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梅
“天寒岁暮百卉萎,笑傲冰雪自有花”。这花就是梅花。在众香国里,梅花开放最迟,然而文人雅士偏偏青睐它,历代文人或画、或诗、或文,连篇累牍地对它极尽赞美之能事,什么高风亮节,什么铁骨铮铮,不一而足。对此我突发异想:文人为什么都钟情于它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它的精魂与崇尚气节的文人的脾性相契合?它就那么完美、那么无疵可摘?几经攒眉苦思之后,终于发现梅的几多可非议之处,于是敷衍成文,名之曰“议梅”。 梅的最大缺点是孤傲自赏。别的花都争先恐后地拥戴、取悦青帝,为了争取青帝的眷顾,无不争奇斗艳,各逞风流,把青帝的天下装扮得姹紫嫣红,好不繁华!独有梅花偏做顽固分子,不认青帝的这壶酒钱,既不献媚,也不邀宠。就像文革中那些硬骨头的知识分子,虽被斗得七荤八素、遍体鳞伤,就是不肯下心屈己,不与领袖诗词唱和,也不山呼万岁、誓死效忠,最终被贬为“臭老九”而不悔。如马寅初先生,因人口问题与霸主意见相左,钳口幽居二十年,始终坚守真理,绝不向反科学的暴力屈服。这与梅花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词)的品格何其相似乃尔!
梅的第二个缺点是不入流俗。春温秋肃夏炎冬寒,本是自然规律,趋温避冷乃物之恒情,所以春夏花似锦,严冬独见梅。众花皆知趋利避害,梅却为何犯傻?比如当今之世商潮汹涌,无物(甚至非物如人格、灵魂)不可以转化为金钱,众多有识之士纷纷下海,几经浮沉,有的与泥沙俱下,有的修成正果,腰缠亿万,好不风光!再如,时下最吃香的行当是公务员,一入公门身价倍增。因此每次公招时精英们挤破头地去竞争一个热门岗位,甚至有近五千人抢一把椅子。这真是公务员的魅力何其高,引无数俊杰竞折腰!然而还有一些像梅一样犯傻的知识分子,甘坐冷板凳,去搞那很难出成果的什么基础理论,无怪他们要遭受冷落。
梅的第三个缺点是观念陈旧,不思变通。俗话说,“好花须得绿叶衬”,贵如花王的牡丹,美如凌波仙子的水仙,无不在绿叶的映衬下显现风姿。而梅却待树叶落尽方始着花,干巴巴的,所以人们称之为“干枝梅”,名称颇为不雅。俗谚云: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眼下时兴关系网,不论是为官的,经商的,无不相傍相帮,权钱交易,互利共赢,皆大欢喜,何乐不为?梅呵梅,何事而独抱秃枝,吞冷风、咽寒霜?
上举梅之毛病诸端,并非有意诟诋,只是善意提醒,希望其一改清高孤傲的陋习,能够随俗入流。须知,随大溜最安全,而另类最危险……行文至此,始觉自己愚不可及:梅若能改脾性,那还能是梅吗?
转念再思:既曰“议梅”,就不能祗指责其不足,而不提它的优点,那样岂不有失公允?好,那就谈谈梅的优点吧。梅最值得人称道的是“不赶时髦,而引领风气之先”。谓余不信,有古诗为证:“一朵忽先变, 百卉皆后香; 欲传春消息, 不怕雪埋藏。”(宋。陈亮《梅花》)正是梅花在那百卉零落、万花敛香、凄凉冷冽的严冬里,悄然展露笑靥,布溢芳馨,昭示无暇春光,这大概就是梅的尊贵和可爱之处吧!
议梅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