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选注4封)曾国藩: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

发布时间:2013-11-20 06:24 阅读量:904 日记本:《个人日记》

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石达开在大渡河补俘,随后被押至成都杀害。

石达开(1831年-1863年),广西贵县(今贵港)客家人,太平天国名将,近代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武学名家,太平军及民众尊为“义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岁“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二十岁封王,英勇就义时年仅三十二岁。

956----曾国藩: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

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七日,曾国藩在安庆衙署给沅弟写信教导他,要兢兢业业把事办好,将来遇有机会抽身引退,没有后遗症。不管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明”、“强”二字是根本,并要保持倔强的性格。

原文摘录

吾兄弟常存此兢兢业业之心,将来遇有机缘,即便抽身引退,庶几[1]善始善终,免蹈大戾乎[2]?至于担当大事,全在明强[3]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4],其要[5]归于愚必明,柔必强。弟向来倔强之气,却不可因位高而顿改。凡事非气不举[6],非刚不济[7];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注解:

[1]、庶几:连词,也许可能。表示在上述情况下才能避免某种后果或实现某种希望。

[2]、免蹈大戾乎:免的踏上犯大罪的道路啊。

[3]、明: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看的清楚。强:坚强,感情或意志所要求达到的程度高。

[4]、《中庸》学、问、思、辩、行五者: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战国时子思(本文4页)作。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并提出“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的说法,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5]、要:关键。

[6]、非气不举:没有勇气干不起来。举:发动。

[7]、非刚不济:意志不坚强干不成功。济:成。

960----曾国藩:又提“坚守已得之地,多筹游击之师”

同治二年五月初四日,曾国藩在安庆衙署给沅弟写信,嘱咐他统帅的三万人,不筹备一支活兵在外纵横驰骋,只是想着合围攻坚好象不是善计。

原文摘录:

弟统三万人,不筹出一支结实可靠之活兵在外纵横驰击,而专以合围攻坚为念,似非善计。

963----曾国藩:“多用活兵-少求速效”

同治二年五月初五日巳刻,曾国藩在安庆衙署给沅弟写信,嘱咐他部署兵力要稳重谨慎,多用活兵,少求速效。两句而已。

原文摘录:

……其东路二浦等处,望弟稳慎图之,总不外“多用活兵,少求速效”二语而已。

966----曾国藩:攻破九洑洲.切断金陵粮道

同治二年五月十四日,曾国藩在安庆衙署给沅弟写信,嘱咐他不攻破九洑洲,就不能切断洋船和人们接济太平军;接济不断,就不能攻破金陵。

原文摘录:

盖九洑(洲)不克,断不能断洋船奸民之接济;接济不断,不能克金陵。……

8月20日----(选注4封)曾国藩: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