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学习、继承、发展

发布时间:2014-04-02 08:28 阅读量:379 日记本:《个人日记》

古诗歌——学习、继承、发展

驿伶 2014-3-31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分两种,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沈佺期、宋之问在诗歌格律方面,总结了“永明体”以来诗人们探索诗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诗作,促进了“近体诗”的最后定型。

古诗博大精深,浩瀚无穷,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每个人都要深刻领会学习,从而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内涵,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但学古并非为复古,如明代“前七子”、“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派垄断文坛,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散文创作中抛弃了唐宋以来文学发展的既成传统,走上复古的道路。影响所及,致使一些文人学者在散文创作中一味以模拟秦汉古人为能事,其作品成为毫无灵魂的假古董。

在古诗中,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而诗固一法足以泥,好的文章,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韵律。古诗伟大,我们学习借鉴,但不要一味仿古、效古,不要被古诗格律、题材、平仄等形式框住,否则,诗词不会有发展,这或许是诗歌在目前现代文学中处于低谷的原因吧。

现在有的文章,吟风弄月,追求字面的华丽而无实际内容,追求骈文的章句声偶,追求无病呻吟的浮艳诗风,追求空洞浮华的文风。看似华丽,细研无物,在一些用字上大下功夫,没有内容。文章华而不实,没有实际意义和内容,最终只会是昙花一现。毛泽东提倡的“百花齐放”、现在提的“与时俱进”等,都对文艺工作有很好的指导和映射。文学创作不容易,方向要准,要不只会害了自己,还在孤芳自赏。

解放思想,发展创新,诗词才会有更好的未来。社会在发展、在前进,诗词亦如此。正是有了北宋的诗文革新,才会出现像苏轼、欧阳修等一批大家,才会有以后的词、曲、小说、现代诗、有文艺万千。不拘泥于形式和格式,冲破诗仄词媚的界限,只要美,就大胆的说出来,大众认同就行。只有这样,诗词才会有发展,才会有更好的明天。不要什么大师门派,不要什么讲坛权威,不要什么戒律清规,要不,在文艺发展上,我们永远是唐朝。

贴近生活、出自现实、传神写意、诗中有画、、、、这都是诗的基本要求,文字越有寓意越好,并非要求华丽奢侈,但每个字也要仔细推敲,让每个字都能代表诗的主旨和寓意,还得让读者很容易的理解和接受。写一首诗,让读者一读,能看到一副绝美的画,那你的这首诗写神了;写一首诗,让读者读完,既能看到一副绝美的画,又能悟出一个道理或看到一个哲理,有所感、有所悟,那你的这首诗写绝了。

美,不仅靠粉饰,更是自然。

个人愚见,浅薄妄议,望勿菲薄。

古诗歌——学习、继承、发展的评论1条评论

  • 顾忆人:读了驿伶的文章,换得一片美丽心情;文章富有哲理;使人增长了写诗的知识.懂得了读写文章之精髓所在.赞!2014-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