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路上的成功探索(三) 【解决政策“落实难”农村监测户轰动全国】
农村改革路上的成功探索(三)
【解决政策“落实难” 农村监测户轰动全国】
解决政策“落实难”,是我在农工部工作期间,最头疼,最犯难,最费神、费力,而且效果显著,轰动全国的工作。
<起因>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中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不少好政策在向基层贯彻中“卡壳”走样或架空。这种情况尽管早有察觉,可是每当乡村干部和县直相关部门汇报时,都说落实了,与群众反映形成较大的反差。这除了一些干部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不扎实、不深入等主观因素外,也有农村生产单位、从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新形势下,农村政策难落实、真实情况难了解的客观原因。
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和农工部的同志们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分析看到,农村实行“大包干”后,以生产队为基础的生产经营体制解体,农户成为基层经济单元和“组织细胞”,落实农村政策着眼点和落脚点必须放到农户;检验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光听干部汇报不行,必须直接听取农户反映。同时,我们还看到,农村政策在千家万户落实,横向上有其多样性、特殊性,纵向上有其系统性、连续性。促进农村政策落实,单靠机关干部走访调查,不可能全面、准确、系统的了解到真实情况。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向县委提出了“一竿子插到底”,促使政策落实的新思路——建立农村政策监测户。县委很快同意这一建议,把它作为监督、测察、促进、保证农村政策落实的新机制、新途径。这一制度从1990年3月开始建立运行。
<做法>
农村政策监测户设立的办法是:全县25个乡镇,每个乡镇选择2个村,共50个村为“政策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选聘3户,共150户为“政策监测户”。
监测户的产生,由所在村党支部按照拥护四项基本原则、责任心强、群众威信高、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敢说话等条件,民主推荐,经乡、县审核确定,召开会议颁发聘书。监测户选聘还兼顾从业和户主政治面目、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全县150个监测户中,纯农户104个,从事饮食服务、加工、维修、建筑、运输、医疗、林果、养殖等兼业户46个;党员76人,群众74人。
监测户的职责是;建立家庭账薄,认真记录“三挂钩”物资的兑现,定购粮棉油交售,税收、承包费、提留、集资、摊派、罚款等各种收费以及生产生活费用开支等;及时、如实填写反馈县委有关农村政策问卷;经常向县委主管部门反映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热情宣传并带头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为便于监测户履行职责,还明确授予应有的权利。如:有权在本村范围内就政策性问题到农户调查;有权直接向县委反映各种政策不落实的问题等。
为使这一工作健康开展,县委农工部专设了“农村政策监测户联络处”,具体负责联络、组织、协调、督查工作。各乡镇明确了一名党委副书记和经联社主任为联络员,每个监测点3个监测户中推荐一人为小组长。形成了县、乡、村层层有人管的组织网络。
县联络处建立了“农村政策监测户档案”和“农村政策监测户活动大事记”。采取登门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会、信函等多种形式与监测户沟通联系,对反映上来的问题,及时梳理归纳,依据不同情况分别责成相关部门核实处理;对有参考价值的建议,提交县委、政府决策时参考。
<成效>
农行存政策检测户的诞生,顺应发展形势,很快收到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及时发现政策落实中的架空和走样问题,促进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二是有助于县乡领导了解民情民意,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三是有助于干群之间相互沟通了解,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四是培训了一批农村工作骨干,促进了农村工作的开展。
1990年春天,县委部署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一段时间后,县委听取乡镇领导汇报都说“落实了”。但与我们从14个监测点的监测户得到的信息反差很大,电工随意收费普遍存在,有的村每度电价竟高达1.4元,高出规定3倍多。县委、政府马上责成电力、物价部门对全县农村电力收费进行了治理规范,使电价明显回落,全县农民一年减少用电开支350万元,户均减轻隐性负担45元。
据统计,监测户一年向县、乡反映实际困难和问题250余件,诸如南佐东北街监测户反映的“到棉站交棉花付款不及时”、下汪监测户反映的“万年粮站出售的玉米种发芽率只有2%”、西杜村监测户反映的“挂钩柴油欠供很多”等问题的及时解决,不仅维护了农民利益,而且促进了乡村和县直部门工作作风转变。不少干部说,监测户是农村政策落实的“观测站”,群众情绪的“寒暑表”,干部作风的“试金石”,领导决策的“信息员”。
<轰动>
建立农村政策监测户的工作,受到了各级各地的关注。中共石家庄地委以地委文件批转全区学习推广,河北省委《探索与求实》、《办公厅通报》、《督促检查工作》、陕西省委研究室《调查通讯》、中共中央办公厅《每日汇报》、《综合与摘报》等11种地级以上机关内刊转发,《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报》、《建设日报》等6家市级以上报纸8次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央广播电台、河北电视台、广播电台也先后播放了这一做法。
农村政策监测户工作受到地、省乃至中央领导的重视与肯定。省委秘书长毛福民先后两次到我县,专门就监测户工作调研,来时不事先通知,也不找乡村干部,拿上监测户档案,随机到户调查,并先后两次亲自点名召开监测户座谈会,感到这一工作很扎实、效果很好,明确表态赞成,并指示省、地委办公厅派人帮助元氏县认真总结。
时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兼办公厅主任温家宝批示指出,“这个做法把政策落实的检查工作延伸到农村的细胞,确实值得总结一下。”
时任省委副书记吕传赞、省长岳奇峰、省委书记邢崇智先后就这一做法作了书面批示。吕传赞副书记批示:“这个办法好,也是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一项措施。希望坚持下去并不断完善,还可进一步拓宽监测内容,更好促进上级党政机关廉政勤政建设,内刊可登,报纸也可报道一下,供各地借鉴。”岳歧峰省长批示:“农村各项工作落实难是个大问题,元氏的做法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可发简报介绍。”邢崇智书记批示:“元氏的农村监测户制度可以说是顶天立地,上有中央政策,下有人民群众,值得推广。”
我想,如果这一制度能够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依据形势的发展,不断赋予新的监测内容,不断完善提高,将会有很强的生命力。可惜,我1992年底调离农工部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制度没能坚持下来。好长时间想起来,为之惋惜!
农村改革路上的成功探索(三) 【解决政策“落实难”农村监测户轰动全国】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