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视察
陪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视察
神龙
15年前的今天——1998年7月13日,天气晴朗,一大早接到县委书记的电话:“今天上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光召,要到185试验站视察,接待任务由试验站承办,因县委、县政府全体领导到市里参加重要会议,你代表县里礼节性对口陪同。”
作为县人大主任,听说顶头上司要来,不敢怠慢,急忙通知司机,驱车赶往离县城30公里的西部山区185试验站。
周光召,大名鼎鼎,著名科学家,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湖南大学名誉校长、中南大学名誉校长。被誉为“中国科技领军人”。198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后,表现出了非凡的管理才干,他把治院方针概括为:“奉行开拓精神,在中国科学院形成民主、团结、融洽、活泼的学术气氛,为科学家们创造一个身心舒畅的工作环境”。1992年4月当选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1998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他还是美国、俄罗斯、蒙古 、罗马尼亚等多国外籍院士。
这是我从政以来,第一次近距离陪同名冠多极科技学术光环、国家级领导,加之在中央党校听他讲课时,被他的知识渊博深深吸引,这时心情难免有点儿激动。
盛夏的太阳,热情地照耀着大地,跌峦起伏、郁郁葱葱的实验区,显得更加生机盎然,鸟叫蝉鸣,演奏着欢快的迎宾曲。我与试验站的同志们,在绿植成荫的大院门口恭候领导莅临。
上午九点多,在一辆小车的导引下,一辆中巴停在门前,没有寒暄,我们随着车上下来的一行人,沿着林荫甬路进入试验站办公楼会议室。陪同视察的有河北省委副书记卢展工、省人大副主任刘作田及省有关部门领导。
落座后,首先听取石家庄研究所领导、试验站站长有关试验站科研进展情况汇报。
这次视察的太行山山地生态试验站(简称185试验站),位于元氏县牛家庄村白果树小流域,1986年10月建站,目标任务是,研究“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山地的人工生态系统恢复与提高山地环境承载力的科学技术问题”;探索“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的工艺技术”。是农科院石家庄研究所承接的国家科研课题,是“人与生物圈”研究课题的组成部分。
听完汇报,周副委员长对课题进展表示满意。接着走出大楼来到试验站大院北区,实地查看各种植物实验品种对比。
周副委员长边看边问。在工作人员介绍红薯品种对比实验时,不知是谁插了一句:“红薯蔓和叶都能吃。”周副委员长问:“为什么能吃?”现场10多人一时竟无人作答。为了拾补尴尬局面,我大胆地说:“我说说行吗?”周副委员长说:“行啊!”我说了三点:一是可食性强,容易消化;二是无毒;三是有营养。周副委员长说:“你说的对,但这是普遍道理。”
那么,什么是特定道理呢?没人回答,也没有人再问。
看罢院内实验项目,走出大院,顺着陡峭的山坡路察看山坡植被恢复情况。年已古稀的周副委员长,身板硬朗,精神矍铄,谈吐文雅,举止稳健,几次省里的领导走近扶他,被他婉拒。
在经过治理的山坡上,石榴、核桃,成片错落,新果压枝;梯田的葡萄,架架茁壮,串串丰硕;各种果树下的滴灌微湿,大树遮天蔽日,灌木丛丛,绿植茵茵;鸟儿飞翔,松鼠窜动;放眼四周沟沟坡坡,碧绿覆盖,生机盎然......
望着满目实验成果,周副委员长露出了笑容。
笑容里有肯定,有赞许,有期待......
2013年7月13日上午
水岸:经历中总有值得追忆的时刻!2015-04-02
∮☆絮飞花落:佩服!201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