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修养”
近期浏览了几位博友关于修养方面的文章,颇受教益,明白了做人要立得正,看得开,放得下,活得轻松自在。我也体会到朋友们劝人为善的良苦用心。其实我何尝不知道自己这么一大把年纪,已行将就墓,就该一切都放下,就像古人说的“双手推开窗前月,吩咐梅花自主张”,活得潇洒超然,或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鲁迅语)学着像某些高人那样“宠辱皆忘,看庭前花开花谢;兴废不惊,观天上云卷云舒。”或如毛泽东所说“冷眼向洋观世界”。但这境界太高我达不到,只能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了。
我曾不止一次问过自己:大半生颠踬竭蹶,熬到退休了,干嘛放着安生日子不过,非要搜肠刮肚写一些不管咳嗽不管喘的破文章?只因人虽老,血未冷,正像我的旧诗句所说:“明知书生不济事,怎奈胸有不平鸣”。身处恶江湖,面对腐败滋长、道德失范、权力膨胀、公平缺位、贫富悬殊等等丑恶现象,谁能无动于衷,隔岸观火呢?眼看左魂不散,m子m孙们正磨刀霍霍,准备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对此你能泰然处之,学做鸵鸟?所以我就不自量力地乱喊几嗓子,给善良的人们提个醒。看来,我只能做个撼树的蚍蜉,要做超然世外的高人是不够格了。
网友们文章中所谈的思想修养,都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之类保守退让的。不仅我做不到,恐怕还有其他一些人也做不到。
首先是青年学子,他们朝气蓬勃,思想活跃,锐意进取,正忙于绘制玫瑰色的理想宏图,怎么可能做到“闲庭信步”式的从容淡定呢?
那些正春风得意于政界或事业单位的骄子们,他们踌躇满志,心雄万夫,正殚精竭虑于出政绩、出成果,为升官、升职、抢占制高点而勾心斗角。他们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吗?
那些在商海里劈风斩浪的弄潮儿们正疲于抢占商机、应付危机,或为了攻关而周旋于灯红酒绿的迷幻阵里,他们各逞心机,尔虞我诈,一颗心被“钱”字塞得满满的,哪还有一丁点思考“修养”、“崇高”的空隙?(那些守法经营、热心公益的企业家们不在此例)
还有那些挣扎在谋生线上的弱势群体,温饱是他们首先考虑的,子女教育、医疗、住房等等沉重的包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心情又怎能平静?
看来有资格、有兴趣研究精神修养的只有两类人:一类是虔诚修行的高僧大德,能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再就是已经退休的老人们,他们不论是功成名就,还是怀才不遇心存遗憾,反正都脱离了主流漩涡,可以“稍息”了。在这部分人中,有的家庭条件好,衣食无忧,他们的子孙们又都各自有成,不用操心,个人又有读书学习的兴趣,这类人才有闲情逸致回顾前半生走过的脚印深浅和歪正,在反刍中咀嚼人生的真谛,从而淡泊了功利,注重精神品质的提升,进而达到了心无杂念,俯视众生的脱俗境界。而另一部分的退休者,还没有摆脱在位时的生活惯性,还在为社会或家庭奉献着剩余价值;他们退而未休,还无暇顾及修养问题。就此看来,在当今社会,真正在做修养功夫的只是少数人。
有的博文中提到,要做到“心静如水”才算修养到家。我看未必。因为这是一个伪问题。古人说“心(脑)之官则思”,西哲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可见“思”(也就是心)是静不下来的。再说“水”的本性也是动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水若停止流动,时间一长就变成死水而腐臭了。所以说是根本不可能心静如水的。博主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而引用了孔子“智者乐水”作为论据,但恰恰做了反证。孔子说:“智者乐(读yao去声,喜爱。下同)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由此可见,智者乐水是喜爱水的活跃,而不是喜爱它的静,怎么能够证明“心静如水”的正确性呢?纵观古往今来又有几人真正做到了“心静如水”呢?
有的博文为了论证要看得开、放得下,而举证老、庄的“无为”说。其实老、庄何尝不为?若是真的不为,又哪来的《道德经》(老子著)和《南华经》(据传为庄子所著)?既说又写,不是“为”又是什么?再说,老、庄的学说是主张出世的,在身处社会转型时期、民主与专制较量之际,有良知之士怎可置身事外呢?有的古人表面上潇洒、消极,实际上却心忧黎元。如首倡“难得糊涂”的郑板桥老先生,看起来他是主张装糊涂,莫较真,但这只是表象。他在诗中写道:“斋衙卧听萧萧竹,疑似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支一叶总关情。”这才是骨子里的人文关怀的流露。今天,不管我们怎样修养,人文关怀、是非观念还是应该保持的,独善其身是不可取的。切莫让老祖宗慨叹:黄鼠狼生老鼠一一一辈不如一辈。
且住,说不定,有一天我可能堕落成是非不分的糊涂虫,到那时真是生不如死。
也谈“修养”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