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史话

发布时间:2014-06-25 17:35 阅读量:352 日记本:《个人日记》

“文房四宝”史话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而发展文化的工具和载体便是笔墨纸砚,而又因为它们精诚团结而精密协调,被称为“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笔是湖笔,纸是宣纸,墨是徽墨,砚是端砚。它们白的白,黑的黑,硬的硬,软的软,方的方,长的长。长相各异,脾气又不同。它们隔山隔水,非亲非故,为了一个共同的事业走到一起来了。最近一批文史专家在河南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出版了《翰墨石影》,堪称是一项文化工程。

笔是“文房四宝”之一。笔的种类很多,有毛笔、钢笔、铅笔、粉笔、画笔等。记得上小学时,用的笔是石笔,在石板上写字。随着文化的发展,笔的种类更多了,质量更高了。其中有“自动消色笔”,为盲人设计的“浮雕笔”,在玻璃上写字的“玻璃笔”,在黑暗中写字的“夜光笔”,专为医生用的“手术笔”等。笔是写字的工具,所以涉及到它的名称最多。提笔撰文叫“命笔”;自己写的文字叫“亲笔”;写作中断叫“辍笔”;别人口授写成的文字叫“代笔”;集体讨论,一个或几个人起草的文字叫“执笔”;练习性的写作叫“练笔”;特别精彩的文字叫“妙笔”;体现文章笔法、写作技巧的叫“文笔”;文章中做提示或暗示,使之前后呼应叫“伏笔”;寓意含蓄,不便直叙的文字叫“曲笔”;所写与题无关的文字叫“赘笔”;作品中写的不好的地方叫“败笔”;写作造诣很深的作家,其人其作叫“大手笔”;无拘无束地写作叫“信笔”;对某些方面有所感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章叫“随笔”;正文结束后的补充性文字叫“余笔”等。

我国留传下来的与笔有关的雅事、趣事也特别丰富。

坏笔成文。汉武帝雅好辞赋,每次出行获得奇宝异珍,就命令司马相如等人作赋。汉武帝自己也作辞赋几百篇,从来是落笔成篇,不用心构思。而司马相如写文章却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写成,他常常一边咬着笔杆,一边冥思苦想,往往写成一篇文章,就要咬坏数支笔。但是,司马相如的每一篇文章都会使人“每叹其工妙。”

投笔从戎。东汉名将班超小时候家境贫寒,靠给官府抄写文书维持生计。每天从早抄到晚,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一天,班超抄着抄着,忽然把手中的笔一扔,大声叹息道:“大丈夫应当效法傅介子和张骞,像他们那样到边疆去建功立业,争取封侯的功名,哪能整天在笔砚之间过生活?”于是,班超弃文就武,终建功业,被历代有志青年奉为楷模。

梦笔言吉。东晋大臣王珣曾梦见一个人将一支椽木般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王珣告诉别人说:“大概要有大手笔之事落在我身上了。”不久,皇帝驾崩,朝廷果然要王珣负责起草重要文告。后人就用“如椽笔”、“大手笔”来称誉著名的文学家及其作品。

江郎才尽。南朝江淹少年时,梦见有人送给他一支五色斑斓的笔,据说,从此他写诗作文文采斐然,进步神速。数年后,江淹奉旨出京办事,在治亭住宿,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有一支笔在你那里多年,应该还给我了。江淹便掏出怀中的五色笔交给他。此后,江淹写的诗文大不如从前,清词丽句全无。当时的人十分婉惜,称之为“江郎才尽。”

退笔成冢。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30年。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他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800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智永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后,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以至于把他家门槛都踏穿了。只得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门限”即“门槛”)。

在“文房四宝”中,墨占有重要的位置。古人道:“有佳墨,犹如名将之有良马”。它是书写、绘画材料。据历史记载,殷朝时代已用石墨做为书写颜料。汉朝出现了烟墨(松烟、油烟、选烟)。李白赞美山河的宽阔壮美,苏东坡描述千仞赤壁的雄伟;柳永歌颂十里荷花的美艳……都是靠墨来完成的。“惜墨如金”,“墨彩飞动”、“入木三分”等,都是对墨的价值和地位的评价。

