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余华作品中真实

发布时间:2013-07-06 10:15 阅读量:475 日记本:《个人日记》

余华的作品在我结识之初,就觉好似深刻在石头的字迹,将那些历经沧桑的年轮,刻画的如此逼真。文字中透露出现实的丑陋,真善美的存在与否。而我将以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和《活着》两个故事鉴赏文字与现实。正如余华自己所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寻觅在现实中挣扎   

  在小说《十八》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远行的青年,被父亲赶出家门后,寻找马路上的旅店,寻找心灵的驿站,寻找旅途中的契机。道尽了现实:一份工作,成立家庭,找寻幸福。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步,真实的反映在《十八》中,远行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远行的目的地在那里,远行的真实价值是什么?在小说中,或许在给一群还没有步入“旅途”的懵懂青年指明了方向,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活着》却像是在昭告天下,人一生所追寻的或许并不是你想要的。而是生活本身强压在身上的。《活着》以我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在一个穷乡僻壤的不毛之地,发现了书中的主人翁。而从福贵一出场,似乎就为小说披上了一层阴影。那是挥之不去,永刻在心的悲伤。 小说讲述了从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变成一个孤伶的老头的全过程。其中不乏人生之几大“要务”结婚,生子,工作。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过着贫民般地生活,在追求幸福的同时,却在瞬间失去幸福,在亲人都相继离去的时候,自己一把老骨头却还在挣扎的活着。简单的生活,却用尽全力去寻觅生活的幸福的影子。     寻觅,其实是人一生都为之奋斗的过程,而寻觅的本身则是为了《活着》并且生存下去。正如作者所说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的。”而活着的本身就是为了能够找到幸福,不枉活着的意义。所以在《十八》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刚刚长出黄色胡须的青年,在迈向“幸福”生活的旅途。看到了《活着》中富贵的一生里“幸福”对于他的涵义。同为寻找幸福,我们看到了年轻小伙子的冲劲,看到了他旅行的路途遥远,看到了他迷茫的眼神。但却看不到福贵老人对于家庭的正确诠释,看不到完美的人生,看不到一直寻找的幸福。希冀的渴望与悲惨的命运,在现实这到门槛上,竟然表露无遗,沾不得半点矫情。     一个让人穷极一生要找的东西,或者仅仅只是小憩一会儿的地方,却发现是那么的遥远与艰难。不得不显现出了余华作品的真实——现实使人平庸。或许人生就是这样的不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每一个人活着的价值,无时无刻都在证明这个理论。有人好好的活着,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人苟且的活着,虽艰难,但却幸福。有人活着,却过的纸醉金迷,有人活着,是为了更多人更好的活着。正如余华所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这又不得不回到余华所说的一句话“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的。”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在为了追寻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的奋斗下去。人生的“休憩地”或许只能说是人生的过客,而并不能说是人生的归宿。

戏剧性的人生,看清生活的本质。   

在小说《十八》中我们看到了“十八岁”在迷途中找寻休憩地、目的地之前看到的人性冷漠,哄乱与暴力。似乎与当时那个“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年代显得格格不入。而余华却是用这样直白的语言,阐述了一个十八岁青年在旅途中遇到的突如其来,荒诞的状况时,那颗纯真的心流出的对现实的无助眼神。这似乎也证明了,论语中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而这里的人之初,并非刚刚出生,而是初出茅庐,不懂江湖之事,还没有走入这个社会的青年人。他们是纯真的,无污染的,却要在他们迈出人生第一步的时候将其毁灭。让人不得不承认,梦想与现实的距离竟相差的那么离谱。     其实《十八》中的故事开头就像一出梦,越走下去越让人莫不着头脑。慌乱的人群抢一车苹果,而司机本人却不闻不问,好似这车苹果与他与关。就在一瞬间,司机把矛头指向了年轻人,是无辜,是嫁祸,还是内心的不忿?在经过这一场洗劫以后,十八岁的青年变成了一直可怜的小猫,在暴风雨下,蜷缩在那辆破烂的车厢里。就在那一刻,他似乎找到了他原本一直想要寻觅的“栖息地”。原来在现实的环境下,能拥有的仅仅只是一堆废铁。而韩寒的《一座城池》写作手法似乎与这篇《十八岁出门远行》有着异曲同工之意。     同样在《活着》中也无时无刻的表现出了一致的观点。富贵的一生中出现过7个人分别是她的父亲、母亲、老婆、儿子、女儿、女婿、外孙。而这些人的出现仿佛只是“过眼云烟”。如果说父母的离去是自然界的普遍定律的话,那么儿子献血过多而夭折,难道是“兽医”的无知?如果说女儿产子死于意外的大出血,那么外孙的撑死就要归功于天意造化?亲人的离去是在折磨这个苦命的“福贵”。反到让“福贵”这个名字更具寓意。经过一次次死亡的考验,福贵以一种超脱的姿态活在世上,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寻死觅活,在他的心里,亲人们没有死,都陪伴着他,努力且快乐地活着。人生就好似一场在角斗场里搏斗的奴隶,时时都在防备,时时都在搏击。

责任在肩头,心中压巨石。   

当代社会给予人的责任太大,太重。不仅仅来自社会,来自家庭,更来自生存的需要。《十八》中父亲对他的驱逐,是儿子即将面对生活的考验,生存的考验故意提出的难题。《活着》则是为着生存本身,一个努力维持一家人幸福的男人。卑躬屈膝的做一个小人物,无怨无悔。当太多太多的重负积压,不能释放的时候,人就容易失控。如《十八》中的人们哄抢司机的苹果,司机又抢走青年的背包。又如《活着》中本是地主身的富贵,因龙二的设计,输光了所有的家当。本以为是祸,却在土改时,逃过一死。这些的种种又不得不说上一句“生活使人平庸”。     责任,对于一个青年来说他的责任在好好活着,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不仅要好好活着,更要为父母,为子女,为希望,为一生作出努力。     在真实的面前一切虚伪皆是纸老虎。而真实价值是值得我们一直保留在心中,难以遗忘的财富。

品余华作品中真实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