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报国路

发布时间:2014-04-23 00:34 阅读量:249 日记本:《个人日记》

乱世报国路

——(风云•党崇雅 明末清初30年 长篇小说之十)

杨广虎

党崇雅和袁楷在一起,感到了无比的美好,这种美好胜似春光,浓浓的挚友之情身在其中。

袁楷深受李贽思想影响,对“去人欲,存天理”的程朱理学思想很是反对,童心未泯,整天嘻嘻哈哈,居于深山,不问世事。明朝开国以来,“一以孔子所定经书诲诸生”,重视儒学,四书五经,党崇雅从小喜欢读《尚书》,遵从薛瑄的理学,理如目光,气如飞鸟。鸟儿飞时日光虽然照在身上,阳光依旧照耀大地,没有随着鸟儿飞走而移动。世事虽乱,但一颗爱国、报国之心从未变化。

崇祯元年(1628年),四十三岁的党崇雅奔赴河南任南阳府推官。明朝为各府的佐贰官,掌理刑名、赞计典,属顺天府、应天府的推官为从六品,其它府的推官为正七品。

明朝,天启末到崇祯初,农民起义烽火不断,秦王占用大量土地,富甲一方,清兵逼近,强加辽饷﹑剿饷和练饷,万历四十八年止﹐除贵州等少数地区外﹐全国平均每亩土地加征银九厘﹐计五百二十万零六十二两。天启时﹐并征及榷关﹑行盐及其它杂项银两。农民苦不堪言,四处逃亡,官府一级压一级,采取连座包赔的办法,“一人逃亡则累一户,一户逃亡则累一甲,一甲逃亡则累一里”,连年荒灾,卖儿鬻女,老百姓无法生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一代贤臣诸葛亮在此隐居,“草庐对策”。卧龙岗发端于嵩山之南,绵延数百里,蜿蜒曲折,起伏回旋,似一卧龙,等待时机。武侯祠就建在卧龙岗上,积土为山,叠石成峰,据传诸葛亮殒没祁山五丈原后,其故将黄权曾率族人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塑有诸葛孔明先生木像一座,供人垂吊。

白居易有诗云:“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诸事缠身,但是党崇雅不忘去卧龙岗祭拜孔明先生,为国尽瘁,死而后已。

站在草庐下,风雨飘零,微风吹过,荒草起伏,往事如潮,前程渺茫,触景生情,党崇雅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篇《吊卧龙岗诸葛武侯》:

不识吟梁父,诌为樵与渔。遨游巢许侣,追载伊周舆。吴魏三分鼎,烟云半塌居。褰帷遥问俗,揽胜探遗墟。师表已尘迹,阵图列壁余。锦江谁是主,泸水总非初。抱膝心无兢,盈阶草未除。升沉何足据,登眺漫踟躇。

有消息传来,在陕北,流寇蜂起,特别生了一个叫李自成的人。老百姓传说,李自成出生的前三个月,陕西的星天上突然出现一片孤光,状如关刀,悬在天上。有好事者称,这预示着天下刀兵将起。

在满人之间,也有一说,皇帝正睡午觉,突然觉得乾清门方向“轰隆”一声响,门被推开,走进一怪物,穿着人衣长着龙头,脚底还踏着北斗七星。

这是皇帝一梦,龙人诞生,明朝不稳。

爷爷告诉党崇雅,永乐十八年(1420年),山东青州就发生过流寇唐赛儿领导的暴动,遭到朝廷镇压。唐赛儿平素好佛,逃走后,有人怀疑削发为尼,深藏寺庙。朱棣大怒,将山东、北京等地出家的尼姑、道姑抓了几万人,也没找到。

大明、大清,流寇,宛如三国,比三国还乱。

党崇雅深深叹了口气。

推官虽说不是大官,但辅佐知府处理案件。

在南阳,党崇雅参与过一起案件。

中原大地连年干旱,几乎没有收成。南阳西依秦岭,南临汉水,算是一个比较富饶的盆地,雨量相对较多。在他到任的一个夏季,一场雨后,有人发现在道路旁的草丛中死有一人。

现场被雨水冲刷之后,没有一丝蛛丝马迹。死人身上也没什么东西,只穿一个粗布汗衫。胥吏懒得验尸,准备挖抗埋人。

人命关天,岂可儿戏?党崇雅连忙挡住,叫人将尸体抬到府衙。

知府也是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连遭年馑,游民四窜,随处死人,无人问津,像这些死到路上没有人来问的就地掩埋就是了。

党崇雅不允。知府大人揶揄道:“那就请党大人明断吧?”

