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选注5封)--曾国藩:勤俭自持-忠恕教子
1426----曾国藩:天津教案有关情况
同治九年八月二十一日,曾国藩在天津给纪泽写信,告诉他处理天津教案的情况,拟于八月二十三日处理第一批犯人,九月二十日以前处理第二批犯人。
原文摘录:
天津教案拟于二十三日奏结。第一批应斩凶犯现定十五人。流徒等犯二十余人。又限于九月二十日以前奏结第二批。其修堂[1]、恤银等事均于第二次完案。不知洋人允准否。
注解:
[1]、堂:指教堂。
1427----曾国藩:天津教案有关情况
同治九年八月二十七日,曾国藩在天津给纪泽写信,告诉他天津教案就要结案。
原文摘录:
天津教案[1],已于二十三日奏第一批,定于九月二十日前奏第二批,即行结案。府县定于日内解交刑部,按总理衙门信,洋人声口已松,决不至办重罪。余前奏交刑部,愧悔无已,今始放心矣。
注解:
[1]、天津教案:自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强迫清王朝签定《北京条约》后,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天津望海楼设立教堂,吸收地痞、恶棍入教,因强占民地,拐骗人口等事激起民愤。1870年6月21日,天津人民因教会所办育婴堂虐死婴儿数十名,聚众到教堂说理。法国领事丰大业往见北洋通商大臣崇厚,公然开枪恫吓,又在路上向天津知县刘丰开枪,击伤随从一名。群众怒不可遏,打死法国领事丰大业,焚毁法领事署及法、英、美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七国军舰集结天津、烟台一带逞威。清王朝派直隶总督曾国藩赴天津查办。
同治九年十一月十七日奉命充任通商事务大臣。
1437----曾国藩:勤俭自持,忠恕教子
同治十年三月初三日,曾国藩在金陵给澄弟沅弟写信,希望两位弟弟对自己所有过失时常予以指正,互相切磋,以勤俭自持,以忠恕教子,让后代子孙除去骄惰之气,保持家族声望。
原文摘录:
老年痛自惩责[1],思盖前愆[2]。望两弟于吾之过失时寄箴言。并望互相切磋,以勤俭自持,以忠恕[3]教子,要令后辈洗净骄惰之气,各敦[4]恭谨之风,庶几不坠家声耳[5]。
注解:
[1]、痛自惩责:彻底地处罚责备自己。痛:彻底地。惩:处罚。责:责备。
[2]、思盖前愆:想纠正前边的过失。盖:胜过;超过。愆:过失。
[3]、忠恕:忠诚;宽恕。最早将忠恕联系起来的是中国春秋时代的曾子。他在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敦:敦促;督促。
[5]、庶几不坠家声耳:也许可以不败坏家里的名声。庶几,连词,表示在上述情况下才能避免某种后果或实现某种希望。家声:自家的名声。耳:语气词,表示肯定。
1439----曾国藩镇压农民暴动
同治十年四月初一日日,曾国藩在金陵给澄弟沅弟写信,告诉他们安徽广德州发生农民暴动,已经被官军打退,想招几个营的乡勇维持治安,让沅弟推荐可靠的统领。
原文摘录:
广德州[1]并未失守。土匪滋事,二月十七夜围建德城,城内团丁、差役等保守得完,生擒十余贼正法。余已[2]鼠窜,派兵各处搜捕。江皖得雨沾足[3],应不至煽成大变。惟万一有事,无兵可用。吾意欲招勇数营,不知沅弟意中有可靠之统领否?
注解:
[1]、广德州:今为安徽省广德县。
[2]、余已:其余的已经。
[3]、江皖得雨沾足:江苏安徽下了雨道路难走。意为道路泥泞造反的民众不会造成大的危害。
1443----曾国藩:吏治最忌不分皂白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七日酉刻,曾国藩在金陵给澄弟沅弟写信,谈到凡是地方长官处理问题,最怕出现的弊病是不分青红皂白,使好人寒心失望,使坏人肆无忌惮,到这种地步就不可救药了。
原文摘录:
凡吏治之最忌者,在不分皂白,使贤者寒心,不肖者无忌惮。若犯此症,则百病丛生,不可救药。
9月11日----(选注5封)--曾国藩:勤俭自持-忠恕教子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