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活字典”——记和县老文史资料工作者王耀恕先生(钱朝铸)

发布时间:2013-06-27 10:41 阅读量:489 日记本:《个人日记》

“和县活字典”,是和县政协主席陈素萍对原和县地方志办公室资深编辑王耀恕先生的赞誉之辞。她在2001年元旦为王老编著的《和州揽胜诗集》序言中说:“对故乡的爱是人类最朴素的情感之一,而将这种情感付诸对故乡建功的实践,我以为,王耀恕先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典范。”因为和县几大班子负责人都被王老爱国爱乡事迹感动过,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只要遇到有关难解的人文典故时,他们总是特邀王老现场释疑解惑,王老总是用他那浓重的乡音讲述着烂熟于心的乡情县史,从而博得四方友人或外商们的由衷钦佩。

王耀恕先生,1924年7月3日出生于和县历阳镇,今年正值米寿(88岁),可喜可贺。令人惊奇的是,王老没有一点老态龙钟,依然身板硬朗,耳聪目明,精神矍铄,思维活跃。这也许与他出身回族,讲究饮食起居,特别是勤于思考、勤于走动的原因有关吧。

我和王老相识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转眼间已有二十多年了。当时我虽在基层乡政府工作,但业余时间也偶然参与编辑刚创办不久的《半枝梅文学报》。有一次看到一个名叫王耀恕的人送来的《参观鲁迅纪念馆》稿件,内容翔实,字迹工整,很有中学生那股认真劲儿,后来才知道他竟然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了!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王老家住和城南门口横江河边,那是一排典型的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每当看到那斑驳的槽门、花窗,那光滑的青石板和叠向河边的石阶,那耸立于他家左前方古老的三拱石桥——和阳桥,那矗立于桥东面绿树掩映下的文昌塔,那碧波荡漾清粼粼的横江河水等,我总是感慨万千,原来是环境使然也!难怪生于斯长于斯的王老,自小就天真纯朴、为人正派、真诚善良、情感丰富、多才多艺、爱乡成癖哩!他虽没进过大学堂,但正是在这种高雅的环境、厚重的历史熏陶下,自然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赋予了无尽的怜爱之意,滋生出一派浓浓乡情。王老自抗日战争以来,历经家国多次变革和运动,阅历丰富,履历坎坷,他先后当过小学教员、校长、文化馆馆员、科协工作者及地方志办公室编辑等。确使他饥寒交迫过、信仰危机过、思想混乱过、不知所措过,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子女及后学的关爱之举,却始终如一,没有丝毫改变过,即使有极少数人曾误解他、轻视他、诋毁他、打击他,确使他心灰意冷过、懊悔不迭过,但他只要一看到家门口那拱起脊梁的和阳桥,那沐浴在晨辉中巍峨挺拔的文昌塔;听到那屋檐下鸟儿归巢的欢叫声,那街坊邻居一声声喊着乳名的问候声,他那颗伤痕累累的心就如同接受一次母爱的安抚,就仿佛经受一次乡情的熏陶,就会得到一次爱的滋润,他就会抬起头挺起胸,勇敢地面对一切,潇洒冷峻地透视人生。

自谦为“拙夫”的王老,其实丝毫不拙,而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一个艰苦朴素的人,一个乐于思考的人,一个勤于奉献的人。他数十年如一日,寒窗苦读,笔耕不辍,其诗词歌赋见报之早的确令许多“科班”者汗颜不已,其国画、油画、宣传画等技法皆使许多同龄人望其项背。作品大多围绕乡情县史的主题,朴实清新,极具地方特色,因而常被业内人士引用。他长期钟情于和县乃至和州历史的研究和人文典故的挖掘整理,对别人望而生厌的故纸堆,却情有独钟细学深钻,以致达到近乎痴迷的状态。在大半个世纪的工作和生活中,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在各种媒体上听到或看到关于和县或和州历史的人或事,就会立即摘录下来,生怕遗漏,否则会留下千古遗憾,就会觉得愧对先人的辉煌,愧对子孙的传承。所以熟悉他的人,都经常看到他出门喜欢拎着一个布包,里面放着三小件:记录本、钢笔和茶杯。他就是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生活简朴、心系和县的可敬老人。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古人精神,并将古今传承的纽带连接得鲜活而生动,因为在他的悉心关怀下,已有好几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做好“接力”的准备,只是他老人家从不喜好张扬罢了。

王老是个思路很清晰的人,他喜欢小结或总结一下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晶。2001年10月将他从1946年至2001年半个多世纪的诗歌、散文结集出版为25万字的《拙夫走笔》,当年的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图书审读小组审读意见是“(该书)不但有历史的纵深感,而且有相当丰富的时代感,多为对共产党、对祖国、对故乡的热情讴歌,思想内容健康,文史资料丰富,艺术上也达到相当的水平。”因为众多专家都被他那颗炽热的恋乡情结所感动:“我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只在自学的道路上思索、追求、攀登,无意间与文学结缘……由于在青少年时代饱受战火之苦,背井离乡,颠沛流离,所以我对家乡感情非常深。我爱家乡的一切,哪怕是只鳞片爪反映故乡的墨迹,我都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倍加珍惜。工作之余,我撒开自己的双腿去调查,去考证,晚上挑灯夜战,终于形成这些文字,目的是将我们这一代人对家乡的情结,对家乡的所思、所想、所悟,敞开胸怀介绍给青年们,以我们蹩脚之鉴,或许能给他们以启迪。”是的,每当想起王老虔诚执着的爱乡护乡之情,我就仿佛看到他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次马鞍山市的“舌战群儒”,他以大量的史实坚定地捍卫了李白的《横江词六首》在和县“横江馆”所写,我仿佛又听到那些专家学者们报以赞同的热烈掌声……

2009年2月,已是86岁高龄的王老,理应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了,可他却“自找苦吃”,平时舍不得乱花一分钱的他,竟然十分大方地花费数万元在上海书店出版社自费出版了36万字的散文大作——《横江情》。当我接到这本散发着墨香的作品时,真的被这位可敬的老人感动了,他真的是在“私费公用”、“损私肥公”啊!因为他挖掘整理出来的文史资料已被省内外多家媒体争相采用了,有的已经打造成和县的知名的人文品牌了,如和城的“镇淮古街”、“桃花坞水上公园”等。王老满怀激情地在他的《横江情》自序——《根在横江》中说道:“我一生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天南地北,但不论走到哪里,我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每个人都要经常回家看看,感念母爱、感念乡情、感念恩泽。我永远感念哺育我成长的母亲河——横江河,是她把我培养成一个热爱家庭、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有良心、会感恩的人。”啊,我终于找到了激励王老前进的动力了,那就是他胸中始终激荡着的浓浓乡情!他的确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和县的山水土地之中了,他说:“我早年在读到艾青《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就喜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名诗,因为它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是的,像王老这样一位爱乡如命的人,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真可谓凤毛麟爪了。他默默无闻地不懈追求,终于将自己培养成一棵独立于森林之外的参天大树,成为安徽省年龄最老的新作家、省地方志学会会员、和县政协一、二、三、四届委员及县一至八届文史委员。所以他的健在无疑是和县人的福气,是和县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像保护大熊猫那样尊重他关爱他,是他的艰辛努力,和县才有幸被评为安徽省14个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才有基础成为“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全国先进文化县,成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成为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为国内外大商巨贾的投资热土,所以和县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和县人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我们要真诚地感谢王老,祝他老人家健康长寿!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和县活字典”——记和县老文史资料工作者王耀恕先生(钱朝铸)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