党崇雅不顾天热,亲自带人贴告示,寻街问巷,人情冷漠,无人知道死人是谁。

夏季,尸体已经有味,不能久放。党崇雅吃不下饭,久久看着这具发黑的男尸。尸人为男性,约有四十多岁,脖子处有手指划破痕迹,左肩比右肩高,是长期挑担劳累的结果。身上汗味十足,粗布汗衫上有汗印。

看来不是挑夫就是穿梭乡里的货郎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妇人来到知府衙门寻夫了。

这名妇女,来自陕西岐山,身体单薄,但目光很坚强,她诉说道,自己丈夫出门三月未回,特来寻夫,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看到死尸,妇女放声大哭。原来就是自己的丈夫张大娃,汗衫的袖口有自己刺绣的牡丹,耳垂后面有一颗黑痣,黑痣本是富贵痣,不想客死他乡,让人恸哭。

知府大人来了劲,眼看破案有望,连忙升堂,叫了衙役,大刑伺候。

“你为何要害自己的丈夫?”知府先声夺人。

“大人冤枉!我一弱小女子怎能忍心害自己丈夫?”妇人哭道。

“不动大刑,谅你不招!来呀,大刑伺候,先打她四十杖刑。”知府大人道。

杖作为刑种始自东汉,南朝梁武帝定鞭杖之制。明朝杖以荆条制成,削去节目,长三尺五寸,大头径三分二,小头径二分二,规定妇人犯了奸罪,必须“去衣受杖”,这位身体单薄妇女怎能受此大刑?

衙役站立两旁,监刑官不动声色,双脚呈“内八字”,施刑人准备往死里打。

“慢着慢着,大人。容她道情。”党崇雅说。

监刑官双脚“平行”,则示意:千万别打死,怎么着也得给留口气儿……。

“农妇身体单薄怎能害死身强力壮的丈夫?况且我在家里,丈夫在外遇害,我有何神通,遥害夫君?”妇人大哭道。

“这,这——”知府大人哑口无言。

监刑官此时双脚呈“外八字”摆放,暗示“手下留情”。

“慢着慢着,等我问清这位妇人,动刑不迟。”党崇雅道。

“那你就审问吧?!”知府大人满脸怒光,骑驴下坡,拂袖而去。

经过问话。原来这位张大娃,也是为陕西楞娃,在家中排名老大,上有老母,下有弟妹。关中连年大旱,颗粒无收,税赋不减还加重,莫名的他被推举为里长,为了乡党姊妹兄弟,向乡绅高利借贷,无法偿还,铤而走险,跟上人走西口沿着丝绸之路到达青海,提心吊胆,做起茶盐生意。

《大明律》规定:“凡贩私盐,杖一百,徒三年,携带军器罪加一等,拒捕者斩。”

国法律令很是严格,但为了生存,张大娃不得不奔波在这条死亡线上。

开始是小打小闹,不想官宦也不肯放过这片肥肉,特别是焊管也以合法身份参与盐政,互相勾结,中饱私囊。张大娃,为人仗义,身强力壮,成了贩卖私盐的骆驼,日夜奔忙。

有人向皇帝告发,皇帝命人严查。这张大娃不明不白的被人掐死,抛弃路边。

盐,为国家专政,为大明财政收入一大来源,仅次于赋役,几乎和漕米直等。党崇雅知道,洪武年间,全国各运司灶户每年定额的盐课总数为一百一十四万九千八百六十八大引(四百斤为一引),即二百二十九万九千七百三十六小引(二百斤为一小引)灶户每年生产的原盐,定额之内名“正盐”,此外多生产的部分,名“余盐”,也归官府发卖,不许灶户私卖。洪武时规定:灶户除正盐外,将余盐夹带出场及货卖的处绞刑。余盐送交运司,每一小引,给官米一石。不想,贩卖私盐却成了官商发财的路径。

党崇雅赠给妇人二两白银,让就地安葬张大娃吧。他闻了闻张大娃的粗布汗衫,是出汗的味道,用手沾了口水,沾了一下汗衫尝了尝,是盐的味道。

张大娃肯定被人害的,被人杀人灭口。

党崇雅要向皇帝告御状。提起笔,心情澎湃,难以下笔。

妇人不肯让丈夫客死他乡,执意背着丈夫一点一点消失在西去的路上。

“大人,要为小民伸冤呀!”妇人喊着,哭着,声音嘶哑着,萦绕在苍凉的天空。

2014年4月22日夜于长安

来自杨广虎个人博客:blog.sina.com.cn/yangguanghu

乱世报国路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