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感觉走”,走向何方?

发布时间:2013-07-19 09:35 阅读量:449 日记本:《个人日记》

一首由陈家丽作词的《跟着感觉走》曾经风靡一时,至今仍传唱不衰,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不过,它的粉丝大多是阅世不深的年轻人。一则是歌词投合年轻人的脾胃,他们对爱情、事业充满憧憬,信心满满。加之这歌配以轻松欢快的旋律,悦耳动听。所以赢得年轻人的喜爱就不足为奇了。

年轻人喜爱这首歌,也是受“感觉”的引领的。那歌词太有诱惑力了,它许诺,只要你跟着感觉走,紧紧抓住梦的手,让它带着你,脚步会越来越轻,心情会越来越快活,像风一样自由,“爱情会在任何地方等我”,“梦想的事哪里都会有”。这是何等美妙的事!不用出力流汗,不用拼搏奋斗,没有任何压力,你就会轻轻松松变成焕然一新的我,可以尽情挥洒笑容,享受温柔。如此美妙,别说是爱梦想的年轻人,就是我这八旬老翁也怦然心动,几乎要跟着感觉走了。

世上真有那么好的便宜事吗?冷静想一想就会明白:美则美矣,那是浪漫的想象,是海市蜃楼,是梦想,而不是现实,画饼不能充饥,望梅难以止渴。要想获得爱情。自由和理想的生活,依然要靠实实在在的拼搏。另一首歌词唱得好:成功是三分靠机缘,七分靠拼搏。可有的年轻人就相信“跟着感觉走,什么都会有”。所以他们学习不用功,毕业了也不想找收入低、又出力的工作,他,等着接公主抛来的彩球;她,等着王子抱上白马。他(她)们都在做着白日梦,都在痴痴地等待着梦的召唤。他(她)们就不好好想一想:为什么等待的结果必然是美梦成真,而不是大好青春的蹉跎?感觉是靠不住的。

感觉是什么?它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头脑中引起的反应,它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形成各种心理过程的基础。也叫感性认识。与之对应的是理性认识。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思考,作出分析、判断(逻辑推理)而形成的,是感性认识的升华。因此,跟着理性走才是正道,而感觉往往将人引人歧途!

跟着感觉走的人不爱动脑子,做事容易冲动,因此办错事,甚而闯祸的事,新闻每天都有报道。郭冬临演的小品《冲动是魔鬼》很有现实意义。

跟着感觉走,容易随大溜、跟风、凑热闹。一些群发事件,就是由个别小事件被群氓跟进,起哄、挑动而酿成的。在保钓游行中,有人砸日产汽车是如此。在文革中,受别有用心人的唆使,不善于理性思考的年轻人,积极参与打砸抢烧犯罪行动;卷入武斗,挥洒热血,成了伪崇高的牺牲祭品,更是如此。

那是令人刻骨铭心的民族之殇!

《 跟着感觉走》消解了励志功能,宣扬不劳而获,就像阿Q的梦想一样,“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阿Q的梦最终破灭了,还搭上了一颗癞痢秃头。他的下场不是惨痛的警示吗?

在下奉劝一句:松开梦的手,别再跟着感觉走,珍惜青春,成功需靠努力求。再奉赠一句岳飞《满江红》中的名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跟着感觉走”,走向何方?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