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子产相郑”这面镜子
子产(?——公元前522)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新郑人。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与孔子同时代,年长于孔子。孔子周游列国,经过郑国时,曽拜访子产,言谈甚欢。子产过世后,孔子痛悼,称赞他为“古之遗爱”,意思是子产具有古代贤人仁政爱民的遗风。
公元前554年,子产任郑国卿,前543年,为郑国相。子产执政前,郑国的处境很严峻,用子产的话说:“国小而逼,族大宠多”。从外部环境看,当时晋国和楚国两个大国正在争霸,而国小势弱的郑国。正夹在一北一南两个大国之间,就像被两座大山夹峙的幽谷一样。郑国君臣为此感到苦恼不安,“事晋乎?事楚乎?”举棋不定,不知道该依附哪一个大国为好,若是依附错了,可就危险了。
子产执政后,果断地实行等距离和平外交,决不搞“一边倒”那一套。对晋、楚两个大国,不偏不倚,不卑不亢,谨慎相处,不给大国以寻衅的借口。两个大国本来也担心郑国倒向对方而对己不利,见郑国保持中立,也就放心了,便与之和平相处。郑国以此破解了“国小而逼”的困局。
于是子产便集中精力解决国内“族大而宠”的危机。郑国国君郑穆公儿子众多,个个都恃权骄纵,先后有七个儿子执政,他们以权谋私,相互之间内讧不休,国中大乱,民众苦不堪言。子产执政后,同时采取两条措施,一是制定法律。这是一项革命性的改革,在中国的法制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在此之前,中国没有专门的刑法和诉讼法,只有周公制定的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礼法,这礼法规定'“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贵族们不受礼的约束,又无法律对其制裁,可以肆意侵夺民财;庶民没有法律保障,受欺凌却无可申诉。子产有鉴于此,乃制定法律,铸之于鼎上,(此鼎谓之刑鼎),颁布于国内,若有违反,依法惩治。如此一来,强者不敢恃强凌弱,弱者可以依法维权。
第二项措施就是实行土地改革,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合法。并配套实行“丘赋”制,即将土地占有与赋税挂钩,谁耕种田地,谁享受收获,同时也必须承担服劳役、纳军粮的义务。这样做,一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二来平衡了贵族与贵族之间,贵族与庶民之间的权益。
以上两条措施的实行,缓和了阶级矛盾,恢复了社会秩序,郑国因此大治。
此时,子产又把注意力放在整顿商品流通上。郑国原有从事商贸的传统,后来因受政府过多的干预,商贸活动一度萎缩。子产实行了“市不豫贾”的政策,就是政府既不强行定价,而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物价的高低,随行就市;也不限定经营范围,商人可以自由越境贩运货物,只要纳税即可。如此便搞活了流通,使郑国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政府增加了税收,国家实力大大增强。
以上几件事,显示了子产卓越的治国才干。下面两个故事,更能体现他的博大胸襟和超时代的先进施政理念。
其一、 子产与鱼
昔者,有馈生鱼(活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管池沼的小吏)蓄之池,校人烹之。反命(回报)曰:“始舍之,圉圉焉(疲惫无力,游动迟缓的样子),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对这个故事,评者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各有各的解读。有人说,“君子可欺以其方”,因为子产为人正直,太实心眼,没有防人欺诈的弯弯肠子,这就是老实人吃亏的明证。也有的说,子产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还有的说,子产明明知道校人捣鬼,只是不屑于揭破而已,其实他根本就不愿意收受他人的馈赠,所以就交给校人随便处理掉算了。上述评论各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只感到子产傻得可爱,傻得可敬:当他听说鱼儿已经“悠然而逝”,便情不自禁地为鱼儿庆幸,连呼”得其所哉!得其所哉!”这是什么样的悲悯情怀?对鱼尚且如此关心,对待郑国的百姓又怎得不怀有“人溺己溺”的切肤之感呢?宅心仁厚,斯之谓也。
其二、 子产不毁乡校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然明(郑国大夫)谓子产曰:“毁乡校,如何?”子产曰:“何为?夫(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吾闻忠善以损怨(做善事来化解民众的怨气),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难道说威力不能止怨吗?)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能够)救也;不如小决使道(道通导),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药,作动词,当良药服用)。”然明曰:“蔑(然明自称)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知道你确实能够办成大事),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依靠)之,岂唯二三臣?
子产的上述几项改革和不毁乡校,充分展示了他的大公、大智、大勇的过人之处。他以国是为重,以民为本,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个人得失恝然置之。他说:“苟利社稷,生死以之。”是为大公。视民众的批评为苦口良药,他要行善政以化解民怨,要“小决以道之”,给民众以言论自由,决不封堵舆论,激化矛盾,造成大决 溃堤。他具有超越时代的民主理念,是为大智。他敢于打破陈规和成见,大胆改革,勇于担当,是为大勇。无怪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对子产赞誉有加:“维是子产,执政之式。”(式,楷模)不知道这个子产能否成为我们今天的“执政之式”?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那我们就拿起“子产相郑”这面镜子,对照对照,解读一下,郑国为什么“兴”?前苏联为什么“替”?那克隆苏联模式的国家是兴还是替?又该走什么样的路?
毛“伟人”对史学研究的指示是“厚今薄古,古为今用”。那就用今天我们的施政理念与子产的不毁乡校对比一下,谁厚谁薄?又该如何“古为今用”呢?子产对民众的批评持欢迎态度,当做治病的良药,我们今天又是怎么做的呢?子产用“小决使道”的办法来宣泄民怨,民怨得以化解。我们对待不满意的舆论又删帖又是抓人。难道真不知道“防民之口犹如防川”的道理?这就是“厚今薄古,古为今用”吗?
拿起“子产相郑”这面镜子,我从古之执政者子产身上看到了“大智若愚”,又从今之某些执政者身上看到了“愚不可及”。
拿起“子产相郑”这面镜子的评论0条评论