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食品生产企业不能持续保持认证状态?

发布时间:2014-04-17 01:32 阅读量:546 日记本:《个人日记》

在讨论文章标题所涉及的问题前,还是先解释一下什么是认证状态吧。食品企业本来并没有所谓的认证状态一说,但考虑到现在无数具备一定规模的食品企业,为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也为了提高产品的美誉度,当然也有的仅仅是为了缝迎客商或者消费者的需求,纷纷向各类认证机构申请质量体系认证或者是HACCP认证。为了通过认证,企业往往高薪聘请专业人士,或者请社会咨询机构出谋划策,对生产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改进,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获取一纸认证证书。当他们在商品外包装印上相映的认证标志时,就好象看见自已的太太从韩国整容归来,回头率猛增一样,喜不自胜。在这里,我姑且把食品企业对各生产要素的统筹配备和相应的生产状态称之为认证状态。而不在认证状态之外的企业状态称之为日常状态。

之所以把认证状态与日常状态区别开来,就是因为它的几个显著的特征与日常状态大相径庭。一是功利性,这里的功利性与企业通过生产产品销售来获利不同,这里的功利不是实实在在的可以以货币计量的所得,这里的功利性是指企业通过取得认证资格,从而对某种获利性机会的取得带来的机会性所得。有了认证资格,企业的产品可以有更高的定价,更为广泛接受的市场和更为良好的宣传广告效应,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在市场竟争中战胜对手,获得更多收益。所以这是一种机会性所得,可以在以后的生产、销售中取得实在的利益,以弥补申请认证导致的额外企业支出。这种机会性所得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可量化,以及长期持续有效。二是认证状态的短时性。从聘请专业人士,拟制体系文件,完善生产设施和工艺流程,直到申请认证和开展认证审查,可以说是目的明确,流程可控。某些因素在认证审查结束后并不会消失,比如已制定的体系文件、工艺流程,配置的生产设施,检验仪器等等。它们将会在认证结束后持续地提高企业保证产品质量的可靠性。但也可能因为其它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比如说人,的流失,不能发挥足够的效能。因此,认证状态短时性和功利性决定了认证状态的下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不必考虑经济核算。机会性所得的不可量化性使得企业愿意投入充足的资源去申请认证,认证状态的短时性使得申请认证不会较大的影响到企业在日常状态的生产过程。

认证状态以上三个重要特性不仅在食品生产企业中存在,在其它各类企业中,我认为这也是普遍存在的特点。但是,食品企业与其它各类企业仍有许多其它不一样的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食品企业难以比较长期地保持认证状态,无论这样的企业规模有多大,或者知名度有多高。一些规模庬大,知名度很高,甚至持有所谓驰名商标的食品企业仍不免在食品安全中栽跟头,或许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那么食品企业与其它类型的企业有哪些不同?我们可以将食品企业与咱们常见的机电类企业做个比较。一、质量控制人员的生产参与度。食品企业属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人员主要并不直接参于到生产当中,他们的职责主要在于监督。他们游走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观察着生产工人的一举一动、注视着生产环境,如:温度等,的变化,不时地用笔作着记录。对违背生产要求的不当行为及时地提出、并要求即时改正。他们的行为显然不影响生产的效率,而只与产品的质量安全相关。无论他们存在与否,也无论产品是否经过检验,可以想像,生产还是会像流水一样前进,从原料进入,直到产品包装完成,进入仓库。他们的贡献在于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安全,给产品的客户以充足的信心。这一点,据我所知,是和机电类企业存在较大差异的。比如,在显示器生产企业当中,质控人员必须参于到生产当中,每一台显示器都将接通电源,显示图像,只有显示效果正常,质量符合要求的产品才会被装入纸箱。因此,质控人员在这类企业的生产线中是必不可少的,而在食品企业,则有可能成为增加生产成本的负担。在企业为削减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价格竟争力时,被无情地割舍。

二、检验设备的生产参与度。除个别的检验设备,比如:天平、温度计、试纸,大多数检验设备的生产参与度等于零。某些食品企业可以在完全不须要任何检验设备的情况下组织生产。而另一些企业,为了确保产品质量百分百安全以应对发达国家对食品提出的苛刻要求,购买了价值数百万的大型检测仪器,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对产品进行严格检验,无形中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一旦他们觉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侵蚀利润,甚至到了无法忍受之时,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通过减少检验设备的使用来降低成本。

产品检验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显然是具备很大弹性的,在产品质量较好的时期,检验的作用往往被忽略,而如果通过检验发现重大安全因素,检验的作用又容易被夸大。所以,检验设备也许会如同操作它们的质控人员一样,成为企业主降低成本的有力武器。

在机电类企业当中,大量检验设备成为生产线上必不可少的工具,无论你认为它们是否有效,它们都在生产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食品生产的周期性。几乎所有类别的食品都有较为明显的周期性。食品生产的周期性主要是基于其原料来源的周期性。由于食品原料基本来自于天然的农林牧渔产品,而生物原料有各自的生长周期。北海出口的冻海虾收获期就在每年的8至10月间,虽然其它时间也会有零星出口,但那或者是上一年生产的存货,或者是产量远远不及收获期时的产量。企业必须按原料来源的周期性组织生产,实际参与生产的人数在不同时期会有非常大的变动,如果考虑到“员工健康状况的控制”是标准卫生控制程序的八个关键要素之一,那么要持续保持体系可控对企业也将是一大挑战。当然还有其它随生产周期变动的因素存在。

考虑到以上构成食品企业质量管理要素与其它各类企业特别是机电类企业的巨大不同,要想让食品企业在日常状态中保持与认证状态的完全一致,将会是一件多么艰巨的工作。

长期从事食品企业认证的专业人士,或者对食品企业负有监管责任的执法人员对此想必都深有体会。只有深刻认识食品企业生产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在实际工作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对于质量认证来说,可以更好的理解不同企业的差异性,灵活而不失原则的按照认证要求进行认证;对于监督管理来说,可以制定更为详尽、可行的监管计划,通过计划的实施,去发现问题,帮助企业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众所周知,无论是食品企业生产许可证(QS)的审核,还是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或者是官方HACCP验证,作为检查的一方都是在企业主动申请后,被动地对企业进行现场或是文字的审核,可以说,生产企业是有备而来。唯唯独独的是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检查搞的是突击,也就是突然袭击。虽然,两者的检查目的截然不同,一个是检查食品企业的质控体系,一个是通过检查企业申请认证,开展认证的过程,去监督认证机构在开展自愿性认证时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但考虑到采用的方式方法差异巨大,而企业又难以持续保持同一认证状态的情况,两者在观察企业质量控制体系运行时,得到的结果必然会有很大的差异。现在我们可以得出本文的第一个结论:

在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检查中,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正常与否不能作为否定质量认证结论的主要依据。

深入理解以上结论,对于理解我们在开展认证有效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是有很大的帮助。有时,我们会很困惑,既然在有效性检查中发现食品企业的质量控制体系运行失范,为什么不取消他的认证资格呢?相信读过本文的读者会有自已的看法。

文章的结尾,我最想说的是:既然食品企业不是认证有效性检查的最终对象,既然检查对象最终指向的是认证机构,而检查企业体系认证的有效性仅仅是检查认证机构开展认证合法性、合规性的手段,那么为什么要搞突然袭击?难道我们担心食品企业会为了保护认证机构而掩盖真相?我相信,如果给食品企业以充足的时间准备,他们必将会更好的、如实的向检查人员反馈,他们在开展质量体系认证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这也会进一步有利于认证有效性检查人员发现认证机构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食品生产企业不能持续保持认证状态?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