辽宁人民出版社 《散步》、《钉》两首入选

3,《2006中国诗歌年选》

编选:王光明

出版:花城出版社

《清晨的失眠者》、《早上七点,交班》两首入选

4,《2006中国年度诗歌》

编选:诗刊社

出版:漓江出版社

《白桦树》入选

5,《2006中国诗歌精选》

编选:韩作荣

出版:长江文艺出版社

《山楂树》入选

散文诗

1,《2006中国年度散文诗》

编选:邹岳汉

出版:漓江出版社

《在黄河入海口》《心经》《茫经》《沧经》《江边》《病笺》六首入选

2,《2006中国散文诗诗精选》

编选:王剑冰

出版:长江文艺出版社 《一滴水》《礁石》《深夜大海》《远眺》《高处》《木马》《光》《相遇》《蛹,文字》《都市,怪兽》十首入选

以上可以看到,一个多产而才华横溢的作家,正在艰难的地跋涉着,正在被更多的刊物认可,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读者认可。

写于2007年7月12日(说明:这是过去的旧作,一直没给它找到合适的地方)

郑小琼带来的震撼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