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清除不良信息”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1-11-13 13:59 阅读量:1459 日记本:《个人日记》

最近从媒体宣传中得知,各大网站奉命开会研究行业自律,其中就提到要“清除不良信息”。

清除不良信息是一件大好事,此举能够扫除垃圾净化网络,网民受益。我自然衷心拥护。不过,我对他们的举措却不敢苟同。他们只着眼于动手术,而不求根本解决,没有抓住主要矛盾。为了更有效地清除不良信息,我想谈谈一得之见。

首先要界定什么是不良信息。不良信息是个价值判断。要判断什么信息是良信息,什么是不良信息,就要有一个明确的客观标准,这标准就是客观事实。凡是原汁原味、原生态、纯天然的信息就是良信息;那些指鹿为马的或是添加了苏丹红、瘦肉精的信息就是不良信息。拿这个标准来对照一下,我们就可以判断出,那夸大功能效用的商业广告是不良信息,不论这广告是什么样的名人或明星代言的,都不能改变它的不良性质,因为它坑骗了广大消费者。再如,那些掺水、作假的政绩——像在荒山上刷绿漆谎称绿化,在公路两旁盖空壳工厂算作开发之类的魔术政绩,那些篡改了数据的各类公报等都是不良信息,因为它蒙蔽和愚弄了民众。

人民需要维护知情权,以保障自身利益不受侵犯,所以希望获得不馋假的良信息。而与信息的利害相关人,如某些商家和官员,却从自身利害出发来判断信息的良与不良。这种违背事实的判断是伪判断。这就形成了对信息判断的“错位”。错就错在二者依据的标准不一样:民众用的是事实判断,商家和官员用的是价值判断。标准不一致,如同两股道上跑的车,不可能有交汇点。如发生了因商品伪劣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或矿难、交通事故,或由于违权执法而造成“群发事件”,利益相关者都认为是“不良信息”。也就是他们要清除的信息。就千方百计加以隐瞒、封锁;对如实播报的新闻记者和发帖人“上手段”。若是封锁不了,就对信息进行“改造”,尽量“减少损失”。不久前发生的高铁追尾事故在温总理过问之前的信息报道就是最典型的”改造”信息。这就是不良信息。

对信息的不同态度是由利害决定的。官员们喜欢宣扬政绩听赞歌,他们把这类信息称之为“正面信息”或主流信息;害怕听批评、揭短的信息。他们称这类信息为“负面信息”,也就是不良信息。他们厌恶这类信息,是因为这些信息给他们脸面摸黑、破坏了他们的政绩,妨碍他们的升迁。他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同情。他们忘记了一个道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是先有他们的不良作为,后有这“不良信息”的传播。追查或封锁这信息,只能是扬汤止沸,根本的清除办法是釜底抽薪:清廉为官,依法行政,自然就正本清源了。

其实真正的不良信息,不是“负面信息”,而是造谣惑众,因为这是没有事实依据、凭空捏造的假信息。对这类信息,不仅要清除,而且要严厉处置,不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谁造假就惩处谁,如此才可望消除谣言满天飞的乱象。当然,主导权在政府,政务要公开(国家机密除外),官员带头诚信,不搞“面子工程”,发生了事故不隐瞒、不封锁,让真实的信息畅通,自然就减少了谣言传播。而我们广大民众,对待传言,也要经过思考过滤,深思而慎取,不要听见风就是雨,更不可道听途说,做谣言的传声筒和扩大器。如此官民协作,不良信息自然就会逐渐减少(杜绝是不可能的)。这比网管用技术手段去过滤、屏蔽、删除、封杀有效得多。

我的建议是否正确,不妨试试,让实践来检验吧。

对“清除不良信息”之我见的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