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全球监听

发布时间:2014-05-27 16:48 阅读量:340 日记本:《社会》

最近,斯诺登曝光内容被证明基本属实。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26日发表《美国全球监听行动纪录》称,2013年6月,英国、美国和中国香港媒体相继根据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提供的文件,报道了美国国家安全局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中国有关部门经过几个月的查证,发现针对中国的窃密行为内容基本属实。斯诺登曝光的证据证明:中国是美国非法窃听的主要目标之一,窃听范围涵盖国家领导人、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

综合新华社北京5月26日电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26日发表《美国全球监听行动纪录》。

该纪录说,2013年6月,英国、美国和中国香港媒体相继根据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提供的文件,报道了美国国家安全局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内容触目惊心。中国有关部门经过了几个月的查证,发现针对中国的窃密行为的内容基本属实。

纪录指出,作为超级大国,美国利用自己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技术等领域的霸权,肆无忌惮地对包括盟友在内的其他国家进行监听,这种行为的实质早已超出了“反恐”的需要,显示出其为了利益完全不讲道义的丑陋一面。这种行为悍然违反国际法,严重侵犯人权,危害全球网络安全,应当受到全世界的共同抵制和谴责。

纪录从不同方面列举了美国对全球和中国进行秘密监听的行径,其中包括:

——每天收集全球各地近50亿条移动电话纪录。

——窥探德国现任总理默克尔手机长达十多年。

——秘密侵入雅虎、谷歌在各国数据中心之间的主要通信网络,窃取了数以亿计的用户信息。

——多年来一直监控手机应用程序,抓取个人数据。

——针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网络进攻,并把中国领导人和华为公司列为目标。

纪录指出,美国的监听行动,涉及中国政府和领导人、中资企业、科研机构、普通网民、广大手机用户等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没有任何理由成为美国打着“反恐”旗号进行的秘密监听的目标。美国必须就其监听行动作出解释,必须停止这种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停止在全球网络空间制造紧张和敌意。

纪录全文约1万字,分为导言、美国在全球范围广泛从事秘密监听、美国把中国当成秘密监听的主要目标、美国秘密监听不择手段、美国全球监听受到广泛批评等部分。

又讯: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26日发表的《美国全球监听行动纪录》指出,“棱镜”计划曝光后,引发了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全球范围的批评。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我们必须信任我们的盟友和伙伴,而这种信任如今需要重新建立。”

行动纪录称,美国国家安全局监控巴西总统罗塞夫和时为墨西哥总统候选人培尼亚·涅托的通信记录,引发巴墨两国政府强烈不满。由于美方未在巴方要求时间内对监视行为作出解释,罗塞夫推迟对美国的国事访问。美国在马来西亚进行监听的消息曝光后,马来西亚外交部也致函美国驻马大使表示抗议。

九大主要国际公民自由联盟发表联合声明称,“棱镜计划”违反国际人权公约,“如此庞大而无孔不入的监视行为违反了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权两项最基本的人权。”

在美国本土,批评和抗议的声音此起彼伏。美国民权联盟官员严责美国国安局称,该局越权监控私人讯息,侵犯“美国人民生活的每个层面”。

针对美国的全球监听行动,第6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数字时代的隐私权”决议,强调非法或任意监控、截取通信、非法搜集个人数据是对隐私权和言论自由的侵犯。

该纪录援引德国《焦点》周刊的报道指出,“多年来美国一直以‘中国间谍和黑客攻击’为由向中国施压。而实际上,美国自己才是窃听者。”德国新闻电视台称,美国几乎在全方位监听“整个中国”,“说到底,这是因为美国害怕中国超越自己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美国情报机构、政府和私营企业在情报监控上“无缝合作”

又讯: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26日发表的《美国全球监听行动纪录》指出,美国在秘密监听上不择手段,情报机构、政府和私营企业间进行了“无缝合作”。

行动纪录称,美国情报机构设立的与互联网监控直接相关的项目近十个,涵盖互联网、电信网,不仅有语音电话,也包括各种互联网信息。

行动纪录援引《华盛顿邮报》2013年8月30日的报道指出,2013年美国情报预算高达526亿美元,其中网络行动预算占43亿美元,约占8%。自2007年9月11日开始从微软搜集信息,直到2012年10月开始从苹果搜集信息,美国情报机构与私营机构尤其是主要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监控合作迄今已持续6年多。