纸,也是“文房四宝”之一。据历史记载,我国西汉时已有纸,到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技术,取代了竹术简牍作为书写材料的地位。安徽宣城一带自古以产纸闻名,称为“宣纸”。生产宣纸以檀树皮为原料,质地莹净绵密,宜书宜画,到了唐代已广泛使用。当前,书法艺术作品以用宣纸为主。为了达到艺术效果,宣纸的种类和质量非常讲究。根据吸水性能,可分为生宣,如单宣、净皮、夹宣;熟宣有云母笺、蝉衣笺、泥金笺;半熟宣有玉版宣和夹宣等。

随着书法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宣纸制造业如雨后春笋般生机勃勃,用于书画纸的品质、质地、色调、性能更琳琅满目。如夹宣、色宣、麻宣、洒金宣、洒银宣、仿古宣、泥金纸、泥银纸等等,就连练字也有专业纸了,可供我们用于选择的纸很多。对于搞书法的来说,都知道将使用得心应手的好纸存放一段时间后会推掉部分“火气”。等到再拿出用的时候感觉会更好。

砚,一般称“砚台”,也称“砚瓦”、“砚田”,为研墨工具。盛水部分称“砚海”、“砚池”,磨墨部分称“砚堂”。根据用料不同,可分为石砚、陶砚、瓦砚、砖砚、磁砚、玉砚、橡皮砚等。1980年,我国陕西临潼仰韶文化遗址曾出土一套绘画工具,有石砚、砚盖、磨棒、陶杯各一件,说明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已使用石砚,到唐代,石砚已普遍使用。自唐朝以来,先后发现了产于广东肇庆端溪的“端砚”,产于安徽歙县的“歙砚”。我国砚的质地细腻、发墨为佳,使用时宜每日洗涤,不用时可在砚池中储放清水,以保持润湿。

砚的使用最早出现在汉代,当时的文人用的是砖砚、瓦砚。后来才逐渐有了石砚。到了隋唐,就有了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砚”和山西的“澄泥砚”。砚台讲究的是质地细腻,润泽净纯,晶莹平滑,纹理色秀,宜发墨而不吸水。古人将质地好的砚台特点概括为“温润如玉,扣之无声,缩墨不腐”。一方小小的砚台,历来成为文人墨客几上案头赏玩的佳品。清代的顾陈墉在《砚》诗中曾这样写到“端溪谁割紫云腴,万古文心向此掳。小点墨池成巨浪,就中飞出北溟鱼”。说的是端砚石质好,研磨时不锉墨,且墨汁不浓不淡,色彩恰到好处,再配上支狼毫笔,便能龙飞凤舞、泼墨成文。砚要常洗:“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一日不洗砚。”好的砚台更要有好的养护,不得与油沾染,每次研墨必须砚净水清。洗砚时如恐沾油,可用温水加剩茶叶涮洗,切勿加开水,以防爆裂。所以说,书法家不但应懂得用砚,还应会养砚。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宝贵,平日能用于练习书法的空余很少,练书法需要忙里偷闲,而能够自己优哉游哉研墨书写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但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了解掌握一些文房用具常识也是必须的,同时,有空就闲坐书房,自己细细研墨,静静书写,品着茶香,嗅着墨香,不失为人之一大乐事。

最近,在安徽省合肥展出命名为《中华魂》的砚台,这方歙砚是由黄山市雕刻名家巴泽贵历经五载雕刻完成的。这方巨砚长1米,宽0.6米,重150公斤。上面雕刻着56条形神兼备的云龙,砚台的中央是一太阳造型,形成“云龙绕太阳”的图案,象征着祖国大家庭中56个民族的团结和谐。2008年嘉德春拍一款清早期“高凤翰铭井田砚”,估价40—60万元,89.6万元成交。近三十年来,歙砚价格一直稳健上升,从未跌价,高档精品件件是原创,独一无二,是艺术品市场抵御经济危机的优质品种。由于歙砚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砚材严重稀缺,如果歙砚石材一旦将来像端石那样被保护起来,所有名坑封存,歙砚价格必出现翻数倍的飙升。

一管羊毫笔,一张素宣纸,一方散发着墨香的石砚,写下灿若星斗的佳作,记下在历史长河中人民创造文明的足迹,绘出一个民族未来发展的宏图。

“文房四宝”史话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