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日记(三)
我生性怕热,又不敢吹空调,真是左右为难。旅行车和房间空调开的很足,外面热的像蒸笼,待上一会就汗如雨下,上车或者进了房间,马上又浑身冰凉,就和同行的朋友打趣说,简直是在洗桑拿,不过方式正好相反,是在外面蒸罢了。晚上吃台湾牛肉面,大塑料碗,大块牛肉,面可以随便添加,小菜可以反复取食,味道差强人意,倒是前年春节在福州时,三坊七巷附近一家台湾牛肉面,碗更大,质量比这里上乘,当然价格不菲。
饭后逛街,台北的街道不是很宽,但是干净整洁,高楼大厦不是很多,店铺挨挨挤挤,广告招牌都是繁体字,大多数竖写竖挂,还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影上的风格,有亲近感,人情味。老板和店员皆慢语细声,态度平和,街道上也不多见行色匆匆疾走奔跑的人。只是摩托车太多,车手都戴头盔,特别是十字路口,摩托车队蔚为壮观,绿灯一亮,车手们加大油门,开足马力,集团军似的轰鸣而过,有点惊心动魄,这几天台湾报纸电视上都是严查酒驾的新闻,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喝酒。想起在我们那里,只有城市郊区早晚民工下班时才能看到这种阵势。
台湾的街道、马路名字,透露着浓郁的思乡怀旧情绪和很深的文化内涵,使人有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导游告诉我们,除了用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取名以外,台北市的街道,几乎都冠以大陆的地名。以台北车站为中心,你去成都路,往西南方向一定能够找得到,如果你要去吉林路,只要知道东北方向就可以了。打开台北市区图,可以看到,在台北旧城区,以南北向的中山路、东西向的忠孝路为十字座标,分出上下左右四大区。左上区的街道,都以中国的西北城市为名,敦煌路、酒泉街、兰州街、甘州街、天水街、哈密街等;左下区,则是中国的西南,康定路、成都路、贵阳路、柳州街全在其中;右上区是中国的东北,有吉林路、辽宁街、长春路、四平街等;而右下区,中国的杭州路、绍兴路、温州街、厦门街赫然在目。而北平路、天津街,都俨然进入了台北地图的“华北”区域。
有关台北路街的命名,导游讲了一种说法,当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偏安一隅,失去了万里江山,就把这小小海岛画成一个梦里江山,他的目光每天在东南西北扫来扫去,聊以自慰和自勉,以图日后“反攻”。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这些街道的命名早在1945年日寇投降后就开始了。
台湾日记(三)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