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端午节

发布时间:2013-07-13 10:58 阅读量:273 日记本:《个人日记》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临了。城市的节日气氛越来越差,已经很难看到节日的味道了。从小在豫西山沟里长大,对端午有着别样的感情。儿时端午的早晨一大清早就被爸妈从被窝里拉起来,睡眼朦胧的被带到家乡的小河畔,母亲一边用河里的清水为我洗脸、擦眼睛,一面告诉我今天的与众不同。山里的长虫(蛇)开始多了,出去玩的时候要多加留心,别招惹它们。洗罢脸,我就拿着一把镰刀和一根麻绳上了山。清晨六点多钟的太阳异常美丽,小路旁的小草叶子上都嵌着晶莹剃透的露珠,细心人俯下身去,看到的是七色的光。我从这七色光中看到了童年的无忧无虑和纯真。沿着蜿蜒的小路向山腰进发。不几步,路边就有各种各样的野花和我要找的青艾草。儿时的我时常流连着这春夏之间的奇幻美景,以至于常常大晌午了才回家,招来母亲善意的呵斥。闻着这满山遍野的草香、花香,一切的烦心事就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山间的静谧让人的心灵得到彻底的净化和安抚。山腰处的青艾早已长的半人多高了,我环视一下周边,上山割青艾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一些图省事的大姑娘小媳妇就懒得爬到山腰了,直接在山脚下就开始割艾草了。眼见得村子里开始飘起淡淡的炊烟,我知道再不赶紧割草就又要被妈妈训了。把麻绳随意的扔在路旁,麻利的弯下腰,一手拨倒一把青艾,另一只手的镰刀就下去了,只听得“噌-噌”几声响,艾草的芳香就弥漫了一大片的空间。就在这美妙的“噌-噌”声中,不消一刻钟的功夫,一小捆青艾就割好了。利索的用绳子捆扎起来,潇洒的系个活扣,一哈腰,带着馥郁芳香的新鲜艾草就上了肩头。扛着丰收胜利的喜悦,我健步如飞的回到家。新鲜的青艾可能是因为这片刻的颠簸丢失了叶子上的七色光珠,开始变的枯萎。妈妈打来一盆水,抽出几枝艾条来,浸泡在清水里,之后把它们插在门框两侧。大太阳开始耀眼晒人的时候,正是小晌午了。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妈妈早已搬来了小方桌,大家团团围定。父亲便拿出一壶酒来。紧接着,他变魔法似的又变出一包所谓的“药”。在孩子们惊讶连连的呼声中,他把药倒入到酒壶中,听着酒壶中发出“滋-滋-”的响声,我们终于明白---那就是雄黄酒。大人们在过端午节的祝福声同举杯喝下一杯雄黄酒。小孩子是不饮酒的,父亲便把酒倒到小碗里。红黄相间的颜色,粘乎乎的。他拉我们到近前,用手指蘸些雄黄酒涂抹在我们的耳根、鼻孔和四肢的指甲上。闻着那清凉的带有土腥气的味道,我们对大自然多了一份敬畏之情。老人们都说,喝(抹)了雄黄酒,睡觉的时候,小虫子就不会钻进人们七窍中来的。母亲端午节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则有趣的多。端午节,花花绳是必戴的。七岁以下的小孩子,不论男女,手腕和脚腕上都要系上多彩的绳。通常都是红黄绿蓝黑紫等几种颜色中的三五种。据说绑了花花绳能够防止蛇咬。蛇遇到带有花花绳的小孩就会被他(她)胳膊和腿上的多彩绳吓住,早早退避三舍了。现下,我已长大,也开始知道蛇是没有眼睛的,抑或是说蛇的眼睛视力是很微弱的,那乡亲们打小就告诉我们的关于花花绳的传说(故事)就是假的了吧?但我更愿意相信他们的故事,他们不是在误传着一个关于蛇眼的故事,他们,更确切的说,是在一代代的寄托给后人们一种关于希望、关于爱、关于健康的祝福和期望。女孩儿在端午节的时候,可以戴上用黄布、红布做成的香囊,里面装上香料,闻起来有些辛辣的感觉,据说也是蛇类最忌惮的,我们家乡人管这叫做香草布袋。关于节日,很多人们关注的是它的故事传说或者是在这个节日里人们有什么好吃的。我得告诉你,家乡的端午节是一场美食盛宴。吃粽子自不用说,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也就那么样的包粽子吃粽子。现在的城市人越来越少的亲自去包,去感受那份劳动的辛劳与回报的甜美。我的很多同事,年长我许多的,他们都不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包的。只知道在超市买了“粽叶”回家就可以包粽子了。家乡的粽子多以芦苇叶或竹叶包裹而成。芦苇,我没有见过特大面积湿地里成长着的新鲜芦苇。但在儿时曾天天趴在篾匠编织的芦苇席上,看着那手指连续飞舞,一片片的苇席便就诞生了。苇叶因为小,包的粽子个头也就小,也可以用多个苇叶搭在一起包出大个头的粽子来。通常山里人不采用这种办法包大粽子,他们会直接用竹叶来包。竹林是静幽、森凉且有些令人敬畏的。不必说高耸入云的枝干,碧绿的竹叶,碗口粗的茎,单是那一大清早突然冒出的稚笋,一地累积多年的却蕴藏着无穷水分的枯叶,单是那遮天蔽日的顶端枝叶,掩的林中暗无天日就让你对竹林既爱且怕。松涛是美丽的,竹涛也是美丽的,却比松涛更有气势和魄力,因其更高大更挺拔。竹的根深深扎入地下,地面上的部分虬髯无章似的,很像现在人们得了静脉曲张时那暴出的血管。棵棵青竹挺拔着,竞相遮掩。通常我们见到的都是毛竹。毛竹易长,个大体壮。包粽子用的叶不是竹子枝条上的叶子,而是躯干(茎)上的包叶。这种叶子随着竹的长大而褪掉,极像蛇蜕皮那样。层层的竹叶褪下来或者人工揭下来,打包扎好,清洗干净,以备包粽子时使用。在我的印象里,槲包(糊苞)在家乡的影响力要远大于粽子。长约20公分,半圆柱状的两个包扎在一起,像小枕头似的。糊包的外包叶采自山上的一种槲树的叶。这种树个头不高,略偏矮。满树的(待续)叶子,仿佛一只只粗大的手。把这种叶子摘下来,洗干净,就可以包槲包了。据我所知,洛阳以东没有吃槲包的习惯。既便是同处豫西的其它县市,也没有这种在端午节包槲包吃槲包的习俗。和粽子最大的区别,粽子是用大米包的,槲包是用杂粮包的。选取优质高梁、黍子、小米,淘洗干净。另选大红枣、板栗、红豆,洗净以后掺入杂粮中。­

家乡的端午节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