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选注4封)—曾国藩:发奋图强-办事圆融为根本原则
1348----曾国藩:发奋图强-办事圆融为根本原则
同治六年正月初二日,曾国藩在周口军营给沅弟写信,以自己亲身经历的几次失败,总结过去,原来认为自己本领大,别人事事不对。现在才醒悟,要以发奋图强、办事圆融为根本原则,以不怨天不尤人,为处事方法。多做自我批评,一定能进步。
原文摘录:
弟求兄随时训示申儆[1]。兄自问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诀。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迥[2]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3],以不怨不尤为用[4]。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吾九年以来,痛戒无恒之弊。看书写字,从未间断;选将练兵,亦常留心。此皆自强能立工夫。奏疏公牍,再三斟酌,无一过当之语、自夸之词。此皆圆融能达工夫。至于怨天本有所不敢,尤人则常不能免,亦皆随时强制而克去之。弟若欲自儆惕[5],似可学阿兄丁戊二年之悔,然后痛下箴砭[6],必有大进。
注解:
[1]、申微:告诫。
[2]、迥(jiong):远;差别很大。
[3]、体:指根本原则。
[4]、以不怨不尤为用:以不形成怨恨不犯错误的方法去工作。用:指具体方法。
[5]、自儆惕:自己告诫自己要小心。
[6]、箴:劝告。砭(bian):古代用石针扎皮肉治病。此意为痛下决心自我批评。
1349----曾国藩:戒傲惰以不大声骂仆从-不晏起为首
同治六年正月初四日,曾国藩兄弟攻下金陵,镇压了太平天国以后,受到皇封,官至极品。告诫家里千万不能忘记贫苦人家的作风。
原文摘录:
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1],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从为首,戒惰以不晏起[2]为首。吾则不忘蒋市街卖菜篮情景,弟则不忘竹山坳拖碑车风景。昔日苦况,安知异日[3]不再尝之?自知谨慎矣[4]!
注解:
[1]、寒士家风味:贫困读书人家的风气。
[2]、晏起:早晨起的晚。
[3]、安知异日:怎么知道将来。安:表示反问,跟怎么、哪里相同。知:知道。异日:将来。
[4]、自知谨慎矣:自己要知道谨慎啊!
1351----曾国藩:“两军相对-哀者胜矣”
同治六年,正月十一日李鸿章补授湖广总督。
同治六年正月十二日,曾国藩在从周口赴徐州途中给沅弟写信,用庄子“两军相对,哀者胜矣”的论述交流。咸丰三年以前,广东太平军是悲愤的一方,咸丰十年以后清军是悲愤的一方。现在捻军多次获胜,但他们谨慎小心和过去一样。悲愤的一方还在捻军方面,还有什么比这更加让人忧虑的呢?
原文摘录:
《庄子》[1]云:“两军相对,哀者胜矣[2]”。咸丰三年以前,粤匪[3]为哀者;咸丰十年以后,官军为哀者。今捻匪屡胜,而其谨畏如故;官军屡败,而其骄蹇[4]如故;是哀者尚在捻也,可虑孰甚[5]?
注解:
[1]、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但又认为道能“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及起后学著。
[2]、哀者胜矣:悲愤的一方获胜。哀,悲愤。矣,语气词,表示感叹。
[3]、粤匪:对太平天国的军队的蔑称。粤:指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在此。
[4]、蹇(jian):行动迟缓。
[5]、可虑孰甚:还有什麽比这更担忧的呢?虑:担忧。孰:疑问代词。甚:更。可:大约。
1354----曾国藩:淮湘两军团结一致-贼匪可渐平-外侮不敢侵
正月十八日,左宗棠授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专任进剿西捻军事宜。
正月十九日,曾国藩接两江总督、通商事务大臣关防及两淮盐政印信。
同治六年正月二十六日,曾国藩在徐州军营给沅弟写信,告诫他们淮、湘两军,曾、李两家必须团结一致,才能平息内乱,抵御外国侵略。
原文摘录:
大约淮湘两军、曾李两家[1]必须联为一气,然后贼匪可渐平,外侮不能侵。少荃及此间文武力劝余即回江宁[2],久于其位[3]。余以精力日衰,屡被参劾,官兴索然[4],现尚未能定计。
注解:
[1]、淮湘两军曾李两家:淮军,指李鸿章的军队。湘军,指曾国藩的军队。曾,即曾国藩。李,即李鸿章,即少泉。
[2]、即回江宁:立即回南京。
[3]、久于其位:持久的在这个位子上。
[4]、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9月7日----(选注4封)—曾国藩:发奋图强-办事圆融为根本原则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