行动纪录还指出,美国利用强大的大数据处理和运用能力大幅提升监控范围和深度。美国国家安全局拥有一种名为“无边界情报员”系统,该系统以30天为周期,可从全球网络系统中接收到970亿条信息,再通过比对信用卡或通讯纪录等方式,几近真实地还原个人的实时状况。

美国制定网络攻击目标名单,意在“先发制人”

又讯: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26日发表的《美国全球监听行动纪录》指出,为实现其安全目标,美国情报机构专门制定了网络攻击目标名单。

行动纪录称,2012年10月,奥巴马签署一项名为《美国网络作战政策》的总统指令,要求美国国家安全和情报官员制定一份美国可以进行网络攻击的目标名单。指令规定,为实现美国在全世界的国家安全目标,美国可以动用独特的和非常规的武力,在事先不进行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发动攻击。

行动纪录援引荷兰《新鹿特丹商报》的报道称,斯诺登披露的文件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从30多个国家的合作伙伴处获取数据;另外,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和中央情报局在黑色预算支持下开展了以80多个区域为基础的专门收集服务行动;不仅如此,美国国家安全局下属的获取特定情报行动办公室已在全球超过5万台计算机中植入了窃取敏感信息的恶意软件,主要目标为中国、俄罗斯、巴西、埃及、印度、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及东欧部分地区;美国还通过拦截英国、挪威、日本等国的卫星数据,进行外国卫星情报收集。

美国情报机构突破法律限制,控制网络信息

又讯: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26日发表的《美国全球监听行动纪录》指出,美国情报机构一直致力于或明或暗地寻找其国内法律漏洞,突破法律限制,谋求从源头和根本上控制网络信息。

行动纪录称,“9·11”事件后,美国开始建立监控项目的总统授权,其中的“国内收集”一度被解释为允许对国内信息包括美国境内和美国人的通信信息进行收集。其后数年间,这类行政命令的效力、范围和法律依据在美国国内引发争议。

2006年5月24日,国外情报监视委员会改变了对《爱国者法案》第215条内容的解读方式,允许联邦调查局与国家安全局分享与恐怖事件调查相关的“商业纪录”。自此,美国政府每3个月向大型电话公司下达数据索取命令。

行动纪录指出,“棱镜”事件反映出,以国家安全局为主的美国情报机构,实施互联网信息监控和信息获取的手段主要有从光缆获取世界范围内的数据,直接进入互联网公司的服务器和数据库获取,利用美国国安局的特别机构主动、秘密、远程入侵获取三种。美国国安局将其行动描述为“计算机网络漏洞利用侦查”,其实质就是网络攻击窃密。

光纤窃听使馆

白宫一位外交政策助理曾透露,美国曾在1990年8月落成的中国驻澳大利亚新使馆的每间办公室的混凝土墙里埋设了光纤窃听器,这种细细的玻璃丝在全面安全检查中没有被发现。直到这件事在前些时候被泄露给《悉尼先驱晨报》和其他新闻媒体后,才引起中国的警觉。

美国国安局特别小组 渗透华为计算机网络

据报道,美国国安局尤其花大力气监控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供应商华为公司。2009年初,该局启动了一项针对华为的大规模行动。华为被视为美国思科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一个特别小组成功渗透进了华为公司的计算机网络,并复制了超过1400个客户的资料和工程师使用的内部培训文件。

报道称,该局人员不但窃取了华为的电子邮件存档,还获得了个别华为产品的源代码。美国国安局渗入华为深圳总部,因为该公司通过总部处理每个员工的邮件往来,所以美国人从2009年1月起就读取了该公司很大部分员工的电子邮件——包括高管邮件。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3月22日称,长期以来,美国官员一直将中国电信巨头华为公司视为安全威胁,竭力阻挠该公司在美国达成商业协议,担心它会在自己的设备中植入“后门”以便让中国军方或北京支持的黑客窃取企业和政府机密。不过,机密文件表明,美国国家安全局正直接向华为的网络植入自己的“后门”。

《纽约时报》报道指出,美国国安局对中国的情报活动并不仅限华为。根据斯诺登曝光的文件,去年,美国国安局入侵了中国两家大型移动通信网络,从而得以追踪具有战略重要性的中国军方部门。

美国全球监听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