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体制,还是心智,让教育的“微笑”变得扑朔迷离——记“为高考状元立像”事件
我们应该庆幸自己身处一个被高科技包围的社会,物质资源的便利确实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于是,要得到更多更好的欲望便如爬山虎一样缠绕,攀爬,直至最高点。前人的摸爬滚打,后人的趁势乘凉,都在暗示着人类社会进程的规律。然而,社会生活的优待并不会总是让人以养尊处优的姿态得渔翁之利。接下来的,在欲望争夺的过程中,人性的美丑善恶也快速地以个人或者群体的方式展现于社会事件中。对,这是我们所处的不幸。但是,在这个“不幸”中我们还可以窥探出对它的“庆幸”。今天,我们能把问题摆出来讨论就好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每一个个体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国家以体制的框架把流着同一民族精神血脉的人圈起来,用爱国之策将国家各个环节的步骤都予以层层灌输。体制,让我们有了更多限制的认识,同时,它也在无形中助长“唯利是图”的翅膀。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改革的先驱人物,邓小平。记得他说过“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后一句经常被刷在城镇农村的学校水泥墙上。改革三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在促经济发展有了一定起色后加紧了对教育的推进。恢复高考制度,大学自主招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的举措让人们逐渐看到了“祖国的未来”。但是,在客观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及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物质基础的不断上涨与人们渴望幸福指数的急速攀升中,硬性规律与柔性心智的斗争便是其中的博弈。我们暂且不论孰是孰非,哪一边的偏离都有背于所倡导的“和谐社会”。唯有其中的连接点,教育,是双方平衡的杠杆。
教育,是每位公民都该认准的“一生事业”。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一直到耄耋之年,学习就是年少时的助跑器,晚年的拐杖。诚然,现在我们所说的教育仅指儿童到青少年这二三十年的学习进程。体制,就是一种循环、轮回。把所有格式都给你摆出来,给你拷上体制的脚镣,让你走进去。貌似自由的选择实则被所有的制度给框制了。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大学、研究生,这就像通往天堂的阶梯,只有一步步往上爬才能离天堂更进一点。但是,谁会知道天堂的那一端是不是你想要的呢。看似美好的结局就一定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吗。正在行进过程的人当属不知,而那些口出“美好派”的人往往是中途夭折掉下来的。这就拉入了“状元第一性”的主题,即是状元就该什么都是第一的谬论中去了。
人的社会性和利己性让生活中的人与事多出了无端的对比。凡是涉及到生活的吃、穿、住、行都是可比之项。衍生而来的小是对家庭、同学、男女朋友的对比,大则是生活条件、物质基础、乃至国家优劣的对比。当然,我们从小就在这样对比的环境中成长,茶余饭后的对比聊天还会觉得生活乐此不疲。这不得不说是被麻痹的心智。当人们无路可寻时,往往愿望与寄托就成了满足心理的牺牲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相信是每一对父母最深切的期盼。说是深切,是这个探索的过程须耗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成还是不成,相当于一种赌局。只是,赢的是面子上的虚荣,输的是时光下的平凡。
试想,一夜成名前的十载苦读,杨元会想到状元之后我要做什么名利化的事么。成为状元,兴许是名副其实的苦心修炼的成果,兴许也是一些机缘的巧合。作为民办的来凤高级中学却将这顶红帽子替杨元戴上了,殊不知,却将教育体制失败的又重又绿的帽子给自己按上了。一般的,立像的对象都是对国家或者某一行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予以的赞颂传扬的方式。不知道来凤县的领导是想打破这一常规还是想在全国标新立异一把,以让自己教育的名声得以谋利。
虽然,在立像之后迫于舆论将其拆了,但终究是拆不破顽固且坚韧的中国教育体制。南科大校长朱清时一直是教育改革的新鲜人物,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他曾说道“如果你想建一个世界一流的豪华别墅,不能先建猪圈”。也就是按照传统的规则来讲,要建一所大学应该先从专科做起,然后慢慢地进行各种评估之后再进行本科的升级、研究生的自主授权点。那么,要是一开始就引进三流的老师,最后就会得到一流的学生吗?在教育事业上,不管“教育去行政化”这一提法到最后能不能得以实现,我们都该秉持公正严谨的治学教学态度。当然,体制该怎样不是我们在此就一概而论定的,这有待于国家意识的提升与转变。我们做的也只能是民主地发言,尽自由之论。
体制,是大的框架,而最终怎么走,选择怎么个走法还得靠自己的心智。立个塑像也许是传达了上级的意思,但实际上都是利己之心在作祟。我想,杨元在成为状元之前是压根儿不会想到学校会为自己立塑像的。事情的发生还有赖于老师及校领导的想法。客观来讲,为自己学校培育出来的高考状元立像可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学校还可借此引来商机,对于一个民办学校来说那无疑是锦上添花的。另外,生源的广进也是附加之利,何乐而不为呢。多重心机的包围下,我们隐约看到了教育的迷失。难道真的是不管黑猫还是白猫,抓到老鼠的才是好猫吗?学校,你又愿意做这样的猫吗?
我们经常会对自己的教育经历有或多或少的抱怨,毕竟教育下的那张张文凭是进入社会的门票。大部分人认为名牌大学就进高等阶层,一般专科职业学校就只能坐等被人选被人弃的境地。这种赤裸裸的阶级观念已明显将教育划分了等级。目睹现在的社会贫富差距,最重要的体现就在教育这一点上。农村的孩子或留守儿童他们的师资条件怎么可能与私立贵族学校相提并论。家境差的孩子或许每天放学后还琢磨着自己去哪打工养活自己,家庭优渥的孩子就已经在和父母商量到哪国留学了。可以说,好的机会越好,差的机会越渺茫。在社会的认知和学校的灌输下,苦孩子只能以拼命学习获得奖金来获得关注来寻找出路,而他们不曾想过他们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起跑线在哪里。确实,这不是单纯地寻找出路方式,因为在这条路上,输了的人必定是跑不过相互私通的体制与心智“双翼”护航的人。
奔跑,并在过程中成长,是每个人学习经历的过程。不管上过的学校有多好多不好,我们都不该妄自菲薄。人有心灵之美,至少在无法逾越的体制下,我们应该看清自己追求的是什么,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撇去社会大众的世俗眼光,也看厘清对比中的仇智心理,有积极健康评价的学校才能独具个性地引领自己的学子。也罢,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也应该尽快剔除那些厕所里的又硬又臭的“石头”。让传统的面纱得以掀开不再扑朔迷离,让教育得以在良好创新的新体制下运行,如此,社会的阳光才更加普及明朗,教育的微笑才显得愈加出众。否则,就会像曾经的现到国外学习教育学的一位高考状元所说的“以我现在的价值观,让我重新去考一次高考,绝不会成为状元”。
是体制,还是心智,让教育的“微笑”变得扑朔迷离——记“为高考状元立像”事件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