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皋教授

发布时间:2014-06-30 13:38 阅读量:378 日记本:《个人日记》

2007年8月17日晚19点18分,很幸运接到谭宗派老师电话,说去观景饭店见一下张良皋教授,很激动。到702室和张教授见面,他老人家热情招呼我们,虽83岁高龄,却精神状态良好。

话题从凤凰卫视记者杜宪和《寻找远去的家园》开始,讲到中华文化的主体——“汉文化”,而“汉文化”的前身是“楚文化”,“楚文化”的基础是“巴文化”,“巴文化”的核心和后裔是土家族。张教授希望有这方面爱好和信仰的年轻人能当好传人,继承衣钵,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张教授还把最后一本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有可能要改写历史的《巴史别观》签名后赠给我。

张良皋教授对恩施情有独钟,谈到当时从宜昌到宣恩,每天步行60里,15天才走到,当一路看到到处都是绿水青山,到处都是吊脚楼,还有许多奇特的文化现象时,他非常激动。他还讲到十分佩服的一个考古工作者叫林奇,说他是“亡命之徒”,恩施的200多个乡镇(当时的小乡)都到过,许多事找过他,都心中有数。张老还谈到在过去恩施搞连珠塔设计的一些情景,当时没有照片和地图,就用铅笔进行描绘。

宣传恩施,回报恩施人民,一直是他的愿望。80年代中期,在利川发现腾龙洞(当时叫落水洞),凭借当时在华中工学院博览群书,对洞穴学有相当的了解,他认为此洞在世界上应该排得上名次,1985年5月,《旅游》杂志第四期刊载了张良皋教授题为《利川腾龙洞应该夺得世界名次》的文章,还刊登有腾龙洞风景照片。当时整个利川只有两份《旅游》杂志,这一期,杂志都翻破了。张良皋教授特别感谢当时的人武部长张国方和政委易绍玉,他们对探查腾龙洞特别支持,先后10次组织战士探洞,其中规模大的一次是6月14号,一共20余人,当时的政协主席殷良银、县委宣传部长韩汉祥也参加了。后来,武汉军区为利川开发腾龙洞,还赠送了6只橡皮艇。

从此后,张教授对利川的文化积淀、对巴人、对土家吊脚楼特别感兴趣,拍摄的一些图片湖南的《芙蓉》杂志采用做过封面,当时与李玉祥等合作,在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也发了不少图片,外界对巴文化另眼相看。张教授的《巴史别观》中有非洲朋友的照片,他谈到巴文化是非洲的前趋文化,苏丹、努比亚、埃及以及阿斯旺水坝等地的香炉石雕上面的人、莲花、船这些都证明其来源于华夏文化。张教授认为,中国的文化是从南方到中原去的,在《巴史别观》一书中,张教授从历史地理学、沼泽学、人类与盐等观点,阐述了在沼泽、草原、森林、海洋、农耕地等这些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环境中,最畅旺的是沼泽,中都大平原的文明是从南方的两广传去的,张教授的这一说法,完全有改写中国历史的味道,对华夏黄河文明提出了挑战。

张教授认为:湘西、川(渝)东、鄂西、黔东南整个大武陵地区,是巴文化的核心区,很早就掌握了驾船(航海)技术,美州文明很可能是从亚洲去的,“巴人大猜想”还没有人拿出有力的证据来否定,重庆博物馆里有许多巴人迷待揭开,张教授曾给河南的《寻根》杂志投过稿,内容论点是巴人创造甲骨文,甲骨文中的“西”字就是张教授认出的,河南在文化上没有地方保护主义,《寻根》杂志后期也登过张教授的文章。

中国在文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很不够,埃及、苏丹因建阿斯旺水坝,14个文物点要淹没,结果是14个都搬了。从宜昌到重庆,1200多个文物点被淹没,还有世界上最好的风景,如:狮子关天坑原来保护周到,现在天坑变成了深潭。

中国文化不在巴,在什么?张教授曾到过希腊,中国以四川巴人区为核心的巴文化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到南北朝时间跨度如此之大堆积如山的盐罐子、陶俑完全超过了古代希腊的艺术。这是真正的文化源泉。王昭君,一个职业外交家,一个文化传播的使者,仅把它当成美女实在是不可思义,“昭君出塞”完全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普及,昭君其父王湘在荆州做过官,昭君从小也受到良好的教育,对乐器琵琶弹奏有较高水准。

谈到旅游,张良皋教授讲了在埃及南部靠苏丹的阿布新博,神像一般有200到300吨,壁画精美,看不到缝,那里的导游给每人一张纸,写上自己的英文名字,然后给你翻译成埃及相形文字,你告诉他你所住的宾馆,送给你的时候再给钱,这种方法谁不愿意付钱呢。那里的导游很有文化层次,在介绍战车时,讲到古代战车打仗只有中国和埃及,商朝战车一般是三个战士三匹马,中间的战士驾车,左边的掌握箭,右边的掌握矛,埃及人应该说知道一切。在苏格兰,导游讲高尔夫,18秆,讲古建筑都很到位,这样的旅游增长知识。在国内,许多旅游者只是换个地方打牌,导游真正有水平的偏少。在创意上,国外的有些值得借鉴,芝加哥动物园里有一面镜子,请全世界的动物节约能源,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是你自己。

利川是巴文化的中心地区,发现的大量淳于就是见证,它不仅是一种打击乐器,陶淳于也是一种陪葬品,按照宫廷乐器摆南方的古老习惯,淳于是东西“南”北的“南”字 。

对名著《红楼梦》,张教授有较深的研究,他将在《细说红楼 》一书中展示他的研究成果及发现。

张教授头上曾戴上“右派”的帽子,但他并不后悔,民族复兴需要活跃的思想,只要坚持的是正确的,比那些苟且偷生苟活于世不敢发言的所谓主流派要值。

两个多小时很快过去了,怕影响张教授休息,我们只好告辞,两个多小时留下的,够我们细细去品读,要真正读懂,也许是一辈子。

张良皋教授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